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末新政中,山东的教育改革在全国颇有影响。曾任山东学务处议员兼文案的维新思想家、教育家宋恕猛烈批判传统的封建教育方式和科举考试制度,呼吁兴学育才;主张普通教育、特别教育相结合,建议设立粹化学堂以实施特别教育;又主张直接教育,间接教育相结合,建议设立公园、图书馆、阅报所、演说所以实施间接教育。推动了山东的普通教育、特别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发展,为山东的教育近代化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
试论端方的教育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端方是晚清新式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力主废除科举制度,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他的“知本原所在,教育为先”的教育思想,富有进步意义,理应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3.
清末山东留日学生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尊严  徐志民 《东岳论丛》2004,25(2):116-120
在清末中国留日运动的大潮中 ,山东也曾出现竞相赴日留学的热潮。从现存的各方面的记载看 ,清末山东留日学生总数约在 60 0人左右。山东留日学生众多的原因 ,除时代背景使然外 ,也与山东与日本海上交通便利 ;清末推行“新政” ,山东需材孔亟 ;早期留日学生的宣传鼓动等有关。清末山东的留日学生 ,除具有全国留日学生的一般特征外 ,由于受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开化程度等条件的制约 ,而具有与其他省份不同的特点。反过来 ,这些特点又进一步影响着日后山东各地的社会变迁、文化进步及政治变革的历程  相似文献   

4.
来华留学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中国文化和促进国际友好交往的主要途径。齐鲁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与核心,使儒学等齐鲁文化精髓进入到世界的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让全世界认识山东、了解山东,有利于传播齐鲁文化,扩大齐鲁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作为开展来华留学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同时也是齐鲁文化研究、产业发展与传播的基地,山东省高校应担负起齐鲁文化传播的伟大责任。因此,有必要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探讨来华留学教育的发展途径,以期能够更好地培养传播齐鲁文化的友好使者。  相似文献   

5.
清季民初的保存国粹办学努力是一幅精彩纷呈的复杂历史图景,而山东的情形相当典型,过去对此研究明显不足。考察山东国文学堂的办学思路和取向,以及曲阜学堂的兴办进程,尤其是关注两校与存古学堂相关和相异的面相,应能增进对清季兴办保存国粹学堂的全面理解,并为进一步认识清季士人的思想冲突和观念竞争提供一个具体而微的例子。  相似文献   

6.
对山东教育经济效益的定量分析魏爱华,孟翔君一所谓教育的经济效益,主要是指由教育所形成的劳动者知识和技能,在生产过程中转化物质财富的增量。中外许多经济学家、计量学家、教育学家都曾进行过教育经济效益定量分析与研究。本文在分析山东教育经济效益之前,先对苏联...  相似文献   

7.
试论何思源对山东教育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思源是现代教育家 ,他在任山东教育厅长期间 ,努力改革、发展山东教育 ,成绩卓著 ,同时注重教育理论和规律研究 ,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形成自己系统的教育思想。其教育思想和发展教育的措施有些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清末新政期间 ,清廷大力推进新式学堂教育 ,迈出了中国教育近代化历程中及其重要的一步。但清末学堂教育的发展存在着种种缺失 :经费缺乏背景下的学务下放带来了种种社会矛盾 ;学堂发展在空间和结构上存在不平衡性 ;学堂管理不善 ,学风堕落 ;一部分学界中人态度不坚定 ,素质不高 ;学堂奖励制度使得教育内涵没有发生本质改变。这些缺失减弱了兴学效果 ,显示出社会转型时期教育近代化的步履艰辛。  相似文献   

9.
<正> 范源濂(1876~1927),字静生,近代著名教育家。早年就读于湖南维新派创办的时务学堂,戊戌变法失败后,东渡日本留学,为方便中国留学生,倡设宏文书院,并建议在法政大学附设法政速成科。民国成立后,继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颁布民国教育宗旨,制订“壬子癸丑学制”,使新生的共和国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育体制。袁世凯复辟失败后,范源濂二度出任教育总长,上台伊始即摒弃袁氏复古教育,实行民元教育方针,重整教育大业。1920年直系组阁,范源濂三度出任教育总长,殚精竭虑,勉力维持。1923年被  相似文献   

10.
谭萍  龚微 《船山学刊》2009,(3):42-44
熊希龄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教育家。他秉承实业救国的办学思想,创办各类实业学堂.开展突破传统的实践教学;学堂的筹建、运行和教学管理,科学有效,代表了当时先进的管理水平:熊希龄对教育和慈善事业舍身敬业,为令人典范。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也给现代教育留下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11.
论洋务时期的教育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纵横两方面集中考察洋务时期各类学堂的创设和书院改制、学堂的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管理 ,认为尽管甲午战争以前的新式学堂只是作为一种新生事物附在旧体制上 ,布新而不除旧 ,但洋务教育毕竟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 ,在许多方面都已逸出传统教育的轨迹 ,具备了近代教育的性质。  相似文献   

12.
山东近代教育改革发展 50 年,经历两个最显著的时期。20 世纪 30 年代山东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点: 内行专家办教育,仿照吸收欧美学制及办学理念,突出基础教育和民众教育,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结构。40 年代中共领导的山东民主政府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突出特点: 以乡村为中心、以干部和群众教育为重点同时又兼顾普通教育。这其中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思考回味并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日本侵占山东期间的奴化教育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达到长久占领我国之目的 ,不但实行军事上的侵略 ,政治上的压迫 ,而且在教育上实行侵略和奴化。日本侵占山东期间竭力推行日语教学 ,网罗人才赴日留学培养亲日走卒 ,采取种种手段控制师生思想和行动 ,利用其特务机构建立的“新民会”把持社会教育。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证明 ,日伪在沦陷区推行的是奴化教育 ,奴化教育给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带来了巨大屈辱和深重灾难。  相似文献   

14.
张泽宇 《河北学刊》2004,24(1):198-203
晚清留俄教育发端于19世纪下半叶,兴起于20世纪初,由早期的京师同文馆专派发展为中央地方合派、官费自费并存,其管理、考核、经费制度逐渐完善。留俄教育是留欧教育的组成部分,因此与留学英、法、德、比有一定的共性;同时,鉴于俄国特殊的国情,留俄教育具有一系列相应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留学人数少、规模小,留学地点集中,费用相对低廉,所学专业取向比较明显,留学生社会参与少,等等。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实业教育的萌芽发端于洋务运动中实业学堂的举办,并得力于甲午战后维新运动的推动。实业学堂由最初的只限于军事技术学堂扩大到农、工、商、矿各方面。至清末《壬寅学制》颁布,实业教育始列入学制,并开始了初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马红霞  张帆  陈悦 《江汉论坛》2004,(1):125-127
洋务运动的兴起导致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新式学堂的诞生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并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但是,由于洋务派所创办的新式学堂在教育理念、教学目的等方面与当时西方国家的学校有本质差异,因此它是不可能真正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通过对近代教育的反思,无疑有助于我们对科学技术教育的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赵尔巽与湖南近代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尔巽(1844-1927年),字公镶,号次珊,又号无补,汉军正蓝旗人.原籍辽宁铁岭,世居山东泰安.署户部尚书、盛京将军、湖广总督、四川总督、东三省总督等职,是清末满洲贵族中少有的干才,也是当时比较有见识和作为的封疆大吏.赵尔巽于1903年4月至1904年6月担任湖南巡抚,是清末湖南颇有影响力的巡抚之一.抚湘期间,他励精图治,厉行新政,并把发展教育作为新政的"首务"、"急务"、"第一要务",大力进行书院改制、整顿原有学堂、开办新式学堂等活动,极大地推动了湖南近代教育的发展.而且,赵尔巽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具有鲜明的特色,在清末新政时期的督抚大员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对我们今天发展教育事业仍不乏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清末直隶新式教育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年,清政府推行新政,废科举、办学堂、广游学,不仅引起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隶省为畿辅重地,兴学热潮几为全国之冠。本文试图通过对直隶新式学堂兴起的原因、发展概况及意义作初步探讨,以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 直隶新式学校教育萌芽于洋务运动时期。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先后在天津开设了北洋电报学堂、北洋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及北洋医学堂等新式学校。1895年,津海关道盛宣怀奏请设立中西学堂,分为头等、二等学堂两种,是为我国最早的一所普通公立中学。  相似文献   

19.
从莱比锡大学到北京大学--蔡元培的教育里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小林 《学术论坛》2005,(10):132-136
蔡元培在清末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再升为翰林院编修,他在科举道路上顺利达到顶巅.中日甲午之战后,毅然弃官回家乡绍兴,办起新式学堂,开始了他由一位旧式士大夫向新型的现代知识分子转变的历程.从1900年应聘于绍兴中西学堂至1906年准备赴德国留学,这七年是他"由办新学而转向革命"的阶段.从1907年6月赴德国留学,在莱比锡大学攻读人文诸学科,通过中西文化比较研究,逐步形成了教育思想兼容中西的理念.从中国到德国也是蔡元培从传统旧学走向西方新学的重要里程,他回国以后,以民主主义的思想自由原则为总纲,开始建构"兼容并包"的新文化理论.从教育总长到北京大学校长,把"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付诸实践.蔡元培在北大校长任上近十一年,实际主政为六年半时间,将一所封建学堂改造成为一所现代大学,使北京大学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列于世界现代大学之林,而成为"五四"青年运动的风暴策源地,也使他成为以科学与民主为核心的北大精神的导师.  相似文献   

20.
<正> 明清时期,山东书院如同夜空繁星,遍布各地,对于当时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术研究气氛的活跃,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明清时期山东书院的迅速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基础。山东是儒家故乡,文化素称发达。早在北宋时期,随着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即出现了以教学和学术研究相结合为基本特征的正式的书院。如当时著名学者孙明复“应举不第,退居泰山,聚徒著书”(《宋元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