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潜喻,即潜隐式比喻。它是喻词、喻体隐没省略,需根据谓词线索和语境规律的交互指引,推断并确认的一种比喻类型。例如:“让阳光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肤”。(顾城《生命幻想曲》)如果抽去例中的喻体“瀑布”,就变成了潜喻“让阳光洗黑我的皮肤”。  相似文献   

2.
《学术月刊》创刊已四十年.回想当年,我还曾参加过创刊时的座谈,随即发表过一篇东西,说文学作品既有阶级性、民族性,同时还可以有全人类意义.在接踵而至的反“右”中,“全人类意义”想不到会犯忌,也成反“右”的一个罪证.我非秀才,却遇到了比”兵”还狠的特种“兵”文痞如姚文元之流,并非“有理说不清”,而是根本不让你说理,指鹿为马就得承认是马,是白是黑竟由无耻文痞来定.  相似文献   

3.
《学术月刊》一九六二年第十期发表蒙文通先生“周代学术发展论略”一文。蒙文企图解决周代学术发展的规律问题,并提出了学术分期。蒙先生说:“当时的《诗经》和《尚书》常被当作一书”。而《诗经》和早期的《尚书》均属于文学作品,因而在《诗经》以前应属于文学时代。在《诗经》结束的年代,《春秋》、《语》、《国语》等书相继而起,而《语》、《国语》均属编年的历史著作。“这正说明了《春秋》的记载是衔接着《诗》的。这不正符合孟子所提‘《诗》亡然后《春秋》作’、以《春秋》继《诗经》的说法吧!”由《国风》变为《国语》,从而由文学时代转入了史学时代。蒙文又云:“到了  相似文献   

4.
彭泽润 《湖南社会科学》2006,(4):I0001-I0001
人们常说“团结就是力量”,没错,但我要说“学术就是力量”,学术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术的魅力是无限的。学术使我变“小”。2001年12月在北京召开“语文现代化与汉语拼音方案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会议的小组讨论中,浙江师范大学张先亮教授说,曾经有一个小朋友写信给李鹏总理建议写规范汉字,得到重视,希望更多的国家领导人重视语言规范问题。我说:“那个‘小朋友’当时有26岁,在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所读硕士研究生!就是我。有《人民日报》1990年8月18日第1版我的文章《有感于总理写规范字》证明。”26岁的我变成了“小朋友”,也许是学术带给我的另…  相似文献   

5.
漫谈三峡库区的薅草锣鼓歌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薅草锣鼓歌是民间的民俗文化现象。它在三峡库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果把三峡库区所有的民间民俗文化比作一株根深叶茂的繁花之树,那么三峡库区的薅草锣鼓歌,就是这株枝叶间最为淳香扑鼻,摇曳生姿的一朵奇葩。本文试从它产生的时间,形成的根源、演唱的方式和歌唱的内容等情况,作一叙述,以继承和弘扬这一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为现代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一、薅草锣鼓歌的传说 “薅草锣鼓歌”是指三峡库区农民薅二次  相似文献   

6.
张一兵教授的《回到马克思》一书自 1999年出版以来 ,国内学界关于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它已经不单纯是一本书 ,而是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种“现象”或“事件”。这一“事件”能否真正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动力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此书的学术批评能否真正“到位”。鉴于此 ,本刊特组织《回到马克思》“原生学术谱系”中的一些学者 (包括作者本人 )来谈谈他们对《回到马克思》一书中尚存在问题的一些看法 ,以期通过这种“自我批评”式的学术批评 ,来展示对作为“事件”而存在的《回到马克思》一书的一种科学的再阅读  相似文献   

7.
不争不“明”——读伍铁平《语言和文化评论集》周利娟伍铁平先生的《语言和文化评论集》(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以下简称《评论集》)为学术界开展批评带了个好头。学术批评本来是件好事,它有利于学术的发展和繁荣,可是“文革”以后,很少有人发表学术批...  相似文献   

8.
研究艺术文化史和戏剧美学的学者余秋雨自 90年代初出版《文化苦旅》后 ,引起海内外轰动。随后《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集子相继出版 ,并引起持续的轰动效应 ,出现了近年来罕见的高雅文学作品的畅销现象。加上 95年以前批评界近乎异口同声的盛赞 ,以及后来的不约而同的批评 ,形成 9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的突出现象———“秋雨现象”。对余秋雨及其散文的批评 ,有的揭其学术“硬伤” ,有的批其“文化观”和“历史论” ;或以个别篇什管窥蠡测 ,或将整个作品拿来解剖 ;有人质情 ,有人析理 ;有人平心静气 ,有人冷嘲热讽。本文将这些批评集中进行一番归纳、述评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以来关于《毛诗序》作者及成书年代问题的研究,受各时期不同学术思潮的影响,主流意见的形成,有很强的时段性。20世纪前半叶,受今文经学和“《古史辨》派”“疑古”思潮影响,主流意见是《毛诗序》出于卫宏之手。1980年代初期的研究者,多从宏观上把握《序》、《传》之间的逻辑关系,主张《序》、《传》成于毛亨一人之手。20世纪末,“疑古”作风遭到唾弃,传统的“子夏作《诗序》”说又重新占据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10.
张一兵教授的《回到马克思》一书自 1999年出版以来 ,国内学界关于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它已经不单纯是一本书 ,而是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种“现象”或“事件”。这一“事件”能否真正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动力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此书的学术批评能否真正“到位”。鉴于此 ,本刊特组织《回到马克思》“原生学术谱系”中的一些学者 (包括作者本人 )来谈谈他们对《回到马克思》一书中尚存在问题的一些看法 ,以期通过这种“自我批评”式的学术批评 ,来展示对作为“事件”而存在的《回到马克思》一书的一种科学的再阅读  相似文献   

11.
张一兵教授的《回到马克思》一书自 1999年出版以来 ,国内学界关于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它已经不单纯是一本书 ,而是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种“现象”或“事件”。这一“事件”能否真正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动力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此书的学术批评能否真正“到位”。鉴于此 ,本刊特组织《回到马克思》“原生学术谱系”中的一些学者 (包括作者本人 )来谈谈他们对《回到马克思》一书中尚存在问题的一些看法 ,以期通过这种“自我批评”式的学术批评 ,来展示对作为“事件”而存在的《回到马克思》一书的一种科学的再阅读  相似文献   

12.
张一兵教授的《回到马克思》一书自 1999年出版以来 ,国内学界关于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它已经不单纯是一本书 ,而是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种“现象”或“事件”。这一“事件”能否真正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动力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此书的学术批评能否真正“到位”。鉴于此 ,本刊特组织《回到马克思》“原生学术谱系”中的一些学者 (包括作者本人 )来谈谈他们对《回到马克思》一书中尚存在问题的一些看法 ,以期通过这种“自我批评”式的学术批评 ,来展示对作为“事件”而存在的《回到马克思》一书的一种科学的再阅读  相似文献   

13.
张一兵教授的《回到马克思》一书自 1999年出版以来 ,国内学界关于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它已经不单纯是一本书 ,而是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种“现象”或“事件”。这一“事件”能否真正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动力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此书的学术批评能否真正“到位”。鉴于此 ,本刊特组织《回到马克思》“原生学术谱系”中的一些学者 (包括作者本人 )来谈谈他们对《回到马克思》一书中尚存在问题的一些看法 ,以期通过这种“自我批评”式的学术批评 ,来展示对作为“事件”而存在的《回到马克思》一书的一种科学的再阅读  相似文献   

14.
摆在我面前的,是一部沉甸甸的著作。我指的当然不是它那高档次的纸张和精美的装帧,也不是指它那洋洋40万言的规模,而是指它凝重的科学内容和无可置疑的学术价值。金燕玉的《中国童话史》(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年7月出版)以它自身的突出品格,证明了它是一部体现了著作者“新的文学观念”,“体现著者的学术个性和学术成果”的极有分量的著作。它史料丰富,内容充实,叙述清晰,持论严谨,且行文流畅,深厚耐读。《中国童话史》以演变为框架,全面考察了中国成文童话的起源、发展、演变的过程,既详细描绘了中国童话的运行轨迹,又精到地阐释了童话本体的艺术变化。作者以演变、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由中国《水浒》学会筹委会及湖北省《水浒》研究会、北京市《水浒》研究会、浙江省《水浒》研究会共同主持的全国第三届《水浒》学术讨论会于八五年七月三日至七日,在秦皇岛召开,到会的有全国知名的学者、教授、以及研究工作者、编辑工作者近二百人。收到论文一百多篇。大会讨论了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1、水浒的成书年代;2、“施耐庵文物”、传说的真伪与“托名”说的是非;3《水浒》的版本问题;4 水浒的作者、主题思想、著作权等诸问题;5 《水浒》艺术的面面观;6 金圣叹评改《水浒》的功过问题;7 《水浒》及《水浒》研究工作与其他小说的比较等等。讨论中有的学者提出:近年来,对《水浒》著作本身的研究较多,今后,对这部古典小说,  相似文献   

16.
<正> 鲁迅的《故事新编》是鲁迅研究者们公认的难题。它与《呐喊》、《彷徨》相比,创作时间从一九二二年冬第一篇《补天》(原名《不周山》)始到一九三五年写的《采薇》、《出关》、《起死》,前后延续了十三年之久;作品内容从古代的神话传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现实,涉及到许多“古人”“故事”,又穿插了不少现代人的生活情节;艺术形式,鲁迅说它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这都显示出了《故事新编》的“独特”性。关于如何理解《故事新编》,鲁迅生前曾有不少自述或评论,本应成为研究《故  相似文献   

17.
张一兵教授的《回到马克思》一书自 1999年出版以来 ,国内学界关于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它已经不单纯是一本书 ,而是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种“现象”或“事件”。这一“事件”能否真正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动力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此书的学术批评能否真正“到位”。鉴于此 ,本刊特组织《回到马克思》“原生学术谱系”中的一些学者 (包括作者本人 )来谈谈他们对《回到马克思》一书中尚存在问题的一些看法 ,以期通过这种“自我批评”式的学术批评 ,来展示对作为“事件”而存在的《回到马克思》一书的一种科学的再阅读  相似文献   

18.
“怡红夜宴图”探微王靖“怡红夜宴图”确实是《红楼梦》中一个难解的谜。它涉及到版本、民俗、礼法和对于作者的艺术构思之认识等相当复杂而深奥的学术问题,难怪享有红学的“哥德巴赫猜想”之誉。对于“夜宴图”的研究,红学界积五十年之功,如今虽已揭破奥秘,主体已展...  相似文献   

19.
谢桃坊先生素以学风严谨、学术胸襟宽广饮誉学林 ,所撰《宋词概论》、《中国词学史》、《中国市民文学史》等专著在学术界的影响很大 ,沾溉众多的学子。《宋词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出版 ) 是其新作。全书共 30万字 ,由《词学研究》、《宋词评论》和《词林考证》三部分组成。它是谢先生的词学思想荟萃 ,显示出非同寻常的学术功力和学术睿智。全书的总体特点表现为一个“辨”字。它对长期以来词学界聚讼纷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辨证、勘误 ,廊清了种种因研究失误而导致的学术迷乱。通过辨析 ,去伪存真 ,使那些争论不休的学术疑团昭然若…  相似文献   

20.
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是20世纪西方学术界公认的一部影响甚巨的历史哲学著作。它提出的“文化形态史观”或称“历史形态学”很有特色。西方文化及其前景,是令世人感兴趣而又颇觉苦恼的问题。由于西方对近现代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至深,这个问题理所当然引起东方、尤其是中国人的关注。20年代末的中国文化界也曾对《西方的没落》作过一鳞半爪的评价。60年代和80年代各出过两个不完全的译本,但还没有展开讨论。笔者愿意贡献一点浅见,以引起学界对这部书的研究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