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6 毫秒
1.
一 历史主客体理论与历史之谜的“解答” 当主客体关系的讨论从认识论进到历史观时,遇到了以下两对范畴在科学历史观上的地位的不同理解,即历史的主客体关系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一社会基本问题在建构唯物史观体系上的地位问题。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唯物史观,应重视从物的力面的理解,因此,强调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一最高范畴的重要地位。另一种意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在中国的研究已有很大进展,但如何定位它还是莫衷一是。无论是将它归为唯物史观的一个原理甚至一个范畴,还是把它等同于唯物史观,都不足取。我们认为,它与马克思的社会建筑理论一样,都是"说明和发挥"唯物史观的中介理论。纵观马克思的文本,他多维度地对唯物史观进行了阐发,其中把社会比作建筑和有机体是两个最主要的维度:前者侧重揭示"社会是什么",后者侧重揭示"社会怎么样",两者贯穿唯物史观的始终,形成"说明和发挥"唯物史观相辅相成的两大中介理论。  相似文献   

3.
《理论界》2015,(10)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大发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全面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关于如何理解和建构唯物史观学术界争鸣一直很激烈,这一问题牵涉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解读。因此,重新阐释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以再现一个概念清晰、逻辑严谨、系统完整的唯物史观理论体系,对于我们科学的把握唯物史观中的一系列概念、范畴、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社会存在”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范畴。如何理解“社会存在”是唯物史观的一个根本问题。多年来,国内外哲学界对于这个范畴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目前还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上刊登的《‘社会存在’范畴释义》(以下简称《释义》)提出:“从本体论意义看,‘社会存在’相当于作为社会实体的人类及人所改造的、人的肉体之外的自然物;而从现象论意义看,‘社会存在’指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5.
以对马克思主义原著的考察为基础依据,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有机体概念,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在唯物史观中所处的地位,立足于当代的特点,探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 马克思与恩格斯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就提出了在“整个世界的生产”中“包括精神的生产”这一论断,并在其他著作中多次使用和论述过这一概念,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对精神生产所进行的科学研究与概括。精神生产应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提出及对其所进行的哲学反思,无疑是人类对自身生存境界的理解与对自身认识深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在较长一段时期,我们对这一范畴的研究却非常不够。随着社会改革与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精神生产的作用已愈益为人们所认识,因此从哲学层次上研究与探讨这一范畴也就显得日益迫切。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发端于对黑格尔头足倒置的市民社会理论的唯物主义翻转。这种翻转是有得亦有失的。最为卓越的建树在于,在翻转中马克思以市民社会为切入点,建构了一套被称为唯物史观的崭新的历史观理论系统之基本框架,此为马克思思想体系的核心;然而,由于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所处的特殊历史语境和他本人的特殊理论诉求,马克思在这种翻转中难免会矫枉过正,致使市民社会这一重要范畴被消融于其他范畴,因而成了一个消失了的范畴。将市民社会范畴重新纳入马克思思想体系,需要对唯物史观理论系统之基本框架作重新阐述,将它理解为一个具有结构层次性和辩证逻辑的中介性的架构,使得市民社会范畴成为其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个经过重新认识的正确的市民社会理论,对于理解和解决中国体制转轨下社会基础缺失这一现实问题无疑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社会有机体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也是考察社会历史现象的重要理论工具.马克思关于社会有机体的理论为我们从文化与社会关系的角度,从社会有机体内部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角度理解"文化"概念奠定了理论基石,为正确认识当代社会的种种文化矛盾与文化危机、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文化继承与创新、文化民族性与开放性的关系问题,提供了指导性线索."广义文化观"将"文化"等同于"社会",模糊了社会有机体中经济、政治与文化的界限,因而无法正确说明文化产生、发展的根源及文化变迁的规律,最终导致理论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9.
王友洛 《中州学刊》2006,4(4):146-150
青年马克思哲学转变的方向和新哲学的两个重要范畴(“现实的人”与“个人自主活动”)是理解和阐释恩格斯关于唯物史观同时也是“现实人的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的重要视角。(1)青年马克思的哲学转变并不像流行说法认为的那样,是从唯心主义转向了主张物质第一性的“纯粹”的唯物主义,尔后又把这种“纯粹”的唯物主义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才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而是在政治实践的“《莱茵报》时期”遭遇“苦恼的疑问”以后,通过批判、发展和超越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才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其中,从费尔巴哈等的“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是马克思实行哲学转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而“现实的人”则是建构唯物史观的一个“理论切入点”。(2)传统哲学解释框架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因遗忘了“个人自主活动”这一重要范畴而缺乏主体向度,因而不能科学地说明“现实的人”是如何“历史地”发展的。马克思则通过“个人自主活动”同“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科学地说明了全部社会历史同时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实践能否作为唯物史观的支点范畴,这不是一个可以站在单一的思维层次上来解答的问题,因为唯物史观本身具有两个层次的内涵。本文提出,在世界观即一般认识论的层面上,“实践”当然是唯物史观的支点范畴,但在科学历史认识论的层面上,作为唯物史观支点范畴的则是“生产方式”。这两个范畴之间的关系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这一问题上的失误,都是本文所要论述的内容。在这基础上,本文提出,在当前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讨论中,对于马哲内容的定位十分的重要。  相似文献   

11.
论邓小平社会形态思想吴忠“社会形态”概念是随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而形成的,是唯物史观所独有的范畴。它凝聚着唯物史观的基本内涵,可以说社会形态观就是社会历史观。考察一下邓小平的社会形态思想,可以窥见这位新时代的伟人对唯物史观的独特理解和创造性发展。一、...  相似文献   

12.
既要强调物质生产的优先地位,又要规避“经济决定论”,如此就颇有“二律背反”的意味,问题的根本在于如何理解唯物史观.在唯物史观的视域内,物质生产仅为逻辑在先,是社会发展的前提;而且唯物史观本身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恩格斯晚年为回应“经济决定论”,对唯物史观做了新的阐发,对理解唯物史观有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具有重要而独立的学术价值。从思想形成史角度看,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源于对黑格尔国家有机体思想的批判和超越。马克思和黑格尔都正确地关注到现代世界中市民社会与国家相分离这一最根本问题,黑格尔诉诸外部力量,希望以国家统摄市民社会,使其不致分离,形成国家有机体思想。马克思则批判黑格尔“国家有机体”的神秘主义倾向没有真正解决问题。马克思从市民社会本身入手,认为社会本身就应当是有机体,并从要素、结构、动力等角度分析了一般性社会有机体和资本主义社会有机体。在此基础上,马克思阐述了未来社会有机体即自由人联合体的总体原则和实现根基,回应了现代世界最根本的问题,构成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实践旨归。马克思以回应现代世界最根本问题为理论主题、以解密社会有机体为理论任务,取得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4.
陈晓鹤 《理论界》2009,(7):19-21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我们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视角,是我们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社会历史问题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依据,也是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点.社会有机体是不断自我更新的机体,要求我们的工作以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促进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有机体的"骨骼",要求我们重视经济建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有机体是由社会诸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要求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统筹兼顾,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与社会、自然之间是一个和谐的整体,要求注重人在整个社会有机体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5.
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因此 ,对唯物史观一系列范畴和原理的全面深刻理解都关联着“现实的个人”范畴。文章着重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现实的个人”作为唯物史观范畴的地位和意义 :( 1)“现实的个人”范畴关系到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 ;( 2 )“现实的个人”范畴有助于全面深刻认识“社会”范畴 ;( 3)“现实的个人”范畴有助于把握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客体向度与主体向度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在马克思思想理论中具有独特性地位,是唯物史观的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揭示了社会有机体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由诸多要素构成且要素间是互相联系、彼此制约、不可分割、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笔者试图从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思想渊源、发展轨迹和思想内涵三方面,全面认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理论基础,科学理解和深刻探究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人们对社会的认识本质上是人类社会总体自我认识的实现形式。人类社会作为有机体之所以具有特殊的自组织功能,正在于它具有特殊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机制。社会的自觉性和目的性运动是通过社会成员的自觉努力而实现的,社会认识活动和社会历史运动的内在交织是社会认识的“怪圈”之一,对社会认识进化与社会进步关系的研究有助于帮助我们在“自然历史过程”、“自主创造过程”和“自我意识过程”这三者的统一中理解人类社会历史过程的演化,深化唯物史观的研究。一、社会进步对社会认识进化的促进作用社会进步对社会认识进化的作用表现在三…  相似文献   

18.
何建津 《学术论坛》2006,47(3):32-36
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哲学存在一种共生关系,这主要表现在马克思早年的理论探索和创建活动始终没有离开过社会历史领域中的问题;而他对社会历史领域问题的思索,也从来没有离开过哲学。这两个没有离开催生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是形成马克思哲学和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市民社会作为其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有明确的内涵、外延和具体表现形式。市民社会具有唯物史观其他范畴所不具有的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19.
<正> 社会有机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理论,由于传统偏见长期以来一直禁锢着人们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致使人们至今仍然停留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三个层次的认识上,没有真正把人类社会做为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来认识,也没有吸收现代科学系统整体论的科学成果。本文试就传统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之缺陷、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以及怎样正确理解社会有机体这些问题,谈一点肤浅看法。  相似文献   

20.
<正> 生产方式范畴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研究这一范畴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的重要任务之一.马克思在谈到他的唯物史观形成过程的时候指出:他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得出了法的关系和国家形式根源于市民社会的结论之后,进一步看到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因此,他在巴黎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移居布鲁塞尔之后继续研究,并得出了指导他以后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唯物史观.马克思的这一叙述既指明了唯物史观的整个理论体系形成的基本线索,也指明了生产方式这一基本范畴形成过程的基本线索.它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从《1844年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