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机的出处观念与东吴文化密切相关,无论是"江东名胄"的家族记忆,还是"亡国之余"的角色认同,都与吴地的政治文化息息相关。在陆氏家族"立功立事"与"道德名望"的价值分流中,陆机试图构筑一种理想的人生模式,以先"仕"后"隐"的价值次序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和对立。一方面,重振家声的家族责任感使得陆机不能终老华亭,另一方面,在他入洛之后尽管怀土思乡却又不肯还吴。当洛阳仕进的"警角之声"无法催其前行时,华亭故居的"鹤唳之声"成为陆机最为留恋的人生光影。  相似文献   

2.
黄武四年(公元225),孙权排除阻力,以吴郡顾雍为丞相,这是孙吴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孙权此举,就其目的而言,意在推进孙吴政权江东地域化。之所以选中顾雍,则在于其家族之门望和其本人之德行。顾雍为政,注意协调与孙权之关系,谨言慎行,比较内敛,但在原则性问题上则决不妥协,显现出儒学士大夫刚烈的一面。在重视家族传承的历史环境中,作为汉末孙吴时期吴郡顾氏的代表,顾雍老成持重、谦谨的作风,对其家族门风的形成影响甚著。  相似文献   

3.
太康十年(289年),陆机被征入洛.此时,陆机有着"亡国之余"与被征之"南金"的双重身份,被视为"亡国之余"是陆机所无法忍受的;被征之"南金"的身份,则使他看到了通过展现才华,改变"亡国之余"身份,实现人生理想的希望.此时,洛阳文坛也迫切需要一位领军人物将其带入进一步的辉煌,入洛后的陆机正好承担了这一角色.通过与洛阳文坛文人的广泛互动,陆机和洛阳文坛文人共同推动了西晋太康文学走向了"文章中兴"的全面繁荣.  相似文献   

4.
《搜神记》中的孙吴故事共计24条,数量上超过曹魏、蜀汉故事,所表现的内容也更为广泛.孙吴故事一方面反映了晋人对孙吴地区了解的加深,一方面展现出晋人对孙吴的复杂态度.晋人对孙吴的态度,从西晋时"吴人轻锐""亡国之余"的提防、轻视,转变为东晋时合作、拉拢.《搜神记》中的孙吴故事,正是两晋交替孙吴印象不断变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黄梅 《江汉论坛》2006,(9):108-111
本文在分析《文赋》的基础上,通过对《诗经》的以及后世文体发展的探讨,阐述了对“诗缘情”一说的理解,并试图对陆机相对于传统儒家文论的突破(而不是反叛)作出自己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汪海 《社会科学论坛》2007,(22):156-158
西晋灭吴后,作为"亡国之余"的吴人需要处理和西晋政权的关系.在经历了十年左右的对峙后,以陆机兄弟入洛为契机,吴人开始积极出仕西晋政权.西晋末年的大动乱,导致仕晋吴人命运坎坷,但由于吴人已对西晋政权产生认同,他们最终选择翊戴司马睿,建立东晋.  相似文献   

7.
汪海 《社会科学论坛》2007,(11):156-158
西晋灭吴后,作为“亡国之余”的吴人需要处理和西晋政权的关系。在经历了十年左右的对峙后,以陆机兄弟入洛为契机,吴人开始积极出仕西晋政权。西晋末年的大动乱,导致仕晋吴人命运坎坷,但由于吴人已对西晋政权产生认同,他们最终选择翊戴司马睿,建立东晋。  相似文献   

8.
陆机(公元261—303年),字士衡,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出生于江南士族家庭,祖陆逊,为三国东吴名将,孙策之婿;父陆抗,孙皓为帝时,任大司马之职。公元274年,陆抗卒,13岁的陆机领父兵为牙门将。公元280年,晋武帝统一了中国,他退居旧里,闭门勤学十年,不肯出仕晋廷。直到武帝时代后期(公元290年),才与弟陆云一起到洛阳,从此开始了仕晋生涯。惠帝即位后,陆机相继任太子洗马、著作郎、尚书中兵郎转殿中郎等职。公元303年,成都王司马颖起兵讨长沙王司马义,陆机任后将军、河北大都督,率军二十万攻打洛阳城。由于司马颖宠宦孟玖之弟孟超,“不奉命令”,“纵兵大掠”,导致河桥大战机军大败,司马颖听信谗言,将陆机杀于军中,时年仅42岁. 陆机文才超群,辞藻宏丽,擅长诗赋文章,所著《文赋》,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比较完整的文学理论之作,他无疑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由于这样,以往在论评陆机时,人们主要着眼于他的文学方面,而对他的史学成就很少论及。在陆机一生经历中,曾撰有不少史学论著,诸如《辨亡论》、《五等论》、《汉高祖功臣颂》,以及已失传的《晋纪》、《晋惠帝起居注》、《晋惠帝百官名》、《吴书》、《要览》等,因此陆机还是一位重要的历史学家和历史评论家.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吴四姓”中的“吴”应指“东吴”,并非仅限于吴郡、四姓为张、来、陆、顾,特.或分别为文、武、忠、厚。四姓排列顺序的变化,反映了其地位高低的变化。东吴后期由于顾氏势力最为雄厚,最终演变为顾、陆、朱、张。  相似文献   

10.
陆机是我国封建社会在古典文学理论方面卓有成就的人物,他的《文赋》是继曹丕《典论·论文》之后我国古典文学理论的第二篇专著.曹丕的《典论·论文》与陆机的《文赋》,在古典文学理论史上虽然相距七十年左右的时间,但是两篇光辉的文学理论的著述可以互相补充,堪称我国文学理论史上的姊妹篇,曹丕的《典论·论文》以评价作家、作品为主,也兼谈了文学创作的体裁、风格和文章的作用.陆机的《文赋》以创作构思为中心谈了主观与客观,内容与形式,文章的的体裁,风格和作用.二者有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一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他祖父陆逊是吴国的丞相,父亲陆抗做吴国的大司马.公元27年陆抗死时,陆机仅有十三岁,然而他却领兵为牙门将,陆机在吴国灭亡之后,曾经与弟陆云返回故里,闭门苦读十年.《晋书·陆机传》载:“机身长七尺,其声为雷;少有异才,文章盖世.”晋武帝太康年间与陆云同去洛阳,由于家世的显赫和才学的优异,在文坛上享有极高的声誉,钟嵘在《诗品序》里这样写道:“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王,流风未沫,志文章之中兴也.”晋武帝死,惠帝即位,司马氏家族互相争权夺势,发生了“八王之乱”.永康元年(300)赵王司马伦杀贾皇后自为相国,举陆机为相国参军.次年,司  相似文献   

11.
对皇甫谧是否作《三都赋序》这一长期争执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怀疑皇甫谧作序的资料的质疑 ,借鉴和吸收上世纪 30年代初朱东润先生对陆机生平的研究成果 ,提出并证明皇甫谧《三都赋序》作于太康二年 (公元 2 81年 )《三都赋》初稿撰成之际。  相似文献   

12.
一九二三年秋至一九二五年秋,李宗仁、黄绍竑率领“定桂军”、讨贼军”,通过铲除陆荣廷残部、消灭沈鸿英努力,驱除唐继尧滇军的战争,终一统一了广西。李、黄统一广西,到底有什么意义呢?笔者希望在此谈谈自己的看法,就教于各位前辈。 一、统一广西,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人民愿望,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发展。 1、地方割剧,政局混乱:一九一一年十一月七日(旧历九月十七日),在武昌首义影响下,广西宣布独立,成立军政府,原巡抚沈秉堃为都督,藩台王芝祥、提督陆荣廷为副都督。一九一二年,陆荣廷独霸广西。护国战争时期,他又进占广东,把势力发展到湖南,旧桂系军阀的基础,就在此时确定。陆氏声威赫赫,被称为“南中国第一人”。而旧桂系军阀却  相似文献   

13.
<晋书>评陆机"天才秀逸,辞藻宏丽",从"宏"与"丽"两方面来概括陆机诗文的风格.后世对陆机文风的评价,无论褒贬多从"丽"着手,而关于陆机散文的"宏"风格却少有人论及,本文意图深入文本分别从建功之企向、迁逝之悲、生命之思等三方面来分析陆机"宏"之文风,探讨陆机在散文发展史上的非凡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家族社会。虽然中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但家族传统势力并没有很快销声匿迹 ,而是随着实行家庭承包制和意识形态有所松动而萌动。通过若干家庭所形成的家族势力内在的产生了家族的社会权力 ,必然对基层行政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何营农村的调查 ,归纳两种类型的家族势力对基层行政的影响来说明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5.
《陆宦宗谱》是一部可以证明陆氏族属的重要依据。湖北省洪湖市的4000多陆姓居民,族属当为蒙古族。他们至今依然保留着许多本族的风俗习惯;“流放”是他们落居于洪湖的主要原因。这部分蒙古人自称是阿里不哥的后裔。根据《宗谱》、口碑、风俗、心理素质和中外文献可以判析出洪湖陆氏族属系阿里不哥后裔,他们在流放中利用各种矛盾、条件和关系逃逸、冒充、隐藏下来,最后落籍洪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陆定一同志论皇帝说:“中国历史上统治术高明的皇帝不一定是有学问的,有学问的皇帝统治术不一定高明,甚至可能是亡国之君。隋炀帝是文学家、音乐家,李后主词写得很好,宋徽宗诗和绘画、书法无一不精,这些人都是亡国之君。(以上见《光明日报》1997年5月陈清泉怀念陆定一同志文)。 我认为陆老的话很对。统治高明的皇帝首先应属汉高祖刘邦,我在《枫窗脞语》里写过《刘邦驭下有术》,刘邦在秦时当上亭长(等于今天的  相似文献   

17.
家族企业创业导向与企业成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学术界逐渐认识到,家族因素和创业问题相结合产生了独特的理论问题和研究视角.本文通过对家族创业文献的梳理评述,基于家族创业的家族嵌入观和创业家族模型等理论架构,试图建立在家族独特资源库、家族创业导向与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模型,以理解家族企业的创业成长行为.并对中国制度情境下的家族企业成长模式进行了理论分析.一个理论推断是,从机会导向向创业导向的战略转型是我国家族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六朝文论若干问题之商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关于《文赋》“诗缘情而绮靡” 周汝昌先生《陆机〈文赋〉“缘情绮靡”说的意义》说:“按陆机本意,‘缘情’的情,显然是指感情,旧来所谓‘七情’。”他举出陆机《叹逝赋》、《思归赋》中的例子,证明“缘情”的情与“闲情”、“艳情”、“色情”等并无干涉。其说至当。我们还可以举出一些例子,证明“缘情”一语是当时人常用之语,并非陆机独创。如潘岳《悼亡赋》:“吾闻丧礼之在妻,谓制重而哀轻。既履冰而知寒,吾今信其缘情。”意思是,曾听说为妻子服丧礼,服制虽重而哀情却并不深;如今有了亲身体验,方知其服制之所以重,乃是依据人情而制定的。按儒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立心为本,为学求源”、“注重践履,反对支离之学”、“家学偏陆,推尊象山”三个方面入手,对包恢及其《敝帚稿略》的心学倾向作了较全面的考察。本文得出的结论是:包恢及其《敝帚稿略》与陆氏心学在主要观点及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共同点,包恢是象山一派的传人。  相似文献   

20.
陆荣廷散论     
在民国初年叱咤政坛的人物中,作为桂系军阀鼻祖的陆荣廷十分引人注目,这不仅因为他通过个人奋斗从社会的最底层登上了雄踞一隅的权位,更重要的是,陆氏跌宕起伏的一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化,而他本人则成为同时代一批人的典型代表,这些人始而挣扎于贫困潦倒中,继而借助于时代潮流得势,最终却被自身封建主义的恶性膨胀所淹没.关于陆荣廷的研究,学术界已进行了多年,本文仅就与陆荣廷评价有关的问题谈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