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罗隐为晚唐著名诗人。传世之诗歌近五百首 ,其中不乏名篇佳作。然而学术界对罗隐的研究多有偏失 ,未能予与应有的重视。他的许多作品 ,无论是咏史、咏物 ,还是抒怀之作 ,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罗隐既能够继承现实主义的诗歌传统 ,又能够在艺术上翻陈出新 ,使元、白之后现实主义诗风得以继续发展。本文拟就罗隐的诗歌进行全面的探讨 ,以期求得对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做出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罗隐思想的主要成分是儒家思想。他忠于唐王朝,提出明君论,注重朋友之间的同道相应。他的这种思想犹如遥远的梦想,但罗隐执著于其思想的实现,虽败犹荣,有着凤凰涅槃般的崇高感。  相似文献   

3.
晚唐诗人罗隐《蜂》诗是受佛教影响产生的,讽刺世人劳心于利禄。类似的咏蜂诗在罗隐之前已经出现,之后诗文屡见不鲜。考察这首诗的写作环境,有助于认识一个多重性格的罗隐以及乱世文人的悲剧性格。  相似文献   

4.
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卷九》中指出:“罗隐以褊急性能,动必嘲讪,率成谩作,顷刻相传”。这就点明了罗隐诗歌的艺术特点之一——嘲讪,即运用曲笔,对社会上不合理的现象进行揭露、鞭笞。由于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认为嘲讪有失于儒家的温柔敦厚之教,故对罗隐诗歌的讽刺艺术研究甚少。笔者不揣浅陋,就罗隐诗歌中的讽刺手法,谈三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罗隐的诗歌一直以来备受后世文人学者重视,但对其应用文的研究却被忽略.罗隐的文集<湘南应用集>以应用文命名,第一次以应用文结集个人专著,这是我国应用文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罗隐一生在求仕与为官过程中写作了大是应用文,为我们研究晚唐历史和古代应用文写作提供了大量资料.  相似文献   

6.
《罗隐年谱》补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隐(公元八三三——九○九),字昭谏,钱塘新登人。《吴越备史》罗隐本传云:“隐初名横,凡十上不中第,遂更名。”其半生坎坷,直至五十五岁东归吴越,方受知于钱镠。罗隐诗文俱佳,为晚唐五代文坛巨臂,旧有民国钱塘新登汪德振所撰《罗隐年谱》,然其于罗隐诗文实乏详考,对罗隐东归吴越之前的交游行踪所述极略,且多有讹误之处。兹据罗隐  相似文献   

7.
关于罗隐进吴越王钱镠幕的时间,古人说法大致相同,基本上可以确定为在罗隐长安科举不遇,宦游吴、楚之后“皆不得意,乃归新登”(《吴越春秋·罗隐传》)。其年罗隐大约五十五岁。但就罗隐进钱幕的原由,并通过什么手段进去的,古人就有不同的说法。归纳起来,有如下三点:  相似文献   

8.
晚唐文学家罗隐,能诗能文,其《谗书》五卷,尤其受到后人的注目。《谗书》原为行卷工具,结果却超越求仕功能,成为批判政治社会的作品。这五十八篇小品仍延续儒家"委婉谲谏"的传统,仍有"借史垂训"的意图。罗隐遥承白居易"为君、为民、为时而作,不为文而作"的写实精神,以《谗书》响应晚唐政治与社会种种乱象,代表"青年罗隐"对晚唐政治情态与社会现实的"严正关怀"。书中使用高超的写作技巧,提升了讽刺力度;包括近二十种文体,堪称古典文体的集中操练与展示。其寓言作品,数量虽不多,却创意十足。凡此,都使《谗书》一书,成为唐代讽刺文学不可多得的杰作。  相似文献   

9.
采用邻接记次和韵段记例两种方法对罗隐490首诗的用韵分别作出统计,对所取得的数据采用不同的韵部分合标准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罗隐诗韵29部。研究结果说明结合这两种方法处理用韵材料可以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这首千古名作《自遣》正是晚唐诗人罗隐所作。罗隐,科举生涯虽屡试不第,一生游离,但其胸怀济世之志,以锐利幽默的笔触、不畏权贵的品格和别树一帜的思想,成为了晚唐时期的代表性作家、思想家。不过由于传统文化与历史误会等因素,一直以来文史学家没有予其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对罗隐及唐末文学的研究不够全面、彻底,以致这个领域的学术研究比较欠缺。  相似文献   

11.
光化三年(900)唐王朝授予罗隐检校户部郎中兼御史中丞官职;唐亡后,罗隐未曾接受后梁授予的给事中官职,至死都以唐臣自居;又屡劝钱缪“兴唐宗社”。其历史定位当为大唐的“忠义”之臣,而非后梁或吴越之臣。其“忠义”人格一以贯之,从未动摇。  相似文献   

12.
小品兴盛是唐末散文创作的突出现象,但不是惟一现象。皮、陆、罗主要以古文创作见长,不能将其古文都视为小品。三家古文各具艺术特色,不能因为鲁迅说了“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都是抗争和愤激之谈”,就把罗隐称为晚唐小品文作家中最具“光彩和锋芒”的“第一位”。  相似文献   

13.
吴在庆先生定罗隐大中十二年(858)初赴举,秋经江陵拜见丞相白敏中,《嘲钟陵妓云英》作于咸通九年(868),都是不对的。罗隐大中十三年(859)由南康取解初赴举,途径江陵拜见丞相白敏中,时为严冬。《嘲钟陵妓云英》作于东归途中的咸通十三年(872)。罗隐二十七岁前隐居读书,并改名“横”为“隐”;广明(880)乱中隐居池州九华山六七年;晚年由“吏隐”而入道。吴在庆先生认为罗隐于乾符二年(875)即隐池州,中和元年(881)离开池州入润州,中和四年(884)曾至成都觅举,也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4.
罗隐(833—909),字昭谏,是唐末五代著名的文学家。本名横,因常讥刺世事,得罪权贵,举进士累不第,遂改名为隐。晚年归投镇海节度使钱,累官钱塘县令,镇海军掌书记,节度判官,奏授著作郎。唐亡后,钱称臣后梁,罗隐受给事中。其诗文“凡以讥刺为主”(《唐才子传》),曾被誉为“黄河信有澄清日,后世应难继此才”的诗人。鲁迅论唐末小品文,列罗隐为第一。其诗则多为近体律绝,慨世深沉,精工警辟。诗作中颇多咏物之诗,托物寄慨,发人深思。今择二首,试加解读。其一,《黄河》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解通银汉应须曲,才…  相似文献   

15.
“皮陆”诗派是晚唐后期最重要的文学流派 ,它得名于皮日休、陆龟蒙 ,也可包括创作倾向与之一致的罗隐、杜荀鹤、聂夷中等。“皮陆”派在文学思想上操儒家实用的功利主义文学观 ,继承中唐古文运动、新乐府运动的传统 ,强调文学要服务于社会政治 ,要批判现实 ,有补政教。其诗歌最引人注目的是批判现实、反映民瘼的作品 ;数量最大的是抒写个人遭遇和内心情感的作品 ,有闲适诗、干谒诗、下第诗、咏史诗等。他们诗歌的艺术风格并不相同 ,大体上皮、陆属博奥奇险一路 ;罗、杜、聂属浅易明畅一路。  相似文献   

16.
罗隐留滞长安,十举期冀一鸣,然丹桂无缘。在此期间,投书赠答,自慰牢落,始终以“隐”自称,从未因见黜有司以改名。故而《吴越备史·罗隐传》所言“隐本名横,凡十上不中第,遂更名”,乃望“隐”名,以生训耳,不足为信  相似文献   

17.
湖南望城华夏剪纸博物馆是全国第一家民间剪纸博物馆,馆藏丰富独特.馆中文震坤老人的剪纸作品别具一格,在图案上传承和创新了楚文化中的巫文化意象,秦石蛟作品中的凤鸟图案丰满灵异,造型色彩逼真抢眼,闪烁着楚文化凤崇拜的灿烂光辉,他们的作品在传承前辈的基础上力求形式与内容上的创新,具有独特的研究和保护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曹禺剧作中的婢女四凤、鸣凤的分析,提出“影子”说,并从阶级说入手,从社会原因方面去阐述了“影子”说。由四凤、鸣凤的分析得出对愫芳的分析,并得出“突围”论。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分析了梧桐、凤凰、女皇3者的生态历史文化象征与浸润相融情况,指出梧桐蕴涵的女皇武则天历史文化的复合象征意义及其生态价值。从神学看,梧桐栖凤意象是借助于梧桐表现出来的神话传说;凤与龙并行,凤代表杰出女性,女皇武则天为凤凰化身,而作为神鸟的凤凰专栖于作为神树的梧桐树,梧桐象征女皇的龙生凤身。从佛学看,梧桐之所以具有中国佛教圣树意象是因为其与菩提树有许多相似之处,梧桐在历史上适应了当地气候,历代在佛教寺庙广泛种植因而代替了菩提树;凤凰也是佛鸟,女皇武则天为弥勒佛转世,梧桐象征着女皇佛身。从森林文化看,历代园林种植及诗文创作借助梧桐表现出具有主观情意的审美文化:梧桐的爱情喻象象征女皇武则天的人性情感;梧桐的孤高意象象征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王身;梧桐叶落秋至象征武则天去帝称后;桐凤高洁与梧桐的凄苦、悲伤等丰富的审美文化意蕴女皇武则天1?300多年来被人评说。同时,桐凤意象亦有其深刻的生态价值:在人的精神观念中,梧桐栖凤象征着人类的和谐文明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希望。加深森林文化方面的女皇文化研究,以桐凤为喻,可打造森林文化创意园区,创建森林文化城市。  相似文献   

20.
叙述了晚唐诗人罗隐的客游生活及背景原因,研究其客游诗作的题材与风格,并以罗隐及客游诗为研究中心,进一步透视晚唐寒门士人客游诗的创作心态和其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