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方国家在民事公益诉讼中,普遍认同检察机关、社会团体的原告资格,英美法系国家还赋予公民个人在公益诉讼中的原告资格。传统的当事人适格理论已不能满足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确定的要求,而诉讼信托理论恰能给予合理的解释。对检察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进行类型化分析基础上,建议应赋予这三类主体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权利。  相似文献   

2.
公益诉讼是关于公共利益受到侵害而提起的诉讼。当前,经济公益遭受侵害的情况客观存在并日益突出,公益诉讼理念深入人心。经济公益诉讼作为一项对传统诉讼法进行理念性更新和突破的新型诉讼,排除了传统的将原告资格限制在须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原告适格理论的阻却。当社会经济公益遭受侵害或有侵害之虞时,授权检察机关或任何公民和组织均可为维护社会经济公益而向法院提起诉讼。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相关法律的不健全使环境保护的形势更加严峻。环境公益诉讼是国外普遍应用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在国外已经趋于完善。目前,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范围在我国学界有很大争议,但主要围绕检察机关、公民、环保非政府组织三类是否可以作为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为题展开。本文结合全国首例环境公益行政诉讼,分析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范围。  相似文献   

4.
黄进 《经营管理者》2009,(14):273-273
传统的诉讼法理念要求提起诉讼的主体必须具有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原告资格,而在反不正当竞争法领域常常出现没有具体侵害对象但却对社会公共利益确确实实造成了损害的不法行为。对这类侵害行为,往往因为行政执法的不彻底与具体的请求人投诉无门而被放任自流。因此,我国的反垄断公益诉讼应当赋予私人主体、社会团体以及检查机关等提起诉讼的原告资格,使我国的反垄断公益诉讼制度变得更加完善,以期对竞争法制环境起到积极健康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法理上的“当事人适格”入手,逐步分析公益诉讼中的原告资格确定问题。在比较了国外典型的公益诉讼主体选择之后,结合我国现实为公益诉讼中原告资格的选择提出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阐述该选题的背景,然后从行政团体诉讼的起源和概念出发,对于团体诉讼的法律规定进行了简要梳理。为提出合理建议,本文分析了美国在公民诉讼制度基础上的行政团体诉讼,这种团体诉讼是环境保护法为环境公共利益而被许可的,在原告资格认定上存在一定的模糊性,据此提出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维护公共利益不受行政行为侵犯、实现法律秩序的价值在我国行政诉讼制度中没有独立的位置,建立行政公益诉讼成为必要.而现行行政诉讼有关原告资格的规定,对行政公益诉讼无疑产生了限制.诉讼主体与权利主体有限的分离已是世界各国诉讼立法的趋势,为适应社会发展与保护公共利益的需要,笔者认为,应当建立诉讼主体与权利主体有限的分离公益代表人制度.  相似文献   

8.
在法律上,符合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以下简称第三人)要件的案外人固然可以自己申请参讼,但原、被告是否可以引入第三人?被告既无向原告偿还债务的能力,又不向符合第三人要件的案外人主张权利,原告能否将该案外人作为第三人同时起诉?如何保障符合第三人条件的案外人知晓原、被告系属于诉讼的事实、从而行使申请参讼的权利?等诸如此类问题,无论理论上或实践上都亟需解决。一、第三人的实体认定标准及范围第三人制度起源于罗马法。在现代,大陆法系国家与我国第三人制度相似的是辅助参加诉讼制度。辅助参加是指他人进行的诉讼中,对诉讼的结果可能…  相似文献   

9.
我国2005年的新公司法,初步确立了我国的股东派生诉讼制度。股东派生诉讼制度为防止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对公司利益的不正当侵害,维护公司的整体利益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法律途径。然而,我国新公司法的股东派生诉讼在制度设计中仍然存在诸多缺陷,与国外许多先进的立法例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本文着重对股东派生诉讼中的原告资格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革和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公益诉讼时当前盛行于我国诉讼法学界及环境法学届的一个热点问题,学者围绕公益诉讼的理论创新、制度设计做了大量研究,而在公益诉讼中,原告主体资格的认定成为公益诉讼发展与完善的第一道槛,本文认为只有从具体国情出发,研究诉讼体制的发展与完善才能真正实现程序与实体正义。  相似文献   

11.
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是指检察机关对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政违法案件,在没有行政相对人或相时人不愿、不敢起诉的情况下,代表国家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以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制度。公益诉讼不等于公诉,它既可以由国家授权的检察机关或政府机关代表国家提起公诉,也可以由利害关系人以国家授权机关的名义或个人的名义提起诉讼。在我国,检查机关作为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具有突出优势。  相似文献   

12.
检察机关有支持起诉和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权利,在实践中,各级检察机关也有介入民事公益诉讼的案例,但是其诉讼地住至今在法律上无法明确.目前,公益诉讼主要是环境污染和国有资产流失两大问题,由于传统的诉讼法律上原告必须是"与之有直接利害关系人".公共利益处于无人救济或者是救济不能的尴尬境地,所以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必要性讨论是必要的.本文仅从现实基础、历史基础、理论基础、价值基础、法律现状五个方面对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法律地位作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公益诉讼中的公益存在两种解释,一种是集体利益,多数人集合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利益;一种是‘一人为私两人为公”的多个单独可分割的个人利益的集合体。而公益诉讼中的公益取前一种解释,即公益诉讼是指多数人集合的不可分割的集体整体利益。故环境公益诉讼也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本文就环境公益诉讼的涵义、原告资格和救济途径三个方面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举证责任是行政诉讼证据制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诉讼双方当事人依“谁主张,谁举证”规则来承担举证责任。被告的举证行为并非举证责任倒置,原告对举证不承担败诉风险,只起到补强证据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杨浩 《管理科学文摘》2009,(17):104-105
公众的环境权益被侵害,却因无适格原告而维权无门。本文从现行法律及学理角度,解析最有资格成为环境公益诉讼几个主体。  相似文献   

16.
杜文莉 《决策探索》2009,(18):62-62
行政诉讼法第50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但是,自行政诉讼法颁布实施以来,大量的撤诉案件渚B是法院暗中协调的结果。笔者所在法院2006年、2007年、2008年行政案件的撤诉率分别为53.3%、52.4%、51.6%。行政诉讼的撤诉不外乎三种情形:一是在诉讼过程中,被告改变了原行政行为,原告同意撤诉的占80.28%;二是行政裁决案件中,原告和第三人达成和解,原告撤诉的占15.49%;三是原告起诉后,认识到行政机关的处理决定正确因而主动撤诉的占4.23%。上述情形,多数都是法院找原、被告或第三人“协调”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张拯  鄢斌 《管理科学文摘》2011,(35):123-125
当今社会,利益日益多元化,关系日益复杂化,传统的无权即无诉的理论已经不能适应保护社会公益的需求。于是,为了实现环境诉讼维护公益的目的,一元法益主体框架向多元法益主体框架[1]的探索被提上日程,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扩张呼声渐高并且在多国都得到了立法的确认。  相似文献   

18.
陈泽伟 《经理人》2006,(12):106-107
从仿照升级为自主创新,是许多蒙特莎们必须越过的坎仿制一直是许多中国企业秘而不宣的市场手段。“这起案件不仅事关企业的声誉,而且决定了蒙特莎的生死存亡。”生产巧克力的江苏蒙特莎不甘心但有些无奈,表示会将诉讼进行到底。2006年伊始,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对意大利费列罗公司诉蒙特莎(张家港)食品公司不正当竞争案做出二审判决,判令蒙特莎停止使用“金莎TRESOR DORE”系列巧克力包装、装潢,并向原告支付赔偿70万元。  相似文献   

19.
邵世伟 《决策探索》2014,(11):20-22
2014年5月15日,中国首例冷冻胚胎继承权纠纷案在江苏宜兴法院一审宣判。原告沈新南起诉他的亲家,要求继承儿子沈杰和儿媳身亡后留下的冷冻受精胚胎。 四位失独老人为争夺子女留下的冷冻受精胚胎诉诸法院,一审却以原、被告双方均无法获得继承权收场。失独老人之痛以及冷冻胚胎管理法律上的空白,均可在这起诉讼中一窥端倪。  相似文献   

20.
行政诉讼法第50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但是,自行政诉讼法颁布实施以来,大量的撤诉案件,都是法院暗中协调的结果。笔者所在法院2006年、2007年、2008年行政案件的撤诉率分别为:53.3%、52.4%、51.6%。行政诉讼的撤诉不外乎三种情形:一是在诉讼过程中,被告改变了原行政行为,原告同意撤诉的占80.28%;二是行政裁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