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哲学是关乎整个国民的哲学,是运用一定的哲学理论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手段和方式,对国民的社会行为及其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是一个按辩证的必然规律运行的整体。国家哲学有国家和哲学两个主要因素,整个社会就是在这二者的作用下行进着。在我国转型时期必须按其内在规律分别发挥作用,以合力来保证社会的稳定和推动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民初(1912-1927),在兼具新年和开国纪念日双重意义的元旦,知识精英的书写充满了对新国民的丰富想像,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新国民的国家认同、品格和责任,其所强调的是,国民只有具备诸如团结、独立、奋斗、良好习惯等品格和为国家的生存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才是合格的新国民.这一想像以国家认同为前提,同时又加深了国民对国家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3.
方平 《学术研究》2002,(8):108-113
梁启超流亡日本后 ,通过研习和接受卢梭的民约论 ,确立了“国民主体”论。以此为逻辑基点 ,围绕着争取民族独立与自强的思想主旨 ,他从多个路向建构起独具特色的国民国家思想。这一思想凸显了世纪之交前后建立独立民族国家的现实诉求 ,对实现中国人国家观念的近代转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国民对国家的认同感是国家维系自身的统一性和连续性的基础.世界各国都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强化国民的国家认同感,增强国家软实力.在这其中,符号资源的大力挖掘是一项重要举措.国家牢牢把握话语主导权以实现有益符号之意义的充分展现,有助于激发国民对自己国家的历史和领土的想象,进而增强其国家认同感.  相似文献   

5.
论“军国民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近代军事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若干成就,相对而言,近代军事思想史的研究,则仍然接近于空白.虽然我们的近代前辈留下的有影响的军事思想并不多,但如果认真发掘、总结和研究,不仅会丰富近代军事史的研究内容,而且对今天军事学术的研究和军事理论的建设也有借鉴意义. 20世纪初年,在中国大地上出现的"军国民主义",就是近代历史上值得注意的军事思想之一.本文将评述"军国民主义"这一思想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 一、从"拒俄运动"到"军国民教育会"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划分了势力范  相似文献   

6.
民族国家是现代性的集中表现,作为一个政治发展过程,它包含两个面向不同而又联系紧密的命题,即民族建设和国家建设.民族建设侧重于领土范围内人口的认同与整合,国家建设则强调政权对治下体系结构的贯彻与渗透,二者都属于政治建设的范畴,其核心内容也可以概括为"国民(公民)建设".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渊源及其学术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理论的先行者,其民族主义思想极其丰富、深邃,主要来源是中国的传统民族平等观念、西方的天赋人权学说、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以及日本民族运动的启迪等.其学术价值在于,立足于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国民认同特质的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8.
商人的国民意识是20世纪20年代上海马路商界联合会兴起、发展及其政治参与的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中,上海商人积极参加罢市斗争,努力维护社会秩序,成功地履行了商人的国家责任与社会责任,商人的国民身份认同感进一步增强了,为以中小商人为主体的马路商联会的兴起准备了思想条件.五四运动后,马路商界联合会通过各种方式强化商人的国民角色,开展国民责任自省,增强了商联会的凝聚力,成为动员中下层商人参与国民大会策进会、发起民治运动、组织储金赎路运动等一系列政治行动的工具理性,节省了马路商联会的组织成本,提高了商联会的行动力.这是20世纪20年代的政治运动中以中、下层商人为主体的马路商联会较之上海总商会更为活跃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维系其生存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其价值判断是处理国民与国家关系方面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政治原则.对爱国主义的价值判断可以从民族性、人民性、正义性、历史性四个维度进行考察.爱国主义价值判断的四个维度在理论层面上表现为:民族维度是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统一;人民维度是人民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统一;正义维度是正义原则与国家利益的统一;历史维度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老舍的精神世界里一贯的主导倾向是自由心态和自由思想,他最真切的愿望是思想的自由和文艺的自由.从自由主义思想出发,老舍在其小说创作中始终重视人的价值、尊严、自由和平等,秉持着人本价值思想;始终追求和维护个人自由权利和社会公正公平,秉持着普遍良知;始终对国家民族的贫弱和屈辱、国民文化精神转型的艰难怀着深切的忧虑,秉持着为国家民族承担责任的精神以及吸收各种优秀文化之长以铸造国民品格的文化交融理想.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对五四时期历史人物的评价中,涉及到两个重要提法,即"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和"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谈到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蔡和森等党的早期领导人的思想转变问题时,这两个提法在人们的著述中比比皆是.但是,这两个提法其内涵究竟是什么,二者间关系如何,却很少有人去认真思考.在有关的文章中,或者缺少严格的规定,或者将二者混为一谈,这就难免导致一系列观点和看法上的分歧.因此,搞清楚这二者的确切含义即各自的衡量标准,是十分必要的.笔者愿就这一问题谈点粗浅认识,以求教于史学界同人.作为特定的历史范畴,所谓"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和"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都是针对中国当时的具体  相似文献   

12.
在近代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下,存在两千年之久的作为历史文化传统的臣民观念开始瓦解.在传统天下观念逐渐式微的同时,主权意识在近代知识分子们的思想中日渐明晰起采,并引发了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的产生.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知识分子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知识分子都深受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认为救国需要新国民,并对国民的"奴隶性"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认为"新国民"应该具有权利、义务、独立、自由、尚武、公德、自治等特质,但当他们面对内忧外患的时局时,又往往"变通"的提倡从日本学来的以国家为本位的国民思想,要求人们为了国家的权利、自由而限制甚至牺牲自己的权利、自由,徘徊于思想启蒙和救亡图存之间,并最终滑向了后者.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思想复杂多变,既有反复之处,也有精进之象,其坚持民权思想则是一以贯之的.他明确地将民权与御侮救国,即思想文化上的启蒙同现实的救亡图存有机结合起来,这表明其本人的思想已经超越了维新范畴.他把国民与奴隶予以区分,致力于使民众彻底根除"奴隶性"、抛弃"奴隶行",而成为国民.后来"五四"新文化倡导者展开国民性讨论,揭露和批判国民的劣根性,实际上是对梁启超这一思想的发展.他的"新民"理想观其实比康有为的"大同"理想,更有理论深度,更有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奥尔森的政治经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集体行动的逻辑>和<国家兴衰探源>两部著作中,它们是关于集体行动理论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而且都始终贯穿着"搭便车"问题这一中心线索.以"搭便车"问题为中心线索将二者串起来进行评述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在长期的理论思索和革命斗争中,确立了以共和国体与权利观念为内核的近代国民观念.其国民观念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民族精神是其特色、国家观念是其支柱、主人翁思想是其核心、自治观念是其基础、法治观念是其保障、创制精神则是其最高境界.辛亥前后,关于国民观的讨论颇为热烈,其中真正形成体系的还属孙中山的国民观.百年后的今天重新审视,其中的理性思索值得珍视,对今天国民素质的提高也仍不失借鉴与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是一个"民族-国家-国民"三位一体的综合,三者构成相互依存和相互强化的关系,国民性问题是内在于民族主义的一个问题.如果借用柄谷行人对日本现代文学起源的认识,可以说,正是有了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这一装置,国民才得以发现.现代民族国家的"国民"除了应具备健康的体魄外,更应该具备健全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国民文学”是五四文学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20世纪20年代中期,文学界出于对新文学的反思,发起对“国民文学”的争论,重点在于对其范畴与内涵的辨析,性别内涵始终未得到重视。“国民思想”是“国民文学”的基础,酝酿生成于近代留学生群体,经历了反清爱国、科学救国、服务国家几个阶段。文章以1920年前后归国的早期留学日本与欧美的女学生胡彬夏、陈衡哲、刘王立明等人的思想与创作为对象,从辛亥革命前、民初至五四以及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历时发展中探讨知识女性的国民意识、家国责任与人格独立的精神嬗变,总结和评价性别内涵在“国民文学”中的地位及其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以人民性为核心原则与伦理基础整合国民、凝聚人心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解放、建构人民主权的现代中国的根本遵循。作为统合国家、民族与人民三维一体的政治领导与组织保障,中国共产党承继传统“民本”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中创造性地运用整体性的“人民”概念整合全社会人口以塑造现代国民。在以全体国民为基础、以确立国民身份为途径推动中华现代国家建构的征程中,党坚持人民立场、认识把握社会矛盾、紧扣时代发展命题,开展系统的人民性实践。以人民性塑造整体的现代国民有力回应中华现代国家建构与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命题,这既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鲜明特征,也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展开的社会政治基石。  相似文献   

19.
辛亥时期,随着社会剧变,思想领域也发生深刻变革。其中变化之一,就是"国民"取代"臣民",成为政治领域官方的通用话语。时人大体围绕民族精神、国家观念、权利观念、自治精神及宪政观念与宪法意识等范畴,把握国民的内涵。同时针对如何培育国民,提出要注重国民教育,鼓励国民参与政治实践,乃至在革命斗争中塑造国民等主张。这一时期关于国民问题的讨论,具有传播范围广、涉及领域多之特点,不过此时国民观念仍远未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20.
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解决好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这两大问题,不仅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国民的基本民生问题,还将为国家长期稳定、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石.从目前来看,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这与全体国民未能合理地分享到国家发展的成果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为此必须大力调节收入分配.由于社会保障是调节收入分配的综合性手段,因此,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不仅可以起到调节收入分配和保证国民合理分享国家发展成果的作用,从更长远的目标来看,还可以通过它来最终迈向福利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