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回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历史上伊斯兰文化对回族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回族又是在中华大地形成的一个少数民族,在其形成与发展中吸收和承载了大量中华传统文化,并经历了对中华传统文化到中华民族再到国家的高度认同过程。文化认同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崇尚统一"的中华文化价值体系被回族接受后指导着每个回族成员的思想行为。近现代以来,回族在反对分裂、抗击外敌入侵、维护国家统一、捍卫国家领土完整方面作出了应有贡献。这与历史上回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具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2.
3.
在当代社会多元文化激烈碰撞的条件下,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明显的价值偏移现象,其中尤以传统文化认同的缺失为最。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不仅对传统文化认同度偏低,而且存在盲目性、矛盾性和功利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不断地磨蚀着大学生并不稳固的文化认同。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精英,如果放任这种文化认同危机的发展,必将威胁国家文化安全,影响社会和谐。因此,在分析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危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诱因,并致力于探寻培育和重构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的具体方略。  相似文献   

4.
文化认同既是一种个体认同,也是一种社会认同,是个体获得文化群体的"我们感"的途径和过程,而家庭教育在儿童个体社会化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在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维吾尔族父母家庭教育观念中的文化认同问题进行探究时,发现维吾尔族家长的教育观念在接受主流文化的同时,他们也在主动地对本民族文化进行自觉改造、自我觉醒与自我建构。  相似文献   

5.
在接受理论视域下,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原则,以大学生为教育对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教育内容,有助于提高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度和认同度。文章在厘清接受理论基本内涵和价值意蕴的基础上,聚焦接受主体、接受媒介和接受客体三要素,认为可以通过课程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空间。  相似文献   

6.
推动传统文化走向现时代,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资源。必须解决好两个认同问题:一是要解决好传统文化对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认同,二是要解决好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走向现时代的价值基础和方向性的认同。  相似文献   

7.
构建高校的马克思主义认同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目标的重要途径,而认同的核心在于从政治认同转向文化认同,其中的关键则是高校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自觉.高校的理论研究和宣传队伍是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体,高校教师的文化使命意识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精神依托.对马克思主义“真知与真信”,把握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对马克思主义“真讲与真行”,延续它的发展性和世界性;构建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认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是新的历史时期高校教师传播、推广、创新马克思主义文化自觉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文化居于核心地位,家文化既包括整个大家族系统内部的文化,又包括个体的家庭内部的文化。在中国人的价值系统中家的意识具有核心价值的作用,而以子女教育为核心的家庭教育是家族延续的关键因素,因而中国人十分重视家庭教育,这种重视通过家庭教育的思想、内容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分析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结合抗震救灾工作,提出了国家认同建构中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建构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高校思政课以促成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为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是完成这一使命的有效手段。在高校思政课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有利于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促进其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代有新的生命增长点。同时,它有利于提升学生文化自信并筑牢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防线。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文化、家国文化、君子文化都与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理念有着深刻的契合,是我们推行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的关键素材。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思维和认知特点,并尽量运用自主探究模式促成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认同。  相似文献   

11.
当代美国华裔文学重点表现了中国文化这一"他者"如何融入美国语境的问题,表现了中国文化如何与美国文化的碰撞、纠葛和对话。在中国文化的镜像中,华裔得以照见自己的存在,在美国语境之中建构华人的文化身份。美国华裔在文学作品中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复杂和多元,一方面,这是由于他们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地位不同,另一方面,这些作品中的中国文化书写和文化身份建构本身也是"一个产出的历史过程",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形势。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育是一个文化的过程,具有文化的特性与功能,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文是一种文化的构成和存在形式,它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是人类进入文化世界的主要向导,是一种意义和价值体系,是存在的家园。语文与文化具有同构性,二者都是民族情感、精神和智慧的凝结;二是语文的工具性功能与人文性特质天然浑成,有如血肉同构的生命机体,二者是语文本体构成的基本要素,是相互渗透和融注的整合体。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是一文化统一体。中华民族凝聚力主要表现为文化上的同化力和情感上的维系力,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化身或人格象征。中国古代的文化认同,从民族和社会政治角度来说,是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建立的封建王朝不断地抬高孔子的权威地位,积极重建以儒家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价值信仰体系和社会行为规范。这些单一民族对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的自觉认同,确立了其为中华民族一员的文化属性。明清以降,特别是近代以来,我国有大批民众陆续移居海外,海外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使他们中华民族保持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精神母体的中华文化,为这些海外游子提供了智慧源泉、情感藉慰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4.
文化适应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从一种文化背景进入一种新的文化背景时产生的心理适应问题。本文运用文化适应心理学理论分析了美国华裔小说中四位主人公的文化适应过程,从而建构起适应多元文化的文化身份,帮助华裔美国人在文化冲突中控制自己的行为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多种文化交流,使美国华裔文学超越时代、民族的界限,使文学发展进入全球化时代。  相似文献   

15.
略论汉语语境下的英语文化身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在使用英语时常要面对语境和身份的冲突问题。英语的混合性和变异性是其历史演变的结果,这使它在中国语境下的使用也会有各种“内卷化”的发生;英语在使用功能上适应了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但是,中国语境下的英语使用并不等于接受西方文化霸权,英语也会在本土文化语境下产生文化身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人的文化本体是人的根本,是人得以立足的基础。同样,中国人的中华文化本体是中国人得以立足的根本。然而,当今中华文化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现实中都在很大程度上被我们遮蔽了,“关于中国人的中华文化本体论的确立”就理应成为中国哲学界文化研究的迫切课题。走出困境,就必须使中华文化本体回归并建构中国人的中华文化本体。只有这样,才能弘扬中华文化的精华,对全人类的文化建设和文化进步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中国英语的文化身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是透视文化身份的一扇窗户,是个体与某文化团体归属关系敏感而重要的标志,在文化身份的认同和维护中起重要作用.文化身份是语言的管轨,文化身份的差异形成了语言使用的差异.随着英语的国际化与本土化,英语拥有了多种文化身份.中国英语的出现意味一个正融入国际文化和现代社会的中国在国际交往中有了自己的文化身份.中国英语身后隐藏着中国人的文化身份,中国英语的出现是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18.
汉字教育是中国社会文化转型期的重要命题。作为具有五千年历史和世界上寿命最长的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要素和核心内容,加强汉字教育的实质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认同是个体对所属群体同一性的认知和归属感的建立过程。文化认同视域下的汉字教育是遵循共同的汉字文化理念,通过大众媒介将汉字的文化意义还原为日常生活内容,在汉字文化系统的背景中对汉字进行文化的解释与教学,使学习者能够对汉字所蕴藏的文化因素进行选择、创新和构建,获得汉字文化群体认同感,建立和强化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对汉字文化认同的产生、维持和变化的研究,既是汉字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其文化反思与实践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文化差异对于语言运用会产生显著的影响,怎样运用得体的语言有效建立起身份认同,是关系文化交际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主要论述了文化差异对于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语言运用所产生的影响,以及文化差异对于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身份认同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重视文化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体系中的价值,将其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强化,是推动和促进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向纵深领域和更高层次发展的关键。而要把文化因素完整准确地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实现科学准确地传播中国文化、扩大中华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的最终目的,就必须按照学科发展的现实需要和时代要求,进一步拓宽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文化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