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紧紧围绕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正确认识法治及其进程的成本,克服"无成本论"和"高成本论",摒弃"速胜论"和"悲观论",准确把握法治进程的度,科学、理性地推动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4.
地方法治建设的公民参与这个命题,无论是法理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尚有许多的问题亟待研究和探讨.虽然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性制度,以及我国加入的国际公约等对公民参与都有一些基本的规定,但是这些规定并没有完全在地方法治建设层面得到实体性和程序性的制度保障,这其中不难看出,公民参与的地方性制度和机制安排的缺失是一个关键性问题.由此,构建公民参与的制度和机制体系也就成了地方法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5.
6.
检务保障是检察执法公信力的重要保障,对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具有重要的制度价值。本文在对检务保障的法律内涵与法律价值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分析检务保障在宪政要求和检察理论中的法理基础,并就进一步加强检务保障工作提出相应的法律思考。 相似文献
7.
2008年1月5日,由浙江省法理法史研究会主办、宁波大学法学院承办的法理法史研究会2007年年会暨"经济'先发'地区的法治发展"专题学术研讨会在宁波大学召开. 相似文献
8.
9.
本文分析了社会主义法治背景下影响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和阻碍藏族聚居区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对民族地区的法制现状进行了反思,提出了构建藏族聚居区社会稳定发展的法治思路和对策:以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思想指导解决藏族聚居区稳定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正确处理民族宗教关系,实现民族平等,推动藏族聚居区的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加快民主法治化进程,保障和促进藏族等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论法学教育中的法治精神培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法治精神作为意识形态和思想领域中人们对法治进行理性追求和崇敬的思想理念,是与制度层面以及法律实践层面的法治相辅相成的。法治精神是法治社会的灵魂。整个社会法治精神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法治现代化的严重障碍。法学教育中重视法学知识和法律技能而忽视法治精神养成培养是当前法学教育的误区。法学教育应当强化法治精神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法学:为法治探索未来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西方后现代法学的发端是从后现代主义哲学理念和方法进入法学和法理学开始的。面对 2 0世纪后半叶以来西方法律传统的危机 ,后现代法学向现代法学的基本理念发出挑战 :否定理性个人作为法律主体的存在 ,否定对于法律发展的乐观描述 ,否定法律的普遍性意义 ,否定法律中立的原则。在此基础上 ,文章论述了后现代法学比较成型的三个主要流派 (女权主义法学、法律与文学运动、批判种族主义法学 )的理论倾向和方法特征。文章提出 ,应当认真对待后现代法学 ,因为它不乏针对现实的深刻而犀利的见解 ,不乏提出新问题和新思想的勇气 ,因此 ,它不仅仅是叛逆 ,也是在为法治探索未来 相似文献
12.
从形式法治走向实质法治:我国法治转型现实课题的法理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形式法治走向实质法治是我国法治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现代宪政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必然要求。我国在实现形式法治向实质法治的转型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现实问题,突出的表现为法律理念的更新不彻底;法律意识的培育不成熟;规制国家公权力的法律制度不健全;法律实践中公权与私权、公益与私益关系的价值取向有偏差。认识并解析这些问题,为探究一条符合法治化目标要求的改进路径奠定基础,是从形式法治走向实质法治面临的紧迫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3.
霍艳梅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0(2):123-128
法治人才的培养就是法律职业共同体成员的培养。结合高校所在区域实际,通过对法治人才培养共同体进行平台化、制度化的实质性培育,使协同育人机制得以落实,便于从法律职业共同体引出优质法律实务资源,支撑高校法学教育,从而培养出合格乃至卓越的法治人才,进而反哺法律职业共同体,实现两大共同体衔接呼应、相辅相成、同质发展,有效提升法学教育的社会适应度。 相似文献
14.
《中州学刊》2019,(1)
通过社会实地调研,获得事实依据和符合逻辑的制度运行线索,对破解新时代土地改革中农村社会矛盾与法治困境颇具意义。针对乡村调研中呈现的农民对农地改革的主要权利期待、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三权分置"的乡村认知与实践、宅基地使用权行使的改革需求、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与征地制度运行等方面的难题,对农民关注的改善城乡差异的经济境况和确认、保障集体成员权进行法理分析,可以得出农村土地流转及"三权分置"的实践与相关立法、理论之间有一定距离,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制度基础薄弱,农地征收制度残缺不全,宅基地闲置、浪费现象有增无减等结论。农地改革思路与实践对话的法治要求是:普及"三权分置"的政策意图,践行与释明其新制度设计;推进"三块地"改革的法治建设,借改革良机夯实其制度运行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16.
行政许可制度之法理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权利、权力及其关系是行政许可制度产生的逻辑起点,也是行政许可制度的法理基础.权利--社会个体利益的法律存在形式和权力--社会公共利益的法律存在形式的特性决定了行政许可是权力介入权利实施干预的一种制度,而权力对权利的干预并非无制约的任性,必须受行政许可法律规范之约束.行政许可制度的诸内容都可以从权利、权力及其关系中找寻到相应的法理意义. 相似文献
17.
法治的核心要件为规则之治和良法之治,法治的本旨在于约束权力.从这三个方面来衡量,调解虽重情理,但也须依规则而行,追求内容最切近民意的良好,难以摆脱公权力的影响,并在某种程度上作为约束权力的机制而存在.由此,调解和法治虽然取径不同,但也不截然相悖,在形式、内容和宗旨上都与法治的追求有相通之处.从而,在对调解法治关系加以重... 相似文献
18.
经济分析法学对我国法治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法律应体现市场经济内在规律的要求。经济分析法学坚持效率应当被看作法律的基本价值 ,经济分析法学在中国发展的合理性和实践根据在于它符合市场经济内在规律的要求 ,因而经济分析法学对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治建设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于在风景名胜区圈地兴建别墅,或是“出让”甚或“买断”风景名胜区的报道在前些时候的新闻报道中经常可以看到,人们对此已经见怪不怪了,算不上什么新闻了。然而,在这种现象的背后却是一个关乎每一个人切身利益的社会公共资源的分配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众所周知,风景名胜是国有资源,属于社会公共资源,其所有权自然是由所有社会成员共同享有,其产生的利益理应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分配;各级政府部门只是代表社会成员行使对这些社会资源的管理和使用的权力,没有社会成员的授权,政府部门是没有权力出让或出卖这些公共资源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了“法制”与“法治”的关系,认为从“法制国家”到“法治国家”的转变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是建设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