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寄小读者》之所以能成为现代中国最为畅销的儿童散文集 ,之所能长久地留存于我们的记忆之中 ,便在于当时年轻的冰心那未泯的童心 ,透明的真心 ,温暖的爱心 ,还有她那充满女性气质的清新佳丽的文笔 ,温柔亲切的语调。这一切使得《寄小读者》如一泓清澈的泉水 ,至今仍温婉地流淌在我们的心底  相似文献   

2.
冰心和宗教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冰心从不隐讳自己同宗教的关系。她对待自己所受洗的基督教虽不重视其仪式,却稔知《圣经》,尊重教义。她总自觉不自觉地将自然神论和自由主义神学融合在一起。她对基督的“爱的人格”尤为钟情;由她自己提出的“爱的哲学”,其核心正在于“爱的人格”。20世纪下半叶,冰心的宗教意识淡出,但她以调和之态对待其他宗教,并视宗教为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作出杰出贡献。冰心文学的审美,倾向于上帝-自然-艺术三位一体的建构,她相信艺术创造有“神助”之力,由她主张的语体、所呈现的艺术风格,也都烙有《圣经》的投影。  相似文献   

3.
试析冰心作品中的"真"与"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心的作品忠实地反映了她创作的基本态度和一贯追求,即创作"真"与"爱"的文学,表达对生命的"爱"。"真"既是她的人生态度,也是她的创作态度;"爱"既是她的真切体验,也是她对世界本质的概括。因此,本文在分析冰心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真"与"爱"的同时,进一步阐释"冰心体"中"爱的哲学"的产生及其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刘进 《船山学刊》2008,(2):140-142
《礼记》论德性人格有体有用,中为体,和为用。中庸是理想人格的实质。中庸即用中,换言之,即止于至善的实践精神的人格化。中是指人格价值实现的完满性,和是中的人伦体现,是人伦关系的两端同达于义的状态。《礼记》之和统摄形而上下:有天地之和、人心之和与人伦之和。和义、和敬、和亲、和顺是和的内在化与人格化。  相似文献   

5.
现代知识经济浪潮席卷我国,并对我国教育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与冲击,也对教师的各方面的素质提出了当然要求.教师的心灵在这场教育的变革中应当而且必须发挥着作用.教师的人格建设如能从学识、人格、理性、审美等几个层面入手,或许能为现代教育中教师人格建设提供一点借鉴性思路和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虽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不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但其中却孕含着一种以人作为关照对象、具有丰富价值论意蕴的美学思想。文章从价值论的视域,对《手稿》把握价值美学思想的逻辑轨迹——从私有制到包括共产主义的全部历史进程、价值美学思想的两大基本范畴——异化和美进行阐释,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手稿》美学思想的价值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红与绿》是青年女作家杨子的散文集,所录作品虽然篇幅短小,却很见作者构思之缜密、剪裁之精细,“其文感情酣畅细腻,笔触流丽”,且大多数作品具有较为深厚的内含和丰富的底蕴。“常寄情花卉”,叙述与抒情并重,状物与言志共举,看似随心走笔,却见匠心独运,征引古人清词丽句亦能恰到好处。既具审美特质,兼有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8.
冰心爱的哲学,或可叫做母爱哲学,其中包含着她接触到的各种文化的部分性征,以及受宗教神秘主义和儒家影响而形成的泛爱倾向。冰心爱的哲学,一则受到基督教一神论的上帝创世权威形象的影响,二则是在童心的影响下把基督教超自然的爱的上帝想象在了自然中,因而又与泰戈尔的泛神、泛爱思想发生了共鸣。冰心创作对泛爱倾向的人生哲学由信到疑,因疑而更信的风格可以从自然的倾向和人本主义方面来解释,这两个方面同时也构成了冰心爱的哲学的文化心理建构。  相似文献   

9.
歌德说过,美就是自然的秘密规律的显现,如果没有人去把这种秘密规律揭示出来,它就永远是不可知的。山水自然、花鸟虫鱼、日月星辰、人类本身及其它自然形态和非自然形态的事  相似文献   

10.
2003年,《英雄》的上映在中国电影界无疑是一大盛事,它标志着张艺谋成功实现了向商业电影的转型,但同时,它又是一部高度民族化的电影,它反映了导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索和理解。本文拟以《英雄》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观念的分析来阐释传统文化对影视文本建构的参与,并希望在分析时能够理解到它的精致意蕴。  相似文献   

11.
李立泉 《云梦学刊》2001,22(1):13-15
将屈原这个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考察发现,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更可贵的是一位杰出的政治改革家.他的代表作<离骚>实质上是一篇政治改革失败的自白书,旨在总结楚国行将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和后人作一历史性交代.  相似文献   

12.
散文的"心",即散文的立意或主题,是散文的灵魂,它包藏在散文的血肉之中,是散文美的第一要素.散文美的另一个要素是含蓄.<20世纪中国散文大系>体现了这两个要素,也体现了20世纪散文的嬗变.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类人格的确立是人的现代化的关键。中国传统礼乐文化是与礼乐制度相别的能为今用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实现个体主体性道德修养的以“仁”为内核的礼乐文化 ,可以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 ,成为中国人的社会意识和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4.
费尔巴哈提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从而产生一个问题:"人们是怎样把宗教幻想塞进自己头脑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就是通过思考这个问题而形成的。马克思找到的答案是劳动实践——在劳动实践中人和自然相互作用,人的社会关系发生改变,在一定历史阶段出现宗教感情,产生宗教。答案最早出现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它构成马克思唯物史观思想的出发点、前提和理论基础。这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充分体现。马克思的劳动实践思想吸收了唯心主义的积极因素,超越费尔巴哈,把历史和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形成他的唯物史观。这是包含人、自然界和社会的历史在内的大唯物史观。实践活动的特点决定了大唯物史观的唯物主义性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劳动实践思想和我们所熟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有机结合,《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对它的完整表述。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关系”的任何界定都可能对复杂的社会现实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运用在中国农村的田野调查中所获得的民族志资料,通过“实践”而不是“文化”描述和分析中国复杂的“关系”建构的操作策略和具体形式,区分了建构关系的实践和避免感情的实践两种形式,进一步完善、验证和修正了《关系的产生》中的理论假设,并试图将“建构关系的实践”和“避免感情的实践”上升为普通社会科学的两个基本概念.  相似文献   

16.
杨用成 《中州学刊》2005,(4):253-255
高校历史美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是一个非常重要但至今仍被人忽视的领域,它主要包括欣赏历史文物的艺术美、学习优秀人物的人格美、感受历史遗迹的综合美等内容.拓展高校历史审美教育,以美育来激活高校历史教学,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品格修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而且更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全面开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17.
教育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自诞生以来,中外教育家从未停止过对其的探究,其间也有不少经典著作为其发展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王坤庆教授的《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价值论视角的研究》通过对20世纪中国教育问题进行反思,直面当今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以"教育价值论"为基本内容,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教育哲学探讨融为一体,推进了教育哲学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8.
《校园喜剧》对现实生活所作出的“喜剧式的夸张”俗而不庸,趣而不浅。尤其通过成功地塑造司徒老师这一外表滑稽可笑、内心崇高优美和谐统一的艺术性格,揭示了中国平民百姓金子般的一颗心、中华民族的脊梁。  相似文献   

19.
朱平珍 《云梦学刊》2009,30(6):71-76
今天重读谭谈的中篇小说《山道弯弯》,发现其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朴素的美”和“含蓄的美”。“朴素的美”是指其以朴实清新的语言,成功地塑造了既具传统美德、更具时代精神的山村女子金竹的典型形象。“含蓄的美”是指能从其故事、形象可以引申出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丰富意蕴。  相似文献   

20.
鲁迅小说《故乡》的审美价值,可谓多多。如果从生态文化为切入点,可以得出新的认识:一是自然神话世界的撕裂与变异;二是“我”与闰土互补互渗,展示出古道悠远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撕裂与变异;三是生态人格的撕裂与变异。总之,《故乡》中的人们,都处在自然、社会、文化的动态过程中,经历着生态人格的撕裂与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