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英汉言语行为动词被动(字)句语义认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成果表明,英汉言语行为动词的词汇语义、词汇类别以及句法语义认知结构差异不大,但它们在句法表达结构上却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为探讨英汉言语行为动词在被动(字)句中的表达形式异同,文章从词汇意义、句子的形态结构和语言在民族文化和思维之间的关系方面,分别对英汉言语行为动词特点、词汇类别、主句和从句进行分析,探讨其语义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2.
从认知角度对英汉言语行为动词的可比性进行探讨,然后就认知语言学的距离象似性、图形-背景和意象图式理论对英语言语行为动词进行了认知结构分析,以探讨其对英语学习者习得言语行为动词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提问”是一种言语行为,其目的是通过这种言语行为的作用,获取所需信息。在英语中,“提问”这种言语行为主要靠疑问句(questions)来实施。本文从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出发,主要分析英语疑问句的语义和语用功能,并探讨疑问句在间接言语行为中的作用,以便使我们全面理解疑问句在交际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功能性言语的类型学研究以意义和形式两个方面的关系为起点,探讨功能性言语的人际意义所具有的认知上的普遍性和形式差异。从认知角度看,功能性言语的人际功能是人脑认知加工的产物,在认知机制上具有普遍性。人脑在加工功能性言语时,产生一个具有临时性、创造性的语义空间。在这个语义空间中,说话人同时具有两个角色:传递客观内容和主观视角;同时,人脑在生成功能性言语人际意义时存在语义凸显,表现为言语形式上的区别。各种语言中都有实现表征诠释行为的功能性言语,其表现形式各有不同。功能性言语类型学意义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认知上的普遍性,二是言语形式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人们说话的同时就是在实施某种行为,包括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作为言语行为的天气预报,传递的多是推断性信息,但其表层结构却并非一定是推断性的。通过对中日两国天气预报用语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日本的天气预报用语多是以"推断(reckon)"表"推断"的直接言语行为,而我国的用语里则存在大量用"陈述(state)"表"推断"的间接言语行为。这种差异主要是由日语和汉语的语言使用特点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由言语行为动词所构成的句子涉及复杂的告知关系,从不同的认知角度看这些复杂的告知关系会有种种不同的认知分类框架及不同的认知解释。通过对这些认知分类框架的详细讨论和分析,立足于旁听人的言语行为动词认知分类及其语义认知解释是具有说服力的。  相似文献   

7.
认知类动词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认知类动词是根据研究的需要分出的一个"临时的类"。认知类动词的界定原则是:首先着眼于语义,充分认识反映人类认知活动的动词在语义方面所具有的特征;其次要归纳总结出能够反映这些语义特征的主要的、最为显著的语法功能和分布特征,并以此分布特征为标准,从功能角度确定认知类动词的成员。只有符合我们提出的功能标准的动词,才是认知类动词。功能标准具体包括:V+小句宾语;N1+V+(N2)+一定+VP;很+V;在心里+V;VV+疑问句形式的小句宾语;大声+(地)+V。鉴别认知类动词的标准是:[a∧b(c/d/e/f)]∨(b∨c∨d∨e∨f)。  相似文献   

8.
权势(power)和同等(solidarity)这两个概念是用来表述言语交际中双方不平等的人际关系。文章认为,权势和同等语使用中的表敬和示近都是礼貌行为,并主要从称呼语、动词结构和其它言语层面对话语中的权势量和同等量进行分析。分析指出,交际得以顺利进行是因为双方找到了各自心理阈值的结合点,而且这个结合点不是静止的,它随着交际双方地位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也反映出言语交际是一种动态的语用过程。  相似文献   

9.
人们在职场中相互沟通主要是通过表情、手势、姿态、位置和距离来完成的。现今称作肢体语言,国际上又叫行为语言。语言,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我们熟悉和认知的说话,即言语;另一部分是人们所陌生的却最为重要的非言语的行为语言(即肢体语言)。任何人交流,信息的传递是由7%的言语和38%的声音(语调、声响)以及55%的肢体语言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10.
转喻现有研究成果表明,高层命题转喻对语法结构产生影响,高层情景转喻产生间接言语行为。在Langacker的认知语法框架下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动词结构和间接言语行为背后不同性质的转喻机制本质上都属于认可操作现象,认可操作在图式化连续体的不同层面上进行可以分别产生语法结构和间接言语行为两种不同语言现象。用认可操作统一解释动词结构和间接言语行为与认知语言学试图为语言作出统一解释的出发点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1.
明喻与暗喻的语义认知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喻和暗喻的使用是人们对语言认知的一种结果,对比它们产生的语义认知发现,其相同点是它们都必须确定认知域和语境,不同点则主要体现在它们的本体与喻体语义关系和语义认知内涵上。  相似文献   

12.
范畴原型性与语义典型性是原型语义学中的两个概念。范畴原型性表现为能最大限度地抽象概括某一范畴的语义特征和属性,是人们对范畴的抽象认知;语义典型性表现为除某一范畴典型成员之外其他各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人们对各种范畴意义的具体认知。在语义研究中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意义分析更加完整。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几个典型的视觉动词入手,通过其特殊的语用行为考察动词语义结构中的动态成分,指出这些成分不仅本身具有动态特性,而且由于特定的语用因素如话语目的的改变,说话人的认知活动赋予动词新的语义成分或取消原有的语用限制,从而使看似不合法的语句合理化。因此,在考察动词语义时,一定要运用动态语义学的视点。  相似文献   

14.
词汇语义群"временагода"(一年四季)的组成成分зима,весна,лето,осень在各自的联想成分和范畴方面有所不同,但是作为同一词汇语义群具有相似的语义结构,都体现了时间特征、性质时间特征、性质指物特征.除此,在基本特征范畴内派生其它特征,如社会状况、人的生命时期、颜色等.联想成分语义结构的类同性产生联想成分群内部结构的相近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人类语言中隐喻现象广泛存在的物质基础,及其人类自身的生理、心理基础,论证了隐喻语言存在的必然性;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不可缺少的工具,隐喻的语义特征为人类进一步认识世界创造了条件。指出隐喻的本质在于人类隐喻式的思维方式,人类思维方式的隐喻性直接导致了语言的隐喻性特征,而隐喻特征则是人类观念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从而得出了隐喻性是人类认知方式及其语言的本质特征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6.
色彩词作为语言中一组特殊的词,可以突出反映语言与文化以及认知的关系,其语义还具有典型的模糊性,因此色彩词研究具有特殊的多重研究价值。文章根据作者所掌握的相关材料,总结国内现有色彩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提出粗浅的建议,以期对今后的色彩词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美国翻译理论家Nida和Larson各自提出了翻译中的信息传递模式,Nida模式只重视表层结构研究,而Larson模式只重视深层结构研究,如何结合两者优点实现源语和译语在语义和文体信息上的对等传递值得探讨。译者作为语义和文体信息传递者,翻译中经常面临两种策略选择:归化和异化。通过从语言和文化层面对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两个英译本(杨宪益译本和霍克斯译本)进行比较研究,论证异化与归化看似互相矛盾,实则相互补充的辩证关系。异化和归化各具特点,在实现语义和文体信息对等传递中都有其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邵阳方言的特殊双宾语句式S V O直 O间和动词V的特点及O直和O间的音节复杂程度有关。双宾句S V O直 O间可以从共时和历时的分布情况来考察。在邵阳方言中,S V O直 O间双宾句的使用与动词的类别及双宾语O直和O间的性质及音节的复杂程度有关,这是语言的内部因素对句式使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隐喻具有体验性、认知性和文化性。就其语用功能而言,以多模态表征的隐喻具有更强的认知和情感说服效果。认知说服是通过制造语义冲突、部分投射、两域互动来吸引注意、突显观点、创造相似的认知经验实现的;情感说服是通过源域转移情感偏好和引发积极的情感经验实现的。在语境因素制约下,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实现劝说。   相似文献   

20.
名词作临时物量词的认知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时物量词多来自名词,名词作临时物量词与认知机制有关,主要表现在:实体事物的量的认知基于事物不同的空间性;名词的空间性的认知,影响名词作临时物量词;对于空间性不定或没有的事物,其空间性的认知则利用隐喻或转喻,从而认知它的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