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草莽诗人是蒙昧时期生活在社会最下层、以抢劫为生的带有传奇色彩的阿拉伯诗人。他们虽不象蒙昧时期的悬诗诗人那样有名,却也因其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而闻名于阿拉伯诗坛,在阿拉伯文学史上占有引人注目的重要一席。  相似文献   

2.
一、哲学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之比较阿拉伯哲学产生于古代阿拉伯半岛,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贝都因人.大自然的变幻、生活的磨炼,促使他们对周围万物乃至自身生命的认识,最早在其吟咏的诗歌中出现了哲学思想的萌芽.后来的“光阴派”认为“光阴”(时间)是世界的本质,这一认识是当时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反映.七世纪中叶,穆罕默德统一半岛,一神论的伊斯兰教取代了部落中的偶像崇拜成为唯一的宗教信仰.伊斯兰教视安拉为世界存在的第一因和目的因,宇宙万物的创造者,独一永恒存在的主宰.关于世界的起源,中世纪阿拉伯哲人法拉比的“流溢说”认为由“第一实在”(安拉)流出的是“第理性”,它能认识其创造者和自身,于是由第一种认识即对创造者的认识产生“第二理性”,由第二种认识即对自身的认识产生“第一层天”,如是  相似文献   

3.
阿拉伯民族在蒙昧时期就已经与波斯、犹太、埃塞俄比亚、罗马、希腊等民族相互往来,在政治、经贸、军事、宗教、文化等方面与它们有着频繁的接触,从而使阿拉伯语词语和这些民族语言的词语互相渗透、互相交融。我们知道,《古兰经》是用阿拉伯文书写的。在《古兰经》词汇中就有一百个左右的外民族借用词,如(狮子)、(锦缎)等。在蒙昧时期的诗歌中我们已可以发现不少外来词,如伊姆鲁.盖斯在诗中所用的(胡椒)、(丁香)等均借自波斯语。在往后的历史中,阿拉伯人在与众多的外民族的频繁交往中,深深感到自己的词汇已经不能适应他们接触到的新思想和新事物,于是大量地引进外来词,其中规模最人的两次发生在阿拔斯时期和19世纪末至今。前者主要通过百年翻译运动从波斯语、希腊语、拉丁语、印度语、希伯来语中借用,后者主要通过“阿拉伯文化复兴”、“阿拉伯科学复兴”等运动从英语、法语、土耳其语、意大利语中借用。 阿拉伯人所借用的外来词语所指称的对象多数是他们原先并不熟悉的。至于一些在阿语中已有同义词的外来词,仍时常被部分阿拉伯人借用,其原因大多出于他们对外语的酷爱和对自己外语水平的炫耀,抑或他们感到使用它们更为方便。在对外来词的借用时,阿拉伯人采用了音义全借和借义不借音这两种方式。  相似文献   

4.
阿拉伯人善于言辞,尽人皆知;阿拉伯人喜幽默,擅于讲笑话,却知者不多.阿拉伯人说:“我们用乐观和充满希望的眼光去看世界,一切困难都会云消雾散,整个世界就象美女在为我们跳舞,而我们则在幸福地欣赏着优美的舞姿.”从蒙昧时期至今,在阿拉伯历史上产生过不少幽默家和幽默文学家.幽默家是指本人言谈幽默,举止滑稽,或是口头传述民间  相似文献   

5.
人是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核心思想,人学思想贯穿于马克思整个的思想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变革实际上是人学观上的一场思想变革。马克思的人学理论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中关于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和人的发展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马克思的人学观还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对于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宗教是打开古埃及文化的钥匙”。宗教在古埃及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古埃及人并不认为神是抽象的、远不可及的,而相信神和所有生物一样,也有各种欲望和物质需要。诸神有时以人的形象出现,有时以动物的模样出现。有时又成为半人半兽。对古埃及人来说,要让神来参加他们生活中各  相似文献   

7.
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先知40岁时受到“天启”,作为“安拉的使者”于610年开始在麦加传教。621~622年,叶斯里卜(后改名“麦地那”)的阿拉伯人承认了先知的传教使命,皈信了伊斯兰教,先后两次派代表向先知宣誓效忠,并请先知来叶斯里卜  相似文献   

8.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最权威的经典和最根本的立法依据,是研究伊斯兰教的主要和首要的必读文献。它的原文是阿拉伯语文,穆斯林们都尊称它为“安拉(真主)的语言”,即“凯俩目·安拉”。随着伊斯兰教在全世界的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9.
公元1198年,阿拉伯哲学集大成者伊本·路西德(阿威罗伊)逝世后,中世纪曾经十分活跃的阿拉伯哲学和其他学术活动,进入低潮阶段。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达,阿拔斯朝灭亡。1492年,阿拉伯人在伊比利亚半岛据守的最后一个大城市格拉纳达,被西班牙人攻陷,阿拉伯人最终被驱逐出西班牙。阿拔斯哈里发帝国的覆灭和阿拉伯穆斯林势力在欧洲的衰退,多民族的、统一的阿拉伯文化受到严重的破坏。1258~1798年,阿拉伯历史上称为“衰落时期”。  相似文献   

10.
孙悟空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有一块未到过的地方.那块地方在古代中国人的眼中是很遥远的,被看作是天边,因称之为天方.在那里发生的故事,遂成为“天方夜谭”.那就是今天称为阿拉伯的地方.事实上,在唐僧取经以前几年(公元622年),那块土地上刚刚发生过一场空前的大革命,阿拉伯人的领袖穆罕默德领导的伊斯兰革命,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组织.从此,伊斯兰教继佛教、基督教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大宗教.在阿拉伯土地上永远地结束了蒙昧时代,而进入文明时期.在这之后,阿拉伯人经历了四大哈里发时期,然后相继建立了倭马亚王朝和  相似文献   

11.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反映了人们在一定历史阶段对于自然世界和人本身的认识深度。人们渴望了解自然、改造自然,又为大自然的深奥莫测和难以抗拒的规律所震慑,意识到自身的渺小和不可超越性。对于自然和现实的困惑,人们需要得到心理的平衡和心灵的安慰。当人类从野蛮时代步入文明时代之时,宗教就以其至高无上的信仰而在人们的意识中占据了主要地位,与人类精神生活的其他方面发生碰撞、交融,以致对其产生深刻的影响。 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表现形态之一。原始的部落与氏族,就已存在着对美的认识和鉴赏能力。宗教对人类的这一精神生活作出顺应的反映,使信仰者得到更大的愉悦。同时,“宗教往往需要利用艺术来使我们更好地感到宗教的真理”,以美的内容和形式来强化人们的信仰。伊斯兰教吸收了早期阿拉伯人的审美观念、态度和情趣,并从理性上深化,以全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支配着穆斯林的审美心理,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别具风格的伊斯兰美学思想和伊斯兰文化艺术。 伊斯兰教信仰的核心是神的独一,认为安拉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是世界的主宰。作为人的个体是安拉的赐予,人在安拉的前定之下有充分的自由。伊斯兰教把无偶像崇拜作为审美的基础,而意志自由的人,则是绝对的观  相似文献   

12.
霍道伊艾(?~公元665年),真名迦尔瓦勒·本·奥斯·阿伯斯,是阿拉伯蒙昧时期末、伊斯兰时期初的大诗人.他出生于阿拉伯半岛内志地区的阿伯斯部落,母亲陶莱是该部落的女奴.也许是他自己出身低微的缘故,他并不象其他诗人那样视当时的部落氏族制度为神圣,也不把出身平庸或高贵作为评判人的价值标准.他在生活中信奉的是“以自身为目的”的实用主义人生哲学,这也反映在他的文学创作中. 霍道伊尔早年师承蒙昧时期诗歌大师、悬诗诗人祖海尔·本·艾比·苏尔曼,曾当  相似文献   

13.
一位阿拉伯作家——愿安拉慈悯他——提出了一个新的论断,他说:“人类正以乐观、疑问、悲观的种种态度准备迎接新世纪.然而在地球的那一面,有人准备控制新的世纪,他们毫不踌躇地认为,继承并主宰历史的权力仍属于他们.”  相似文献   

14.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有了兴趣,他才会乐于学、主动学,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视具体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5.
古兰经摘译     
为了真主你们要与和你们厮杀的人战斗。你们别侵略!真主不喜爱侵略者。你们要和他们战斗至没有多神教、只有安拉的宗教为止。假如他们停止了,那么只有暴虐者才受惩罚。谁侵犯了你们,你们就要象他侵犯了你们一样地侵犯他。敬畏真主吧!真主和敬畏者在一起。  相似文献   

16.
对外征战结束后,在外部先进文化的影响下,阿拉伯穆斯林的心智得到了首次开发,并开始注重对伊斯兰教义、教法的深度思考,从而促成了凯拉姆学的问世及各教义学派的形成。随着凯拉姆学的命题讨论、问题争辩的日渐深入,倡导“理性”成为席卷全社会的一种思潮,并给阿拉伯—伊斯兰思想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同时加速了阿拉伯—伊斯兰哲学的孕育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中世纪的阿拉伯人是只有名而无姓的。姓氏的出现,在阿拉伯国家中只是近代的事。直到今天,在许多阿拉伯国家中,世系和血统仍由父亲、祖父、曾祖父等一系列父亲长辈的名字来表示。阿拉伯人的名字往往有长长的一大串,归纳起来,大致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18.
“凯拉姆”是阿拉伯文“Kalam”的音译,意为语言、言论,后来成为伊斯兰教教义学的专名,指有关教义与信条的依据逻辑的或辩证的方式而表明的言论.研究教义的人则被称为“穆台凯里姆”(Mutakkalimun).传统的伊斯兰教史学家并不否认凯拉姆学与希腊哲学间的联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是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而且是公认的语言学家.他们学过掌握的语言之多,对各种语言的造诣之深,对语言学的研究之精,使我们除了“语言天才”之外,找不到更适当的词汇来形容他们.那么,他们是否学过阿拉伯语,什么时候学的,学会了没有,对于我们学习和研究阿语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个很有趣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安特拉·本·夏达德(约525~600)是生活在阿拉伯蒙昧时期的一位沙漠骑士,也是著名的七首悬诗诗人之一。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时间里,阿拉伯各部落一直传颂着他的故事和英雄诗篇。公元14世纪,首部《安特拉传》问世,以后经过多人的编纂和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