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一《历史研究》一九七八年第三期刊张政烺同志《甲骨文“肖”和“肖田”》一文,对甲骨文“(?)”进行了考释。文章说旧版《甲骨文编》的编者不识“?弊?归进附录,新版《甲骨文编》收入了正编,释为“??并注明从人从少,《说文》所无,其义与少同,“丼辍奔础靶∮辍?张政烺同志不同忌上说,而“依形、音、义求之当即肖字”。我们把文章中说的理由归纳如下:一、因为“(?)”从人小声,“肖”从肉小声,声既相同,形亦近似,所以“肖”即由“(?)”(?)变而来。二:甲骨文“居”即《说文》“育”字,经前人考释,证据确凿。“(?)”变为“肖”,犹“居”变为“育”,其(?)化完全相同。三、《说文》训“肖”为“骨肉相似”,辞卜中(?)字凡数十,尚未见此义,然无不可以谐肖声之趙字释之。赵从走表示人行,犹是(?)字从人之忌。  相似文献   

2.
《诗经》中有“止”字——九个,词义分为两个系列:用为本义“足”及其引申义的有六十一个,假借为“之”及其引申义的有五十六个。现具体叙述如下: 一、本义“足”及其引申义 (1)“止”的本义是人的脚,甲文作(?),金文或作(?)、(?),象人足形。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止即足字”。此义后用形声字“趾”来表示。《豳风、七月》“四之日举趾”,《汉书·食货志》引作“四之日举止”。可见,“趾”字《诗经》原本也写作  相似文献   

3.
说“■”     
《说文·殳部》:“(?),从上击下也.一曰素也.”新旧字书、韵书均只照录《说文》而没有任何关于本义的注疏以及例证的补充.以此,人们颇疑《说文》或系收录了一个早已失去生命力的“死”字.其实不然,这个“(?)”字至今仍然“活”着,只是知道它的人已不太多罢了.“(?)”的字形出现得很早,甲文中就有了“(?)”(前五·四一·八)“(?)”(菁三·一)等字形.这些字形,绝大多数为商代卜人的名字(见丁山《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与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卷三),另外也有作邑名的(见郭沫若《殷契粹编考释》).  相似文献   

4.
大徐本《说文·(?)部》:“(?),前顿也。从(?)市声,贾侍中说。一读若(木合),又若郅”,《唐韵》:“北末切”。此字篆文作(?),段玉裁云:“(?),普活切,隶变作市”(段《说文》“(?),行貌”字注,此篆有误,段不能正;然以市为(?)之隶变则是也。(?)水,《孔宙、张迁碑》并作沛,是其例),得之。大徐引《唐韵》,《四部丛刊》影日本岩崎氏藏宋刻本、藤花榭本并误作“此未切”,孙氏平津馆刻本“前顿”字虽误作“颉”,然《唐韵》音独作“北末切”,与《集韵·十三末》《类篇·(?)部》引《说文》“前顿”字音合,最为审谛。吾友马宗霍《说文引通人说考》转以“北末”为“此未”之误,盖失之矣。或日:无徵不信,贾侍中以“前顿”说此“从(?)市声”,今音“北末切”之字,义何所出?段若膺注《说文》又援《玉篇》改二徐本篆作“遴”,云“前顿也,从(?)枼声”,寻《万象名义·走部》有“(?)”,云“前顿”,是原本《玉篇》实有明文,段所改定,亦可信否?应日:贾说(?)字,当读与《诗》“狼跋”字同。《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毛《传》:“跋,躐;疐,跲也。老狼有胡,进则躐其胡,退则(跲)其尾”。毛义并见《尔雅·释言》,郭注即引此诗,是也。孔颖达《毛诗正义》:“李巡曰:跋  相似文献   

5.
■的疑问     
甲骨文里有这样一个字,它大致有以下各种繁简体:■到帝乙帝辛时期,字形又变成■“殷虛書契考释”首先把这个字释作“羊”,以后商承祚“殷虛文字类編”、孙海波“甲骨文編”都沿用此说。至于(?),过去沒有人把它列为(?)(以下写作(?))的異体,似乎也沒有人释过。認为(?)是“羊”的繁体,“羊”是(?)的簡化,是現在流行的说法,好些教本、論文都引到它;但是这个字的旧释原是不可信的。释(?)为“羊”,是孤立地就字形上猜測得来的,要是把(?)放在整个形体結构系統中来、  相似文献   

6.
广州话的oe     
一、外地人学讲广州话,读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哪些字音最难念准?最难念准的是诗的韵脚“霜、乡”二字。广州话“霜“念(?),“乡”念(?),主要元音都是(?)。二、为什么外地人学广州话念以(?)为主要元音的字音有困难? 汉语方言拥有(?)(或φ)元音韵的甚少,早已知道的只有吴方言的上海话有φ、μφ、φy,苏州话有φ,φy。闽方言的福州话有(?),建瓯话有(?)、(?)。最近才知道湖南攸县方言有aφ、iφ、(?)φ。  相似文献   

7.
积微居字说     
释臧说文三篇下臣部云臧,善也,从臣,戕声,按龟甲文有(?)字,华八叶一版殷虚书契青又作(?),一卷六叶九版龟甲兽骨文字周金有伯臧父鼎字,从臣从戈,乃臧之初字也,盖臧本从臣从戈会意,后乃加爿声,甲文时尚未加声,故第从臣从戈也,许说为从戕声,误矣。说文臣训牵,云象屈服之形,礼记少仪云,臣则左之,郑注云,臣谓囚俘,此臣字之本义也,甲文臧字皆象以戈刺臣之形,据形求义,初义,盖不得为善,以愚考之,臧当以臧获为本义也,楚辞哀时命云,释管晏而任臧获兮,苟子王  相似文献   

8.
“享”“饗”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享”和“饗”是古书中常见的两个字。清代小学家对这两个字的训释意见分歧,例如段玉裁说:“小戴记用字之例,凡祭言,饗燕字皆作饗,无作(?)者;左传则皆(?),无作饗者;毛诗之例,则献于神曰(?),神食其(?)曰饗……各经用字,自各有例。”阮元则说:“有同字义别而相因者,如献神为享,神食其所献亦为享是也。此等在训诂中盖未可枚举,后儒曲为分别,乃以献之作享,神食所献作饗。”他的结论是享、饗本为一字,“断非有二形也。”马瑞辰也说,献神及神食所献通作享。  相似文献   

9.
“不速之客”。有人谓“速”之本字为“(?)”。盖因“速”之本义为“疾速”,“不可能发展出‘召’的意思来”;“(?)”,《说文·言部》:“铺旋促也”,乃“催客人快来吃饭”义,“引申而有‘请’、‘召’之义。”按“铺旋促”三字本身就难理解。故段君云:“未闻,疑有误字。”疑甚是。因为经籍中从未见有此用法。  相似文献   

10.
“臨”字有金文、小篆形体,它的产生年代最迟也在周代。许慎《说文解字》云:“臨,监临也。从卧,品声。”林义光《文源》云:“从臣(转注)。臣,屈伏也。临下必屈其体。品,众物也。……(?),即品之变体”。今按:许慎以为“臨”字的本义是临下,即从上往下看。从卧,品声,是个形声字。此以小篆形体立说。古文“臣”与“目”同为眼睛形。卧字从人从目。觉时目张,卧时则目合。闭目寝卧,哪有“临下”之义可言?林氏是研究金文的专家,他认为临字是个象形会意字。从臣,臣有屈伏义。从品,品为众物,屈体临视众物。林氏肢解金文字形,维护“临下”之陈说,“臨”本不从品,强说“品之变体”,更谬。笔者认为金文“臨”宇从人从目,目下有行行泪水,或曰从(?)省,是个象形表意字,象人哭泣时从眼睛里淌下泪水之形。请参见图一。  相似文献   

11.
《说文解字》:“宫,室也。从(?),身吕省声。”段注:“宫,自其围绕言之,则居中谓之宫。”其根据,五音宫商角徵羽,宫为中。又认为“按说宫谓从(?)、吕,会意,亦无不合。(?)绕其外,吕居其中也。”其根据,吕指脊骨,居人身之中。段氏的解释,可能宗于古来“宫其外,室其内” (风俗通义)之类的说法,把“宫”仅仅理解成一种高位者居住的中心大室。其实,“宫”字起源甚早,原义应指一种双室住宅,是一穴(或一栋)双室,不是多穴连环。“宫”字甲文为象形,如:  相似文献   

12.
释“肱”     
“肱”字,在《尚书》、《易经》、《诗经》等先秦经籍中就已有用例。许慎《说文解字·又部》曰:“厷”臂上也。”“臂上”即指胳膊由肘至肩的部分。根据对肱字字形及其用例的分析,《说文》的这个解释恐非肱之本义。肱字尚未见于甲骨文和金文。《说文》对其形体说解为:“厷,臂上也,从又,从古文厷,厶,古文厷,象形。肱,左或从肉”。这里所收的古文厶,原作(?)形,为我们探求肱的本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研究《说文》的学者,从来不曾怀疑过厶是肱的初文,即胳膊的象形字。章炳麟《文始》:“此初文纯象形也”,段玉裁注:  相似文献   

13.
“临”字有金文、小篆形体,它的产生年代最迟也在周代。许慎《说文解字》云:“临,监临也。从卧,品声。”林义光《文源》云:“从臣(转注)。臣,屈伏也。临下必屈其体。品,众物也。……(?),即品之变体”。今按:许慎以为“临”字的本义是临下,即从上往下看。从卧,品声,是个形声字。此以小篆形体立说。古文“臣”与“目”同为眼睛形。卧字从人从目。觉时目张,卧时则目合。闭目寝卧,哪有“临下”之义可言?林氏是研究金文的专家,他认为临  相似文献   

14.
释“成”     
许慎认为“成”的本义为“就”。然从“成”字的古文字字形结构、“成”字古义所透露出来的信息及“成”的词义引中线索等方面来考察,“成”的本义当为“城”,即用兵器守卫着的、能容纳民众的聚居地。另外,经过对“成”在其基本义基础上 乳形成的一族同族字的考察,也发现这些同族字的意义都与“城邑”义有关,这又进一步证明“成”之本义非“城邑”义莫属。  相似文献   

15.
道国考     
<正> 道国,在史籍上只有一鳞片爪,要考其起源是非常困难的.大约也封于周初,为子爵小国,由于微不足道,所以史籍极少记载.到春秋初期,被楚国所灭.一、道的名义据西周早期的《貉子卣》作(?),晚期的《散氏盘》作(?),春秋时的《曾伯固》作(?),战国《中山王鼎》作(?),《盟书》、作(?)、(?),《诅楚文》作(?),信阳楚简作(?),都是道字.古字书,一般都释为道路、道理、道德及导引之类.桂馥《说文义证》谓:“寸部导,后人加之.《经典》导引亦作道.”《左传》隐公五年:“请君释憾于  相似文献   

16.
业师蒋云从(礼鸿)先生撰有《嘉兴方言征故》,启迪后学良夥。今掇拾云从师余绪,作《舟山方言征故》,共有纰缪,达者董之。 (?)睛 (?)针偷针《说文》见部:“(?),目蔽垢也。从见,(?)声,读若兜。”又目部:“(?),(?)兜,目眵也。从目,蔑省声。”“眵,目伤眥也。从目多声。一曰(?)兜也。”《释名》释疾病第廿六:“目眥伤赤曰(目蔑) 。(目蔑),末也,创在目两末也。”毕沅曰:“(目蔑)《说文》作(?),  相似文献   

17.
上古人称代词历来是有争议的问题,瑞典汉学家高本汉提出的格位说,对国内研究代词影响颇大。胡适《吾我篇》一文,更具体地提出上古第一人称代词“吾”、“我”的用法问题。本文根据从《十三经》中收集的资料,分析“吾”、“我”在上古时期运用的特点。以期对此问题的解决,作些铺石工作。 “吾”、“我”上古时期读音相近,同属于(?)系,吾(?),我(?),声母相同,韵母相近,且两字都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出现在上古。一种语言中同时存在两个基本相同的词是没有必要的,那么“吾”、“我”究竟有什么区别,下面分别谈谈。  相似文献   

18.
“月部”是汉语众多部首中颇具特色的一个部首.历来大型字词书对于“月部”字的处理,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了它们各自的长处和局限.本文仅就台湾省编《中文大辞典》(以下简称《中文》)“月部”字的情况作一简要分析,以从中找出一些可资学习与借鉴的东西.“月部”字在楷化之后,与“肉部”字偏旁的字形相同,两个部首的许多字容易纠缠在一起,混淆不清,给训释造成很多麻烦,以至常常张冠李戴.《中文》的“脁”字,在字形处理上,虽然误以小篆“(?)”归了“月部”,但义项的训释却能吸取前人的教训,归纳得比较清楚.对于从月与从肉的两个部首中的字形相同者,《中文》也探本泝源,以不同的义项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解并阐释了“斤”“舍”两个字义序列。“斤”的语源意义是小,其字本义是斧之小者((?)了):“舍”的词本义是放下,其字本义是发布。这两个字的字本义都是词的引申义,而不是词本义或语源泉意义。由是观之,一概以字形为依据,一概以字本义为词的初义,是违反历史主义原则的方法论错误。  相似文献   

20.
“秬秠”辨     
《诗·大雅·生民》:“诞降嘉种,维秬维(禾丕),维糜维芑.”《毛传》:“秬,黑黍也;(禾丕),一稃二米也;糜,赤苗也;芑,白苗也.”《说文》:“(?),黑黍也,一稃二米以酿也.秬,(?),或从禾.”“(禾丕),一稃二米,从禾丕声.”“(?),赤苗,嘉谷也,从草(?)声.”“芑,白苗,嘉谷也,从草己声.”《尔雅》:“秬,黑黍.(禾丕),一稃二米.”“(?),赤苗.芑,白苗.”《释文》:“(?),诗作糜,本亦作(?).”《楚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