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笛卡尔对身体的讨论是理解近代以来身体的认识论地位的关键。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中,首先提出身体的本质和存在是不能确定的,怀疑由身体向整个外部物质世界展开。“我思”的确定性建立之后.他始终坚持从已经获得确定性的纯粹思维活动本身展开讨论,最后扩展到身体及世界存在的论证。思维能确定认识身体的广延本性,但身体存在的确定性则是来自身心结合产生的感觉。在获得身体存在的确定性时,笛卡尔对身体的认识已经脱离了进行普遍怀疑时看待身体的方式,身体已由认识对象转变为认识主体,由持续同一的实体转变为感知的行动。这种转变颇有深义,揭示了笛卡尔开启的近代哲学主体性转向的另一个维度,同时也使身体的认识论地位得到了提升。  相似文献   

2.
心灵理论是斯宾诺莎哲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斯宾诺莎继承了亚里士多德关于心灵的非实体主义传统,批判了培根在宗教的制约中谈心灵本质的作法、笛卡尔的二元论及交感论以及霍布斯的机械唯物主义观念之后,建立了其心灵理论,认为心灵不是实体而是样式,人的心灵就是以人身为对象的观念和知识,人的心灵在某种程度上对身体有依赖,斯宾诺莎的心灵--身体理论是建立在本体论中思想和广延作为神或自然的两个属性关系的学说之上的,不仅具有本体论意义,而且具有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康德那里,"外部刺激"与其说是心灵与外部世界的本源碰撞,不如说是两者的原初分离。这一原初的分离是一切感性杂多的来源,由此成为一切认识的开端。而心灵的"内部刺激"则旨在说明自我感觉和自我认识的可能性、必然性。这种自我刺激具有两个层次:在内感官层面,心灵凭借对外部杂多的完全时间化而形成了自我感觉;在先验统觉的层面,一切内部的有关自我的表象通过知性的联结而形成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是一种对自我的经验建构,必须经由自我刺激。自我刺激的必然性表明了自我表象与外部世界表象相同的"被给予性",也表明了自我认识与外部对象认识相同的"非理智直观性"。据此,主体"不能不"对自身而言是一个直观的和内知觉的客体。  相似文献   

4.
建构统一科学是笛卡尔的目标,但以数学方法为解决各类问题的工具所获得的统一性并不是笛卡尔所追求的。在《探求真理的指导原则》里,笛卡尔通过区别机械技艺与科学得到了一个更高的统一性。机械技艺与身体运用有关,因此只能分门剐类地掌握,无法得到统一;科学纯然是心灵所认识者,它以智慧本身为目的。由此目的,笛卡尔获得了建立统一科学的参照系。这门崭新的统一科学就是关于智慧的科学,即笛卡尔意义上的包罗所有科学的哲学。  相似文献   

5.
以居身性和涉身性为特征的认知理论深受笛卡尔主义思维模式的影响,并没有明确阐释心灵的本质是什么。当代心灵形质说在考察笛卡尔主义思维模式基础上,吸收当代生物哲学中的"结构"概念以"复苏"形质说,提出心理是一种身体、社会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构模式。当代心灵形质说的出现,表明西方心灵哲学对心灵的认识正悄然从还原论转向整体论考察,原来的"小心"概念也向"大心"概念转变。就其"大心"的认识,它与我们中国心灵哲学中的神形观有相似之处,但在致思取向和方法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原则阐明了真理性的知识来源于“天赋观念”。笛卡尔的分析确立了理论的基本原则。但是,他的天赋观念论闪烁的“理性之光”不仅没有事实性的发挥,反而被改造成了为神学服务的理论。随后的洛克、伽桑狄、伏尔泰等哲学家对天赋观念论进行了针对性的批判。这种批判是否卓有成效?笛卡尔的天赋观念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是什么?如何看待哲学家们对夫赋观念论的批判?本文将试图就此给出一定的阐述和澄清。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讨论了三个问题:一是穆拉·萨德拉对苏赫拉瓦迪关于存在认识的批判性评价;二是穆拉·萨德拉认识论的基础,他以存在顺序观念为基础,将认识定义为一种存在方式;三是指出现代认识论观念的根源是以认识先于世界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8.
<正> (一)伦理学是一门价值科学。伦理学主要是以不同于事实认识的价值认识为其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向人们提供一个关于人生和道德的价值观念系统。人对外部世界有着认识和价值两种关系,这两种关系通过实践活动的内导作用,转化为人的意识结构,使人对外部世界的观念区分出两个层次,即认识的和评价的。马克思认为,人对外部世界的抽象概念的把握(认识)不同于实践精神的把握(评价),它们是人对事物的不同的反映形式。事实认识的任务在于把握对象“是如何”,认识的结果是制定有关对象的科学、真理系统;价值认识所要解决的任务则是客观对象“应如何”,以及活动主  相似文献   

9.
以笛卡尔哲学为代表的早期现代法国哲学主要表现为纯粹意识哲学,它追求明证性,追求观念的确定性;以梅洛-庞蒂哲学为代表的后期现代法国哲学主要体现为身体意识哲学,它承认含混性,关注的是知觉的确定性。既有必要也有可能主要从现代法国哲学出发,围绕现代性的内在张力来讨论梅洛-庞蒂哲学对确定性概念的重新界定。以批判笛卡尔的观念的确定性为基础,这一工作主要呈现了知觉世界的确定性,同时涉及被知觉世界以及语言表达的确定性。  相似文献   

10.
论认识客体的观念化、符号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认识作为对外部世界的一种观念的掌握方式,所掌握的是关于认识客体本身的存在状况、结构、属性、本质、关系、运动变化过程及规律等的信息内容。所谓认识是反映,就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通过感知和思维活动接收、储存和加工处理信息的过程。文章着重论述了与认识主体相关联但又是外在的感性的认识客体,必须经过认识主体感知的转化和转换过程以及陈述,成为储存和呈现在认识主体大脑中的观念化、符号化的信息客体,才能成为思维加工处理的对象,成为观念所掌握的客体。文章根据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相关联领域的不断变化,分析了人类认识进化发展中问题的发生、主题的转移、认知图式的改变、参照系的变换等机制。  相似文献   

11.
<正>洛克的认识论是从分析批判前人的思想开始而树立起经验主义的观点的,矛头首先针对天赋观念、天赋原则,继而展示自己的论证。在近代西方意识形态领域,他沿循自古希腊柏拉图倡导开赋观念论和亚里士多德主张观念来源于经验以来的双方对峙的路程前进。高擎经验主义的旗帜同笛卡尔式和剑桥柏拉图主义的天赋观念论展开不懈的斗争。他存想的观念意指多种多样,包括幻想、意念和想象,主要关涉到经验,意味经验的产物;这种观念呈现于心智中,具有一定意象与之相对应。根据这种认识,坚决驳斥天赋观念论。他指出,如果人有天赋观念,那么,他一定能够意识到这种观念,否则就应该认定没有这种天赋观念。关于天赋原则,他声言,有些人,即他指涉的赫尔伯特(Herbert)和笛卡尔,认为人的理智中有一些天赋的原则、一些原始的意念、符号,好象印在人的心智上的,心灵在它初始存在时即接受,并且随之带到世界上。他以此种观念和原则在心智中能否存在、能否为人所意识到为基点来驳斥天赋论。他认为,倘若天赋观念和原则确实存在,一定会为人所知觉、意识到;论述此等观念和原则存在于人的理智中又不为人所知觉、意识到,则陷于矛盾。参照具有普遍意义的命题来讨论问题,他进一步表明,这样的命题“凡存在者存在”、“一件事物不能同时  相似文献   

12.
在解决自我认知和他心知问题的过程中,人们对心灵的理解也发生了三次范式转换。笛卡尔主义坚持心灵的私有学说,较合理地解释了第一人称权威性,但却无法确证有他心存在,更无法了解他心内容。行为主义坚持认为认知心灵就是认知行为倾向,这样做,虽然使他心不再神秘,但又无法解释自我认知的种种难题。公开理论,虽然坚持了心灵的公开性,较好地解释了第一人称权威性,但是无法说明如何认识无语言表现的心灵这一问题。文章基于对三次范式转换的考察及心灵研究的最新动态,提出了要在自然主义框架内拓展心灵认知研究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基本理路。后者从康德到黑格尔始终坚持着建构主义理论倾向,即我们只能认识自身建构的世界。在观念论的传统中,康德、黑格尔与马克思都是建构主义。黑格尔用概念来构建和理解历史,马克思借助费希特富有主动性的主体来构建资本主义世界,从而使主体能够认识和改变这个世界。从这一意义上说,马克思是一个观念论者。因此,恩格斯所开拓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哲学思想之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自笛卡尔以降的近代哲学总是习惯于把主、客二分当作构建认识论理论的基石。由此,一方面引发了康德所谓的“哲学的耻辱”(即哲学“没能对‘外部世界的存在’提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证明”);另一方面,由于主、客二分说不能把人视为“存在先于本质”的存在者,从而丧失了先于现象把握存在的可能性。正确的做法应是刚好颠倒过来,从更为本源的人的生存—存在论角度去解释人的认识。舍此,我们便不能对认识有真正切近的领悟。  相似文献   

15.
物理事实和感受质之间关系是心灵哲学的争点之一,涉及感受质是否可以进行物理还原、是否存在解释鸿沟等诸多问题。本文以“红色”这一既具有物理客观性,又可以作为人的感受质存在的对象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在后天物理主义的视角下,可量化的客观“红色”和作为感受质的“红色”的先天同一关系被拆解开,前者作为外部世界的物理事实,后者作为人类认识外部世界的神经过程,进而使后者可以被还原为物理状态,从而保障了物理主义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唯心主义的主客二分模式把认识的对象、客体就是主体意识创造外部世界的活动作为认识的对象、客体。旧唯物主义的主客二分模式把自然存在作为认识的对象、客体。马克思的主客二分模式的认识对象、客体是物质实践活动。这种新主客二分模式为马克思的哲学变革提供了根据,科学地揭示了意识的起源、本质和动力,揭示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统一的基础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变革意义。理解这种新主客二分模式必须理解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笛卡尔的自然哲学中存在着两种世界面貌,一种是连续的同质广延实体世界,另一种是复多的微粒物理世界。笛卡尔认为这两个世界是同一个实在世界,并且通过运动和力的概念将二者统一起来。然而,运动概念中的相互定义和力的形而上学地位的模糊性恰恰表明笛卡尔并不能成功地将二者统一,他面临着单一广延如何与复多微粒并存,以及同质广延如何产生差异、区分出个体的问题。这些问题正是莱布尼茨的"连续体迷宫"难题的体现,后者的根源在于观念与实在之间的混淆,莱布尼茨也因此重新定义了广延与力的概念。  相似文献   

18.
千百年来,多少哲学家、逻辑学家都是以真假来论观念的,认为观念的标准问题就是观念的真假问题.然而,观念的标准是否就只有一种呢?在真假之外是否就不能有其他情况存在呢?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很有探讨的必要.一、有没有另一种观念标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得分析一下什么是认识,确定它的范围与限度.所谓认识,就是对既存对象的一种揭  相似文献   

19.
“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一命题具有二重性。从积极的、肯定性的意义来说,它标志贝克莱破解以洛克为代表的早期经验论哲学知识论之矛盾的开端;从消极的、否定性的意义来说,它产生了“自我中心困境”的新问题,无益于问题的彻底解决。出于摆脱困境的实用考虑,贝克莱转而求助于先验、神秘的上帝,将其视作观念的终极来源,由此背离经验论哲学的基本走向,向中世纪神学独断论复归。通过确立“人是物质世界演化的产物”“观念是人脑的产物”“观念的内容来源于物质世界”三个核心命题,传统唯物主义将观念的来源归之于经验的、可感的物质世界,初步超越了贝克莱哲学。但由于在物质与观念作用机制问题上存在含糊性,传统唯物主义对观念来源问题无法给出令人完全信服的答案。在继承、发展传统唯物论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被传统唯物论忽视的“实践”概念进行了彻底的唯物主义改造,将之作为沟通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桥梁与中介,揭示了人的观念在实践中产生、发展并接受实践检验的认识论规律,从而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全面破解了观念来源之谜。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主体性概念的一种当代发展,具身化这个难题构成了近代以来西方哲学反思的基础问题结构。这意味着要在拒绝笛卡尔主义心身二元论的前提下重新思考心灵与身体的差异关系。通过分析对塞尚作品的怀疑态度,梅洛-庞蒂指出,建立具身化概念及自我塑形的本原世界,要求重新理解知觉主体与外部世界之间的直接性关系。如果仅仅局限在对直接性关系的物理或生物解释,我们将很难解释塞尚作品何以能超越其自身的生理—心理缺陷而获得他人可以理解的普遍性意义。与上述物理和生物解释模型相对立,梅洛-庞蒂通过符号论模型来说明人类知觉经验所预设的直接性概念。梅洛-庞蒂关于身体的哲学反思试图拒斥近代笛卡尔主义的心身二元论,以及把主体理解为在世界之外的自足心灵。通过在《行为的结构》中确立知觉概念之可能,梅洛-庞蒂开启了反笛卡尔主义假设的具身化理论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