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引言:本文[1]与已经发表的“农村土地问题的世纪反思”(见本刊1998年第4期──编者)为上下篇。上篇说明:解放前我国农村在“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矛盾制约下,逐渐出现了土地占有权逐渐分散、而使用权相对集中的趋势。由于高地租率的压力,土地使用权实际上只能向...  相似文献   

2.
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利益分配问题越来越突出,这涉及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基本权利,9亿农民的核心问题能否处理好,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稳定和现代化的发展。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对探讨我国土地流转中的利益分配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各地出现了农户土地使用权在承包期内依法、自愿、有偿转包、交换、转让、出租及继承、入股、抵押、赠与等流转形式,农村土地市场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是自1985年国家在政策上开始允许有偿转包土地,农村用地市场的新发展。目前,农村土地的立法还相对滞后,研究和探讨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法律制度有着重要意义。 一、农村土地使用权主体及其法律地位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在农村土地使用公流转合同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法人和自然人。它包含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土地承包合同的发包方…  相似文献   

4.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随之产生。近几年来,随着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外出务工、经商农民大量增加,农业结构调整,发展规模经营,促进了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各地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情况有所不同,一方面,土地流转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农业生产逐步机械化的条件下,农村土地经营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规模逐渐增大的土地流转势在必行,而十七届三中全会也对土地流转问题进行了规范,在这样的形势下,本文首先简要总结了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内容,然后以马克思地租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地租的来源和意义,最后结合我国农业地租的性质和特点,探索了新形势下地租理论在我国农业改革发展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城市中的房屋拆迁,直接牵涉到拆迁户、原土地使用权所有者、开发商等方面的切身利益。而越是复杂的利益博弈,越是需要政府行政部门及司法部门来担任这场利益谈判中公平的裁判者。但是,由于政府职能和角色界定不够清晰或者政府有意越界,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在拆迁问题上陷入利益冲突中,从而将自己置身于纠纷的漩涡中而进退失据。因此,政府应当回归其应然角色,正确行使职能。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大量农剩余劳动力涌进城市,大量土地抛荒现象,从而将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建设提上日程。本文在分析中国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总结日本的土地制度,对我国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当前的一个重要的事实是,土地资源作为稀缺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与要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日趋严重,对土地进行科学的开发整理,特别是对农村土地的综合整治,必将是解决土地资源对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制约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农村土地整治过程中,影响土地整治后利用效率的就是土地权属调整,随着土地平整、农田水利、道路和生态等工程措施的实施,土地整治前后耕地等农用地的质量、数量都会发生变化,利益格局也随之改变,势必会涉及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其它项权的调整。  相似文献   

9.
何进 《管理科学文摘》2010,(18):282-282
在我国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和基础,但是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村现在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明显不利于新型农业技术的应用、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实现产业化的经营,而且成了限制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是指土地使用的权流转使用,其含义是: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这是一种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实现现代化规模经营、促进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也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然要求。因此,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规范土地合理有序流转运作,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在流转运作中不受到侵害,是农村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的选择。本文就对农村土地使用权机制流转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农民的增收作用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0.
4月10日。河北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开出“第一单”一邯郸银行向邱县两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500万元。两家经营主体的交易品种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权、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出台了“土地可以跨区域流转”的政策,其目的是提高农村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然而政策落实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剐是在土地承包权与使用权分离过程中必将出现各种纠纷.两权分离后土地使用者也会出现一些诸如土地质押难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是尽快立法,用法律手段调整各方面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12.
当前农村土地由于青壮劳动力外出、个体经营收益低等原因造成土地利用率下降,如何找到有效的解决对策成为一个重要难题。近年来国家连续出台多项相关法律法规加快土地使用权流转,本文试图通过当下流行的几种土地流转模式,逐一介绍其对农村土地利用率的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关于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现象产生的背景 所谓土地流转是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营组织的行为。土地流转并不是一项新生事物,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实行不久就已经出现了。只不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使得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从而引起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农村土地流转现象之所以广泛地发生,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领导文萃》2008,(15):7-7
审计署公布了对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哈尔滨、合吧、济南、长沙、广州、南宁和成都11个市及其所辖28个县(市、区)2004年至2006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审计调查结果。上述11个大城市均未能严格执行土地出让金全额纳入预算的政策,并存在擅自欠征、减免和违规使用土地出让金等问题。所谓“土地出让金”,是指各级政府作为土地所有者出让一定期限内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收入。  相似文献   

15.
通过土地使用权进入市场流转,促进规模经营的发展,是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对土地要素进行优化配置的客观要求。本文对目前我市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贯彻落实三中全会关于完善农村土地制度的精神,至关重要的是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特别是要把以下“五权”落实到位。 一是赋予农民对承包土地的长期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家庭承包经营的耕地承包期为30年,草地承包期为30-50年,林地承包期为30-70年。落实这些规定的关键,是要把土地作为财产交给农民长  相似文献   

17.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探索国有土地租赁这一土地使用权的新方式,新颁布〈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了国有土地租赁是国有土地有偿使用的一种方式.为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进入市场提供了法律依据.政府作为城市土地所有者,应如何建立土地市场服务体系,优化土地市场配置,充分发挥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加强土地资产管理,均需进行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实践充分释放了我国的经济活力,我国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劳动力不足,大批农民进城打工,农村土地出现大面积抛荒,为了缓解土地抛荒问题,国家允许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进行有序流转给涉农企业进行规模生产,并付给农民地租。对农民来说,土地流转出去,看似双赢,实则不然。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中国人民大学和美国农村发展研究所(RDI)2005年组织的17省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对中国农地使用权的现状和特点进行了描述,具体分析了农户30年土地使用权不变政策的落实情况,重点阐述了土地承包合同和证书的发放对农户行为的影响,并提出以下建议:向所有农民发放符合规定的合同和证书;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并给予农民更多谈判权;缩小征地中的“公共利益”范围并促进程序公正;缩小《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土地调整”的范围;允许农民用其土地产权作为抵押或信贷的担保;给有需要的农民提供法律援助;考虑设立专门的土地审判委员会或土地法庭等。  相似文献   

20.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是“三农问题”中的重点和难点。改革后实行的家庭承包制在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有效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也暴露了土地产权主体界定模糊、土地产权内涵残缺、承包经营权不稳定和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不健全等制度缺陷,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障碍。土地股份制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土地制度,具有较强的优越性和可行性,能够有效弥补现阶段家庭承包制的产权制度缺陷,是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向。在此基础上,本文为推行土地股份制提出了大致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