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提起元代文学,论者多以元曲(戏曲和散曲)为其代表,即人们常说的唐诗、宋词、元曲;而对向有中国文学正宗之称的诗歌,则较少论及。从诗歌发展史的纵向来看,诚如清人陶瀚等指出的,宋诗曾三变其风,而明诗更气象驳杂,所尊不一。唯独元诗在近百年间,总的趋势并无多大变化,也未曾出现如宋、明两代诗坛宗派林立,各竖旗帜的局面。尽管如此,但元代初、中、晚三期仍  相似文献   

2.
词曲代兴 ,但元词与元曲体性相近 ,易于嫁接 ,在相同的文学背景下共生而互动。这种互动关系在宏观上首先表现为词入于曲 ,包括词调、词境和词事在曲中的被沿用。其次表现为词的曲化 ,在内容、语言和风格类型上 ,元词受元曲的影响亦甚深。而元代不少兼擅词曲的文人 ,其创作或词曲同工 ,或词曲异调 ,在微观上也表现出两种音乐文艺样式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3.
杨镰 《殷都学刊》2002,(3):56-58
20世纪的元代文学研究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元代文学文献的发现与研究。元曲是 2 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显学。元曲文献陆续复现于世 ,又是学科人才辈出、成果卓著的推动因素。《孤本元明杂剧》、《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录鬼簿》(天一阁蓝格抄本 )、《笔花集》、《小山乐府》……这一系列珍本秘籍的发现 ,以及大型文献集成《古本戏曲丛刊》等的影印出版 ,是《宋元戏曲考》、《元曲家考略》、《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元代文学史》等著作的催生剂。隋树林《全元散曲》是第一部元人作品的全集 ,而《元曲选外编》则接续了明人臧懋循的工…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历史上,元朝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时代,同时,元代文学也有迥然不同于其它时代文学的独特风貌。本文试对元代文学的独特风貌作一粗线条的描述。文体变革与俗文学的兴盛一代有一代之所胜,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元曲”,元曲自有其历史地位。然而从文学体裁演变发展的角度来考察,元曲的地位似乎较之唐诗宋词更为重要。元以前的  相似文献   

5.
宋词、元曲,向来与唐诗并称,为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三个高峰。小令,作为词、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犹如诗中的绝句一样,以其短小精悍的形式、意味隽永的特色,吸引了无数的唐宋词人和元代曲家为之呕心沥血,赢得了历代读者的击节赞赏;面对这一名家辈  相似文献   

6.
论一阶指     
一阶符号指谓中一阶指可分为亲指和非亲指两大类.亲指是指在自然直观的当下个别词对直观视域内的对象的指代.这种指最不容易出问题.非亲指是指个别词对不在当下直观视域内的对象的指代,包括忆指、闻指、虚指、超指和期指.忆指是指个别词对记忆中的对象的指代,闻指是指个别词对传闻对象的指代,虚指是指个别词对虚拟对象的指代,超指是指个别词对那种部分可直观但整体不可直观的对象的指代,期指是指个别词对预期中的对象的指代.由于没有直观可以对照,因而非亲指容易出问题,且问题常常无法得到最终解决.其中,超指是最成问题的指代,超指和期指的混合使用是一阶指中问题最大的区域.  相似文献   

7.
张衬 《殷都学刊》2005,2(3):55-57
元曲作为元代文学的代表,其繁荣离不开作家的创作。文学史上的元曲作家队伍几乎是须眉世界,然而我们翻阅一下资料,却发现有十几位元曲女作家,她们大多是歌妓,因而没有被记载元曲作家的《录鬼簿》、《太和正音谱》所收录,这是很不公平的。本文简述了18位女作家和其中一部分人的作品,她们对元曲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论元曲反传统观念的思想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益荣 《文史哲》2003,(5):87-95
元曲反传统观念的思想特征主要有三点 :一是突破“发乎情 ,止乎礼义”等传统观念 ,毫无掩饰地表现爱情 (包括情爱、情欲、性爱 )。二是突破“主文而谲谏”等传统观念 ,毫无忌讳地揭露批判社会现实 ,深具“蒜酪”味。三是突破“治国平天下”等传统观念 ,表现看破功名利禄、陶醉隐逸生活的人生理想。元曲反传统观念的思想特征的成因主要有三条 :一是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互相冲突与互相影响 ,使元曲作者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二是元代轻视科举取士制度并歧视汉族人 ,使元曲作者的社会地位普遍下降 ,从而对社会现实的认识更加深刻。三是道教在元代的广泛传播 ,尤其是全真派清静无为思想的影响 ,使元曲作者的人生理想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9.
元代儒士生存的边缘心态、娱乐的自适心态、价值的凸现心态的心理结构决定了元人的元曲批评表现为序文体和目录体。序文体和目录体的文体形式也体现出了元人元曲批评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0.
元代儒士生存的边缘心态、娱乐的自适心态、价值的凸现心态的,心理结构决定了元人的元曲批评表现为序文体和目录体.序文体和目录体的文体形式也体现出了元人元曲批评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1.
刘敏中《中庵词》中有"援稼轩例"作,其对稼轩词的效法达到形似和神似的高度统一。刘敏中之学稼轩反映了元代前期词坛一种有意识的群体性审美追求,而元代前期稼轩风盛之原因是:稼轩词之创作"法度"为文人学词提供了可资模仿的便捷途径;稼轩词中英雄豪杰之气和当时"中州气象"式的审美趣向契合;学术文学风会造就了词的体式特征的某些类文、类曲的变异,而以文为词又雅不避俗的"稼轩体"成为体现这些变异的最好范本。  相似文献   

12.
词缀“头”是汉语中典型的构词虚语素,现代汉语中“头”的构词能力渐趋萎缩。从“头”缀的历时发展考察,元曲中则出现了众多附加“头”缀的复音词。这一方面顺应了汉语词汇复音化的规律,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汉语复音化的发展。元代特有的部分“头”缀词在后代的消亡说明了词汇发展中“适者生存”的法则。  相似文献   

13.
李渔论元曲     
元曲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耸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作为元曲的主体,元杂剧构成了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众多元杂剧作家通过他们的创作实践所提供的丰富的艺术经验对后来的明清传奇创作具有多方面的典范意义。可惜的是元代没有出现严格意义上的戏剧理论著作,由元代的曲家们来系统总结本朝戏曲艺术似乎也为时过早。明代的曲家们面对前朝光彩夺目的杂剧艺术,或挖掘戏剧史料,或探寻作品本事,或鉴赏曲词,或制订曲谱,对元曲的精妙之处多有涉及和评价,但仍缺乏较为完备深入的理论概括。这一任务是由中国古代戏剧理论的集大成者李渔最后完成的。李渔对元曲的批评影响深远,在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中仍可看到这种影响的痕迹。因此,研究李渔的戏曲理论,不可不注意他对元曲的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14.
《元曲释词》第四册失误评述刘瑞明对顾学颌、王学奇二位先生《元曲释词》前三册失误的评述,笔者各有另文,此专就第四册中叙。条目前附出页数,引叙《释词喇句或仅及最有关的部分,出处也从简。提及《诗词曲语辞汇释》径称“张相书”。《汉大》指《汉语大词典)}。4....  相似文献   

15.
明代文人通过明初对元代曲家的身份认同和粗略的元曲文学成就认同,初步奠定了对元曲范式性地位的认知基础;尔后经过明代中后期对元曲文学成就、艺术特征的规律性探讨和归纳,明人以元曲风范为参照,形成了稳定的戏曲评价体系,并在实际上树立了元曲作为文学范式的标杆地位.而在文学理论续接方面,元人的戏曲教化论自明初至晚明,一直为明人所蹈袭,“文以载道”的内核一直为元、明两朝文人曲家所共同奉为圭臬.正是通过文学推重与理论承袭,在明代文人的标举之下,元曲最终获得了戏曲史上公认的元典地位.  相似文献   

16.
元曲作为元代文学的代表,其繁荣离不开作家的创作。文学史上的元曲作家队伍几乎是须眉世界,然而我们翻阅一下资料,却发现有十几位元曲女作家,她们大多是歌妓,因而没有被记载元曲作家的《录鬼簿》、《太和正音谱》所收录,这是很不公平的。本文简述了十五位女作家和其中一部分人的作品,使人们了解她们的作品和思想。目的是希望文学史对她们对元曲的贡献有一个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元代罗宗信说:“世人共称唐诗、宋词、大元乐府,诚哉。”①这“大元乐府”就是人们常说的“元曲”。罗烈在《元曲、散曲的本义》中说:“大元乐府(元曲),以小令为主,不是套数,更非杂剧。”②羊春秋说:“要正名,要为散曲争得其固有的地位,使之无可争议的与唐诗...  相似文献   

18.
吴峥嵘 《学术探索》2012,(1):163-166
作为指示代词,"是"最初指代的是时间,相当于"这时",后泛化为一个确指代词。正因为"是"的确指性,它在先秦时期有一系列的特殊用法。并最终发展成为系词。当用于判断句的主谓之间复指主语的时候,"是"逐步语法化为近乎强调确认的标记。当判断句中必须出现"是",并且"是"的出现不带有任何强调的意味的时候,它就发展成为系词。  相似文献   

19.
夏承焘、张璋先生编选的《金元明清词》(一九八三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为元代曲家、词人写一小传(以下简称小传),传曰:“白朴(1226——1307年),字仁甫,又字太素,号兰谷,重要的元曲作家。陕州(一作澳州)人,后居真定(今河北省正定)。父华仕金为枢密院判官。幼逢世乱,父子相失,育于元好问家,受其指受,后迁居滹阳。及长,学问渊博,有名于时。元中统初,徙家金陵,与金朝诸遗老放情山水间,以诗酒优游,著书自娱。有《天籁集词》及杂居、散曲等传世。”这个不足一百六十字的小传,有多处提法不够准确,有的则有明显错误。  相似文献   

20.
孙楷第据《录鬼簿》和元张翥《蜕庵诗集》考知元代戏曲家"陈以仁,字仁甫,号复斋,以福州人寓杭州,晚居婺州为道士"(见《元曲家考略》);但家世不详.陈以仁是已知的元代福建唯一的戏曲家,写有杂剧二种:《十八骑误入长安》,今存;《锦堂风月》,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