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四杰辞赋与唐初文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初唐四杰辞赋是其文学成就,同时也是唐初文学创作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后世多认为,王、杨、卢、骆为“一时之体”,这大体符合实际,然而作为“一时之体”的四杰创作,无疑既应包括他们的诗文,又应包括他们的辞赋。而四杰辞赋与其诗文一样,既产生于上承六朝、下启盛唐这样一个特定的文学发展阶段,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特色,以及这些特色与当时文风或文学趋向的某些联系,就很有值得我们注意之处。一般说来,即使是较为重要的文学发展阶段,其文学创作也不能不往往既带有过去时期的某些印痕,而同时又带有未来时期的某些征象。  相似文献   

2.
初唐四杰在接受楚辞时 ,是以反对者的姿态出现的 ,但骨子里正得楚辞之精神。尚为的生命价值追求 ,悲剧性的生命历程 ,决不委心从俗的高尚人格 ,这都是他们在创作中自然接受楚辞的主要原因。但他们缺少必要的生活阅历与生活基础 ,思想不够深沉 ,重个人价值而轻社会生活关怀 ,才华横溢而又急于求成 ,在接受楚辞的同时 ,在创作上出现变异。  相似文献   

3.
论姚门四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曾亮(1786——1856)、管同(1780——1831)、方东树(1772——1851)、姚莹(1875——1852),是姚鼐门下四个“高第弟子”,人称“姚门四杰”。他们主要活动在鸦片战争前后,所以,“姚门四杰”也可视作近代桐城派的第一代代表人物。他们四人,尽管也都高举“程朱义理”的旗号,但究其言行之实质,并不都与当时社会变  相似文献   

4.
吴功正 《中州学刊》2001,(4):158-164
初唐"四杰”诗的审美风格走向阔大、雄壮,体现了初唐人向上型的精神.山川景物和边塞诗文是其两大载体.羁旅生涯使"四杰”诗走向江山,开拓了生活和审美视野,孕育了诗审美的风骨和力度.以阔大之思体察和描述边塞荒漠,对于唐风之确立实有奠基之功."四杰”改变了六朝咏物型诗歌审美方式,带来了历史性进步;以赋为诗,形成壮大、磅礴的审美境域,改变了诗的小家风范,形成大家之气;诗的形式美的固定化,七言歌行的诗体壮大型形式成为"四杰”壮大型风格化表征,形成了五律的形式规范."四杰”在诗歌史上具有两个方面的中介作用一是从官廷诗到盛唐诗的中介,一是南北诗风融为一体的中介.他们大胆地开拓,洗涤了"六朝锦色”.  相似文献   

5.
‘四杰’能在创作上有所革新,与他们进 步的文学观的指导是分不开的。但是历来的 “四杰”研究者。更多地注重于他们的创作, 相比之下,对他们的文学理论的探讨,就显 得很不够。在少数谈到‘四杰”文学观的地 方,也往往只提王、杨、卢三人,而忽略骆宾王。如郭绍虞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就是如此。这固然由于骆宾王专论诗文的作品较少,并且多为零星的片言只语,同时也是我们的研究在中小诗人这一领域不够深入的表现。事实上,骆宾王的文学思想是很有时代特色的。  相似文献   

6.
以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初唐四杰”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为代表的唐代诗歌审美观念的更新,可以说是隋唐时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昔日关陇豪强那令人燥脾的豪雄之风,在一度迷失之后首次在初唐四杰这一代人的理论与创作中复现。这批“知音”、“知己”们鄙弃雕章琢句的繁综浅术、纷绘小才,倡言要“以兹伟鉴,取其雄伯”、“反诸宏博”,自然只有关陇健儿素稔的边塞风光和征战生活才更符合他们那其大如椽的诗笔纵情挥洒、随意施展的需要。那是具有共同的时代群体风格的一代人为之心驰神往热血腾涌的美学意象,其中包孕着新的一代诗人发现自我审美价值时的欢欣与喜悦:想不到昔日长年生活其中置若罔闻的荒城大漠竟有如许壮丽的风光,想不到久已司空见惯浑然不觉的军旅生活竟这般富于刺激!这些诗人的视点在流盼飞转地观照着社会万象,跃动着自我实现的心灵喜悦。从唐代美学思潮发展史的角度来说,初唐  相似文献   

7.
公元7世纪,有四位才华横溢、命运多舛的诗人,史称“初唐四杰”。他们不算孟学史上的大人物,但同样吸吮过孟子的思想营养,体察过孟子的生命情怀,为后人留下一组朴实无华的孟学史片段。四杰之中,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公元650—6767)可能年龄最小,且英年早逝,却排名第一,成就高于其他三人。《王子安集》有两篇文章提到孟子:遗雅背训,孟子不为;劝百讽一,扬雄所耻。  相似文献   

8.
对初唐四杰赋的篇目归类,由于对诗、骚、赋文体界定的争论问题,一直不曾有明确的界定,时四杰赋篇目中的各体文体因子因而也很少人认真关注。四杰赋中几乎各体因子兼备,是汉晋以来初唐赋分体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相似文献   

9.
在《马关条约》割台之初海峡彼岸爱国诗歌创作的高潮中,丘逢甲、洪弃生、许南英和连横是成就和影响最大的诗人,堪称台湾诗坛四杰.他们用自己的泣血之作抒发对台湾沦亡的巨大悲愤,讴歌台湾人民的抗日救亡斗争,表达收复台湾的坚定志向,倾诉对祖国和故乡的思念之情,内蕴着深深的中华情结,高扬着强烈的祖国意识,在台湾文学与整个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有着历久不衰的思想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沈从文与张爱玲都是属于深度关注"人"的作家,在他们的创作中,除了表现"人性"的主题外,对生命本质意蕴的思考,对人的生存之痛的感受与言说,构成了其重要的创作旨向.正是由于他们创作中透射出的对人类生存境遇的追问,以及追问中所呈示的浓郁的悲剧性倾向,使得沈从文与张爱玲表层相去甚远的作品有着深层的契合,也使两位作家在对人的存在本质意义的揭示上有了可比性.  相似文献   

11.
“松”这一传统的原型母题意象大致表现为超群出众的象征、贞洁不渝的写照、坟茔青葱的代指、幽远隐逸而近乎神化仙驾。因为受隐逸思想以及志远心屈、才高位下的人生经历的影响,初唐四杰的诗赋对松韵母题原型意象进行了继承和创新,使之更加叛逆或变异,以寄寓人生曲折。  相似文献   

12.
木斋研究原本将曹植视为古诗十九首的主要作者,当下则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将全部古诗视为一个整体来审视,进一步察觉古诗中包含大量围绕恋情主题,并且带有女性口吻的作品,甄后的重要性因此浮现;曹植与甄后关系的研究也有了更深一层的开展。不论从彼此心理活动的逻辑层面出发,或从双方传情诗歌的史料考证出发,都肯定了部分古诗作品为甄后之作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张振龙 《中州学刊》2005,(5):200-202
在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建安后期文人在文学创作中对前代作品的借用是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这不仅表现为这批文人在创作活动中借助前人作品表情达意更为普遍、意识更加自觉,而且彰显出他们的情感变化及对文学本质的认识日益深入.建安文人对文学情感特征的理解和把握进入了一个质的飞跃时期,他们开创了借助前人作品抒情达意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HarkTwaln与鲁迅作品的比较,分析HarkTwaln和鲁迅在批判观上的异同。从他们作品的批判对象的阶级、批判的感情色彩和批判的口吻分析其表现出的相同点;同时,从两位作家作品批判的立足点、表现手法以及批判目的分析其不同之处。他们的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本质现实。  相似文献   

15.
《江西社会科学》2013,(10):89-94
孙健忠、叶梅的相关作品一以贯之地以土家族文化为创作的主线和基调,表现出鲜明的"文化为体,文学为用"的特点。对土家族文化的集中呈现与深度阐释使得他们的作品成为当代土家族文学的代表,并使之获得了区别于其他族别文学的民族特质。在某种意义上,他们的创作契合了当下文学创作向文化阐释转型的趋势;同时,作为文化承继者对本民族文化的集中书写又使得他们的作品具有了鲜明的人类学特质。  相似文献   

16.
史实 《天府新论》1996,(2):57-60
试论王勃旅居蜀地之文史实王勃位居“初唐四杰”之首,就其文学成就而言,散文高于诗歌。而在他流传下来的散文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旅居蜀地时所作。王勃旅居蜀地之文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高,是他的创作进入成熟期的产物。剖析王勃在蜀地所写的散文,不仅可以揭示他在...  相似文献   

17.
银子咏叹 ,与清代世情小说对银子给予人物性格心理影响描写 ,是相互生发的。明清小说中 ,银子成为叙事作品中人物追求的核心目标 ,制约着人物情感。商业活动、官场忠奸斗争等等也离不开银子 ,于是在插入韵文中借助咏叹刻画人物内心就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这一咏叹模式 ,体现了商人伦理———商品社会表现的重要关目 ,渲染了作品的人文背景和民俗风气 ,对书中形形色色人物的言论行事动因 ,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大多集诗人与批评家于一身,他们不仅创作出了一大批脍炙人口、流芳百世的诗歌作品,在诗学理论上他们也颇有建树。本文拟对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学观的核心命题作一解读,以冀对其有一个总体把握。  相似文献   

19.
宋徽宗即位不久就实施了严酷的崇宁党禁,使徽宗朝诗人心态普遍趋于内敛,绝大多数沉沦下僚,有的布衣终身,有的遁入空门,还有一些虽曾微官,又多有黜贬经历。徽宗朝诗人的这种境遇、心态又直接影响了他们诗歌的主题——反复咏叹不遇之感、羁旅情怀、隐遁思想、高士节操。  相似文献   

20.
英国作家曼斯菲尔德是著名的短篇小说家 ,她的文学创作受到俄国作家契诃夫的深刻影响。他们的作品有着极其相似的魅力。比较他们的主题表现手法和写作手法的异同 ,可以看到他们都善于从日常事件中发掘主题思想 ,注重情节在作品中的运用 ,强调人物的心理刻画 ,为短篇小说的创作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