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1 毫秒
1.
<正> 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江山万古潮阳笔,合在云龙百尺楼。 [集笺] 东野穷愁死不休《笺注》:《六一诗话》:“孟郊、贾岛以诗穷至死、而平生尤喜穷苦之句。孟有《移居》诗云:‘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是都无一物耳。”《隐居诗话》:“孟郊诗蹇涩穷僻,琢削不暇,真苦吟而成。其自谓:‘夜吟晓不休,苦吟鬼神愁。如何不自闲,心与身为仇。’”  相似文献   

2.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初唐的开拓,盛唐的丰收,中唐的独创,都为古典诗歌增添了夺目的光彩。每逢提到唐诗,人们往往首先想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忽略了一些过渡时期作家所起的作用。本文将要论及的中唐诗人孟郊就是这样一位处于过渡时期的作家。一孟郊,字东野,人称“苦吟诗人”。历代评论家对他颇多微词。北宋著名大词人、散文家苏轼曾把读孟诗比作听“寒虫号”(《苏东坡集》卷九《读孟郊诗二首》之一);金末文学家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说:“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陆时雍  相似文献   

3.
中华书局1982年版《全唐诗外编》(下称《外编》)补孟郊遗诗十首(句)。我在搜笺《孟东野集》过程中发现“补遗”间有疏误,兹勘正五条于下。 1、《失志夜坐思归楚江》《外编》第451页据元李治《敬斋古今黈》十,以《失志夜坐思归楚江》为题,录“死辱片时痛”四句作孟郊遗诗,误。这四句系北宋刻本《孟东野诗集》(北京图书馆藏),蜀刻残本《孟东野文集》(北图馆藏)所原有(见卷三),是《夜感自遣》一诗的  相似文献   

4.
严羽的《沧浪诗话》对明、清两代诗歌创作和理论批评,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有褒有贬,前人评价即有分歧,近人看法也不尽一致。然而古、今论者都承认,《沧浪诗话·诗辩》是严羽论诗的基本纲领。诗话全书分五部分,《诗辩》居其首,其余《诗体》、《诗法》、《诗评》、《考证》,都是《诗辩》理论纲领的深入阐发和具体应用。严羽在《答吴景仙书》中开头就说:“仆之《诗辩》,乃断千百年公案,诚惊世绝俗之谈,至当归一之论”。明确地道出《诗辩》在全书中居统领地位。  相似文献   

5.
韩愈的《送孟东野序》是一篇颇有名的文章。据某些译释的资料来看,恐怕有些研究者并不瞭解此文的真义。兹举四个问题讨论之。一、“其他”原文:“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古文观止》注:“其他美处纯乎其为汉氏。”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注曰:“大意是,他的诗超过了魏晋时代的诗,有些精妙的诗达到了上古诗歌的水平,其他的诗也接近汉诗的水平了。”  相似文献   

6.
唐代有两首《登鹳雀楼》诗 ,一首是“白日依山尽”,下面是另一首 :迥临飞鸟上 ,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 ,河流入断山。这一首全唐诗作畅当诗。然李翰《河中鹳雀楼诗序》言“前辈畅诸题诗上头”,而不言畅当。司马光《续诗话》、彭乘《墨客挥犀》、沈括《梦溪笔谈》均载鹳雀楼有畅诸诗 ,而不言畅当。一九八三年 ,我到敦煌 ,查敦煌唐写本残卷 ,见有此诗 ,作者确系畅诸。原诗系五律 ,题作《观雀楼》,诗云 :“城楼多峻极 ,列酌恣登攀。迥林飞鸟上 ,高榭代人间。天势围平野 ,河流入断山。今年菊花事 ,并是送君还。”——残卷别字甚多。“观”是“…  相似文献   

7.
孟浩然(689—740),以字行,名不祥(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有《孟浩然集》四卷,存诗二百六十多首.孟浩然的诗在当时名气很大,与王维并称“王孟”,其田园山水诗,形成一种流派.李白赞颂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杜甫也说:“清诗句句尽堪传.”但他诗的境界不够开阔,缺乏社会意义,苏轼说:“浩然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耳”(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五引).这话颇切中其弊.王仕源在《孟浩然集序》中说他“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五言诗中,又以五律成就更高.《过故人庄》,正是五律中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8.
本文所说的意象指抽象主观的“意”与具体客观的“象”的统一,是诗人主观审美思想与情感和审美客体的交融,是诗的基本构成单位.孟郊是中唐诗歌革新的代表作家,其诗所表现的奇崛古朴风格与盛唐大异其趣,而构成其总体风格特点最突出的就是其意象创造.沈德潜云:“孟东野诗,亦从风骚中出,特意象孤峻,元气不无所削耳.”孟郊自己也说:“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风雷.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都说明了孟郊诗歌意象创造的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9.
孔见 《中华魂》2012,(17):54
偶得闲暇,信手翻阅《孟东野诗集》,顿生爱不释手之感。东野,是唐代诗人孟郊的字。他的诗多伤感自己怀才不遇的遭际,诗显寒苦之音。他长于五律,诗的风格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孟郊题为《古兴》的一首诗:"楚血未干衣,荆虹尚埋辉。痛玉不痛身,抱璞求所归。"读后引起了我的许多遐想。诗人在这里讲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故事:楚人卞和在楚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诗歌史上,宋诗的艺术渊源与唐诗最为密切,从许多宋代诗人的作品中都可找到它们与唐诗的渊源关系,且他们的艺术风格也往往以其艺术渊源作为标志.但是宋代的大诗人如苏武、黄庭坚、杨万里、陆游等,他们诗歌的渊源却较为复杂,而苏诗尤为复杂.关于苏诗的艺术渊源,宋人的认识就很不一致.苏辙以为:“公诗本似李、杜,晚喜陶渊明”(《东坡先生墓志铭》).陈师道说:“苏诗始学刘禹锡,故多怨刺,学不可不慎也;晚学太白,至其得意则似之矣”(《后山诗话》).张戒说:“苏子瞻学刘梦得、学白乐天、太白,晚而学渊明”(《岁寒堂诗话》卷上).刘克庄却以为:“坡诗略如昌黎”(《后村诗话》、  相似文献   

11.
一、《过龙泉寺精舍》非孟郊佚诗而系孟浩然诗中华书局1981年版《全唐诗外编》据《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汝州部》所载,辑《过龙泉寺精舍》五言七韵为孟郊佚诗,误。此篇显见于宋蜀刻本、明铜活字本《孟浩然集》(杭州大学图书馆藏),文同,仅题别作《疾愈过龙泉寺精舍呈易业二公》,当系孟浩然诗。另有三证:其一,诗中“远公”、“虎溪”二典并出自庐山,前者见于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卷六《晋庐山释慧远》,后者见于《莲社高贤传·百二十三人传》。考孟郊一生并无  相似文献   

12.
郭绍虞《宋诗话辑佚》下册《诗史》第51条《吴文靖诗》:“张安道云:江邻几言孟郊死葬北邙山,非退之诗也。‘贺家湖上天花寺,一一僧窗向水开。不用闭门防俗客,爱闲能有几人来?’此吴文靖诗也。”①其中有三处可商,兹辨订如下。一、“吴文靖”当作“吕文靖”据辑者自注,此条录自宋人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二九,然未说明所据为何种版本。检周本淳校点本《诗话总龟》前集卷三一《正讹门》,文字全同。②周校本《凡例》称:该本系以《四部丛刊》第二次影印之明代月窗道人刊本为底本,校以北京图书馆藏明抄本、清抄本、缪荃荪校本,南京图书馆藏明抄…  相似文献   

13.
《渭城曲》“阳关三叠”新解张天健著名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极负盛名。明人李东阳《麓堂诗话》说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王维诗云: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问世不久,就谱人乐府。唐代有许多...  相似文献   

14.
朱庭珍,字筱园,云南石屏人.近代诗人、诗论家.已刊出的诗作有《穆清堂集》及续集,诗论有《筱园诗话》.他本人在《穆清堂诗钞自序》中说:“自束发受书,即解声韵,视诗如性命,为之垂四十年”(《石屏县志》第二十一卷).足见他对诗的执着追求.他的同时代人陈灿评他的诗:“思愈清妙,笔愈奇峭,才气愈跌宕纵横,而初无惨淡经营之迹,盖锻炼之极归于自然,……筱国自(?)角以诗名当代名公,钜手一见为之心折,而遇弥穷诗乃弥工.”(《石屏县志》第二十一卷)《石屏县志》对他的评价是:诗才敏捷,博洽今古,名动一时.可以看出,他的诗作确有相当的影响.但是,他的卓著的才能,并不是表现于他的诗歌创作,而是表现于他的诗歌理论的建树.当他还不满二十四岁的时候,便完成了具有独到见解的论诗专著《筱园诗话》,象这样  相似文献   

15.
韩愈诗平议     
对于韩诗,历来议论不一.司空图以为“韩吏部诗歌累百篇,而驱驾气势,若掀雷扶电,撑扶于天地之间”(《题柳集后》)张戒以为“退之诗大抵才气有余,故能擒能纵,颠倒崛奇,无施不可.放之如长江大河,澜翻汹涌,滚滚不穷;收之则藏形匿影,乍出乍没,姿态横生,变怪百出,可喜可愕,可畏可服也”.(《岁寒堂诗话》)陈师道引苏子赡云:“退之于诗,本无解处,以才高而好尔”.又引黄庭坚云:“诗文各有体,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故不工尔.(《后山诗话》)惠洪和尚《冷斋夜话》叙述沈括与吕惠卿的一场针锋相对的争论:  相似文献   

16.
昔人论诗,有“诗人之诗”和“学人之诗”的分别。“诗人之诗”倚重才气、灵感、情韵和妙悟,其诗风飘逸灵动,得神来兴到之致。“学人之诗”讲究识见、功力、宏博和理性,其诗风敦厚老辣,有凝重典雅之美。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说:“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故也。唯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这是“诗人之诗”派的理论要点。黄山谷《答  相似文献   

17.
清代桐城方世举有《兰丛诗话》一卷.此诗话本名《梁园诗话》,《诗话》中说:“梁园者,水木清华,余属居也.”后在作者八十五岁时,始经修改、整理,又改名为《兰丛诗话》.其《序》中概括地叙述了此诗话的体系、内容和目的道:  相似文献   

18.
诗话美学     
纵论历代诗学,有一点非常突出,即一以贯之的人本主义传统。第一部诗论专著——六朝钟嵘《诗品》发展孔子“兴观群怨”说,奠定了“诗唯性情”的理论。唐代释皎然《诗式》,从精神境界谈艺术构思:“须至难、至险,始见佳句”。同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以风格立品,是自觉美学追求的开始。宋代欧阳修作《六一诗话》,探讨诗作如何“状难写之景含不尽之意”,开拓了审美深层次。严羽的《沧浪诗话》以禅喻诗,注重诗人的修养,要求主题隐蔽“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后世研究陶、李、杜、韩、苏诸大家,更提出诗的人格精神。清末民初王国维综合神韵说、性灵说,创立“意境论”,把“真景物、真性情”作为有无意境的标识。  相似文献   

19.
一孟郊,字东野,湖州武康人.生于公元七五一年(唐玄宗天宝十载),死于公元八一四年(唐宪宗元和九年).关于他的家世,由于文献不足,我们已不能详细地知道.根据现有的一些资料来看,仅仅知道他的先世并非豪门世族①.他是在他父亲任苏州昆山县尉时生于昆山②.从他送李??去苏州的诗:“小时履齿痕,有处应未销.旧忆如雾星,怳见于梦消”一些话来推断,大约他的童年至少是在苏州生活过一个时期.当“安史之乱”的时候,他年方四岁.在“安史之乱”结  相似文献   

20.
对韩愈的“以文为诗”,自宋代起就有截然不同的评价。贬之者如黄庭坚说:“诗文各有体,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故不工尔。”(陈师道《后山诗话》引)陈师道说:“退之以文为诗……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又说:“退之于诗,本无解处。”(均见《后山诗话》)沈括更说:“退之诗,押韵之文耳。虽健美富赡,然终不是诗。”(惠洪《冷斋夜话》卷二)褒之者如吕惠卿说:“诗正当如是,吾谓诗丿亦未有如退之者。”(惠洪《冷斋夜话》卷二)张戒《岁寒堂诗话》说韩愈是唐代的大家,可与李白、杜甫鼎足而三。叶燮《原诗》更说:“唐诗为八代以来一大变,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两种观点,针锋相对,至今仍争论不休。我这里根据古代诗评家所提供的线索,分四个问题对韩愈的“以文为诗”进行一些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