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大学生理想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金梅 《理论界》2000,(2):53-54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 :“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他还指出 :“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贯彻落实这一要求 ,对学生进行富有时代精神的理想教育 ,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一、树立明确的目的是理想教育的前提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身心所施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活动。教育必须以明确的目的为前提。理想教育的目的 ,实质上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一是使学生确立正确远大的理想 ,努力为实现…  相似文献   

2.
胡振波 《理论界》2001,(1):47-48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等院校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 ,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 ,民族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 ,担负着培养少数民族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重大任务。因此 ,加强素质教育 ,培养高层次高质量的人才 ,就成了民族高等院校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3.
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报告强调了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对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牢牢抓住这个根本.这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搞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尊师重教,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普及…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历来把道德修养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建国初期毛泽东明确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把德、智、体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标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把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基本要求概括为“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江泽民把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作为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为国家培养出合格人才的大问题。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思想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要为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环境,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江泽民语)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在这一精神的指引下,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总结新经验,创造新方法,不断解决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努力探索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子,是摆在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7.
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培养“四有”人才的阵地,充分发挥其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是图书馆发挥教育职能的重要内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宏大的知识分子队伍,这支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当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能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有良好的道德品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是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时代要求,把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定位在全面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上,这就赋予了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机组成部分的文化建设以更加深刻的时代内涵。本文试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提高国民素质方面谈一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理论要点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教育要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更好地贯彻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邓小平同志的重要理论指出了教育的任务,充分说明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高等教育是在基础教育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教育,是各种教育的“龙头”,也是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我国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0.
针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和发展要求,邓小平同志及时地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三个面向”的核心是面向现代化,培养掌握现代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要承担起和完成这个历史使命,必须先要自身现代化,因此,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本文就我区教育现代化的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思想道德建...  相似文献   

12.
教育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地位。教师在教育中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在新时期教师怎样才能有效提高“教书育人”质量呢?一、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全面发展”的理念是搞好“教书育人”的前提国家教育方针明确规定学生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现代化人才,所以新时期要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全面发展”的理念,教师要具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广阔视野。要树立人才质量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  相似文献   

13.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实现现代化需要教育、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在我们样一个文盲半文盲人口较多的国家里实现现代化,更需要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  一、教育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任何社会中,教育总是在一定的政治观点和道德观念指导或影响下进行的。它总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培养人来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服务。其重要性表现在它具有经济的功能,建设精神文明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在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宏大的知识分子队伍。这支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由于社会和历史诸方面的原因,要完成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这一极其重大而艰巨的任务,把我们的教育对象培莽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实际所需要的人才,还需作艰苦努力。本文仅就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各类高等专门人才的一种教育形式。高等专门人才是国民经济以及上层建筑各部门的骨干力量。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中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教育经费相当紧缺,不仅不能适应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而且也难以满足教育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一 在我们党和国家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中,周恩来同志最先提出“培养技术人才是我们国家建设的关键”;“科学是关系我们的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有决定性的因素”;“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他为什么一再强调并始终坚持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特殊重要性?从《周恩来选集》下卷的一系列光辉文献中,可以得到答案。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我国高等院校在整个教育事业中所占的“龙头”地位,决定了它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一、高校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1.传递、传播文化的作用文化传递是文化的世代相接,是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文化传播则是文化在空间的散播.高校有选择地把某种文化传递给年轻一代,在摈弃某种文化传统的同时,弘扬着另一种文化.所以,不同的教育可以培养出具有不同的文化素养的人才.我国高校就是要通过对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  相似文献   

18.
精神文明,是指人们精神境界的提高,以及随之而来的改造世界的自觉能动性的发挥。它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果,也是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发展的成果。它既包括教育、科学、文化知识;又包括理想、道德、传统、风尚等社会意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说到底,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只有培养出一代代社会主义新人,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而精神文  相似文献   

19.
卢作孚是一位乡村现代化的探索者和实干家。在重庆北碚地区,进行了中国西部地区乡村现代化的成功尝试,开创了中国近代乡村建设的“北碚现象”。对经济、文化、环境和人的重视,是卢作孚乡村现代化最鲜明的特色。他关于建设“生产的、文化的、游览的区域”的理想与规划;以治理社会秩序为先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开展文化建设和社会公共建设的乡村现代化模式;以及以人为本,延揽和培养乡村建设人才的用人方略.是北碚乡村现代化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当前在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贯彻“以德治国”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贯彻的具体内容就是要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结合起来。贯彻好“以德治国”思想 ,高校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