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何研究农村?人们倾向于从现实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中寻找答案。而对于现实之外的农村——比如说银幕上的农村,无论是研究电影的学者还是研究农村的学者关注都还不多。实际上,如果不了解农村,对于农村题材电影的研究则只能浮在表面,而不研究电影,我们对农村的研究将会失去很多有意义的部分。文章通过对十七年农村题材电影的研究,旨在揭示出一个银幕上的乡土中国,由此出发也许可以从农村研究与电影研究结合的角度拓展中国电影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2.
在以都市爱情为主的快餐文化消费时代 ,《遥》的主题和题材显得严肃却清新 ,它以当代中国最大也最需要关注的农民群体为审视对象 ,对社会巨变中农民生存处境与农村子弟追求梦想的历程进行了独到的书写。本文试图从叙事的语言风格、人物形象的刻画、诗意境界的营造三个方面对其主题与题材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农村电影作为中国电影中一种特有的题材,在中国电影史上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进入新世纪后,新世纪的农村电影在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文章从与时俱进的村干部形象、多元化的普通农民形象以及应时而生的农民工群像等三方面阐述了新世纪农村题材电影中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代农村题材电影的类型倾向与叙事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样式和叙事是活动图像研究的两大领域,再融合观众的感知就形成了我们电影中的故事文本.中国当代农村题材电影可谓当代中国社会的"神话".本文运用巴特功能说、普洛普的神话结构模式、热奈特的"聚焦"法对中国当代农村题材电影的主题、人物和视点的分析提出这样一个假设:中国当代农村题材电影的类型倾向和叙事模式归结为一点,就是"一根筋",即纯洁坚定、不认榆、不妥协的中国传统品质.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村题材电影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为核心,聚焦于乡村建设、乡村教育、乡村改革等主题展开叙述,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人物形象。新时代中国农村题材电影在创作上坚持人民性原则,记录时代风云,讴歌时代精神,呈现出独特的实证美学风格。同时这些电影将中国田园诗传统与现实主义相结合,形成了唯美现实主义影像风格。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农村题材电影积极汇入新主流电影的创作潮流,展开多元类型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自短片《私酒贩子》(1904年)和《黑手党》(1906年)以来,黑帮题材已在美国银幕上活跃了近百年,有着悠久的类型电影传统。《黑道家族》作为近年来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黑帮题材作品,它与许多美国黑帮电影都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但作为一部电视剧,它又与黑帮电影有着不同的美学追求。它借助电视剧的篇幅优势,拓展了作品的叙事空间,丰富了传统意义上的黑帮角色,展现给我们一种后现代的平民视角。  相似文献   

7.
对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中国家意识形态如何在乡村传播,并以“移风易俗”“忆苦思甜”的方式进行社会动员,重塑乡村生活的艰辛历程等系列问题,以“十七年”间拍摄和放映的电影为对象,对选题、人物形象、情节表达等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研究认为,在新中国“十七年”间,电影《儿女亲事》等抨击旧婚姻制度,歌颂自由恋爱的婚姻和宣传新婚姻法,《槐树庄》等电影则呈现了土地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电影《神鬼不灵》等是破除迷信、宣传科学的电影,这些电影对旧民俗、旧的社会关系的摧毁,使民众开始重新认识社会的习俗和习惯,一种新的社会关系和规范就在“移风易俗”的电影中逐渐出现和建立了;电影《暴风骤雨》《白毛女》等成功刻画了旧制度中人民遭遇的苦难,表明革命是不能在传统的旧风俗土壤中自动生成的,反映的进步思想是社会是前进和发展的,必须与反动阶级和落后势力进行斗争,通过“忆苦思甜”来建构新政权的合法性;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在“十七年”所力推的这项农村题材电影文化政治传播既是国家对内传播实践的创举,又柔性地将乡村政治引导到新的社会形态中,成功地实现乡村治理的社会主义转变。  相似文献   

8.
日本现代历史小说大家海音寺潮五郎,在中国历史题材创作方面也颇有创获。他的长篇小说《蒙古来了》是表现13世纪中日关系及国际关系的具有广阔世界视野的大作;以中国古代史为题材的短篇集《中国妖艳传》和《中国英杰传》,表现了他对中国历史人物的独特理解;在1960年代日本社会流行的“孙子热”中应运而生的长篇小说《孙子》,却不逐时流,表现了宁静致远、激流永退的人生追求,从求诸于内、自我修养角度把握了孙子及中国兵法的精髓。  相似文献   

9.
陈凯歌的电影新作《搜索》是其在个人电影艺术创作上不懈追求不断创新的一个有益尝试。《搜索》体现出的故事题材和思想主题的鲜明时代性与强烈现实性,人物塑造上的群像式反映,镜头语言的快速流畅等特征,一改陈氏电影以往个人标签式的特色,显示出导演的又一次主动突破与转型。  相似文献   

10.
献礼大片电影是一种特殊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文化现象.此种电影与当前体制与社会有着莫大的关系,对于当代公共生活的构建更是意义重大.文章讨论了当代献礼片电影作为一种现象和当代体制下的社会组织民俗问题,并着重以献礼大片电影《建国大业》为案例,折射当前社会体制内的群体行为、世风民俗、习性乃至国民性的问题,同时也简要回顾了过去电影中民俗题材的表现与样本价值.  相似文献   

11.
铁凝在30年的创作生涯里写下了大量的农村题材小说,其中短篇《哦,香雪》、《孕妇与牛》,中篇《麦秸垛》、《青草垛》、《棉花垛》等“三垛”系列和长篇《笨花》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铁凝生长在城市而与农村结缘,其笔下的农村题材小说以女性为主,风格由纯净而凝重,洋溢着鲜明的女作家色彩,对中国女作家农村题材小说的创作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家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一个重要母题。巴金家庭题材小说展示了封建大家庭的两重性,体现了巴金小说创作复杂的情感体验,从《家》的解构到《寒夜》的重建,巴金家庭题材小说完成了现代性追求。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以来发掘出来一批1930年代的韩国电影,其题材、主题、风格与同时期的中国电影创作存在诸多共通之处,即通过电影这种现代性媒介表现“反现代”主题。《迷梦》、《渔火》、《军用列车》是三部具有代表意义的韩国早期电影,将之与同时期中国电影创作进行对照研究,可探讨双重视角下早期电影东亚想象的银幕表现。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电影美学理论,从造型、叙事、题材、主题诸方面对张艺谋的名片《大红灯笼高高挂》进行了读解,分析了它的艺术得失,指出它是张艺谋的一部重要的阶段性作品,也是中国新时期电影继《黄土地》之后在影像造型方面的又一部重要作品。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中国当前农村题材小说中的农民为研究对象,选取了《九月还乡》等七篇小说为例,对当代农民的现代化转变进行了社会学分析,比照了他们的变与不变,展示了他们多样的形态与丰富的心态,表明了中国农村社会和农民现代化转变的必然性和艰巨性。  相似文献   

16.
从电影生产的角度看,《春蚕》与电影人的左翼意识形态宣传策略之间存在着隐秘而深刻的联系。影片以同名左翼小说《春蚕》为改编对象,其题材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照应,且作者茅盾因《子夜》的出版备受认可,加上导演程步高实地考察养蚕过程,增强了电影的科学性和可观性,这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票房数量,从而扩大了宣传范围。在小说到电影的改编过程中,夏衍有意地增强了革命话语色彩,以达到宣传左翼思想的目的。此外,左翼电影人还建立起电影的批评阵地,与刘呐鸥等人进行“软硬电影”笔战,更加扩大了《春蚕》的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中国电影发展与创新的探索时期,为中国电影本土化创作理念以及电影文化的自反性思考提供了方向,也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出现的《银汉双星》《银幕艳史》等具有自觉“元电影”意识的电影创作做了铺垫。1931年的《银幕艳史》已被赋予了重要的史学价值,而《银汉双星》作为更早于《银幕艳史》的一部“元电影”,在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的变化过程中,无论是其媒介特性、叙事结构、视听语言还是民族意识的探索都值得进一步关注与探究。从社会时代背景、早期电影工业语境以及电影工作者的创作的元电影意识等方面来看,《银汉双星》具有作为中国电影史中第一部“元电影”的可能性,这一个案亦具有管窥早期中国电影跨媒介和跨文化焦虑发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一系列战争题材电影走进大众视野,深受好评与赞美,爱国主义主题表达空前浓烈,其中以电影《长津湖》为甚。文章通过分析电影《长津湖》中爱国主义精神的表达方式,旨在探寻何以通过战争题材电影这一独特的艺术方式再现爱国主义精神的宏大叙述。电影《长津湖》以宏大视野和微观叙述相结合的方式刻画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影片在爱国主义精神表达与凝练上采用“全景散点式”独特风格,讲述了志愿军将士“中华脊梁式”英雄群像和“英魂永驻”的个体奉献精神,重构战争题材电影中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态塑造,巧妙地运用电影传播、数字传播以及共情传播相融合的创新方式,生动诠释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此类战争题材电影成为激发大众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文艺载体。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电影如何降低"文化折扣",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在国际电影贸易中处于主动地位,这是中国电影的发展进程中不得不面对的议题。通过用冯小刚植根中国文化土壤的"贺岁系列"电影与其以国际配方制作的《夜宴》作对比,从文化亲缘性市场、电影题材的选择、文化价值观的适应性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国电影如何有效地降低"文化...  相似文献   

20.
《暮光》系列电影的成功,吸血鬼题材的电影长久不衰,吸血鬼形象在影视中长期受到青睐,并不是偶然,有其必然性。《暮光》系列电影为观众重新定义了吸血鬼,使吸血鬼在观众心中呈现出更为多元的形象,也为吸血鬼题材电影找到了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