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宋代,最能代表文人士大夫成熟、稳定的谪居心态的是苏轼。其一生三黜,依次被贬至黄州、惠州、儋州。在长期的贬谪生活中,苏轼积极吸纳佛、道思想中利于精神超越、利于生存需要的合理因素以涵养自己对抗苦难、摆脱困境的心理素质和文化人格,保持一种稳定、平和、旷达、不走极端的心态,不介怀于个人之穷通得失、祸福生死。所至无不安怀适命,以贬地为"吾乡",恬然以处,随遇而安,坦然应对官场的失意和人生的挫折,平稳度过这段人生低谷期。  相似文献   

2.
具有自适放达的心态是明代吴中士人的重要特点,徐祯卿也不例外。从"吴中才子"到"前七子",徐祯卿的诗风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但也存在着不变的因子,即吴中士人那种自适放达的心态。从诗人心态与诗歌创作关系这一角度展开讨论,既有利于客观全面地理解徐祯卿诗学理论与其创作实践的对应关系,也能更好地看清徐祯卿在南北诗风交融上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东南互保"是义和团运动时期的重大事件。东南互保是在特定的"历史空间"中发生的,其目的是维持封建王朝的统治和业已形成的"空间秩序"。在这个过程中,呈现出东南社会复杂、微妙的意识心态,体现了晚清国家、地方和社会三者之间的"畸形"关系。  相似文献   

4.
经典化的陶渊明是他的读者塑造出来的。陶渊明的隐士身份和“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定论,影响了后世读者对陶渊明的接受。唐代独特的隐逸文化使陶渊明日益显扬,而宋代特定的文化氛围、文人心态和审美趣味,使陶渊明成为经典诗人。  相似文献   

5.
回族日常交往心态的二元建构,即:无意健全的宗教心态和有意健全的生活心态,分别是回族对其族源形成的历史必然性的回应和适应,对其族体发展的客观现实性的回应和适应.就宗教心态来说,回族的日常交往以认主独一为本,表现了健全的宗教心态.就生活心态来说,回族的日常交往以真诚为本,表现了健全的生活心态.回族日常交往心态的二元建构是回族对善的独特建构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青词与道教祭祀斋醮密切相关,是一种有特定体制和用途的古代常用文体,宋人别集中多见,而今人对其已不甚了了。宋代文人青词具有诚心忏过特质,我们可以此观照其中体现出的种种宋代文人心态,如禳灾除病、祈求延年的祈福心态;忧心前途、全身保安的自慰心态;虔诚自省、谨慎畏祸的约束心态;追荐亡灵、缅怀亲人的哀痛心态等。宋代文人创作的某些青词还流露出作者心态的转折变化,反映出作者在某个人生阶段的心路历程。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忏悔文学和忏悔意识此前并不发达,而青词中却大规模地出现忏悔心态,值得关注。研究文人青词有助于洞察古代文人的深层心理活动,把握其微妙心态。  相似文献   

7.
社交媒体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全面而深刻,社交媒体平台成为汇聚当代社情民意的最大场所。社交媒体用户对重大公共事件的跟帖讨论折射出网络空间的社会道德心态。社会道德心态是一个社会整体的道德心态状况,社交媒体网络空间的道德心态是现实空间社会道德心态的延伸,用户跟帖讨论心态的道德性是个体道德心态的缩影,也是其最真实的道德思维,对跟帖讨论道德心态的认识有助于了解民心、把握民意。社交媒体的发帖规则塑造着网络空间的道德心态,道德心态又反过来影响用户的网络交往。提升网络文明需要重视社交媒体的道德建设,为此需要增强对社交媒体道德性的信心,培育用户对常识道德的遵守。  相似文献   

8.
梁小娟 《江汉论坛》2012,(8):140-144
以干校经验为题材的干校文学,不仅丰富了"文革"时期的"潜在写作",还彰显出知识分子在苦难年代不惧政治强权、敢于反抗的品格。干校文学文本折射出极权政治下知识分子人格的分裂和灵魂的阵痛,反映了一代知识分子思想的矛盾性与复杂性。本文以干校经验为切入点,挖掘知识分子群体的政治心态与人格蜕变,以期把握知识分子的复杂性,并对干校经验和"文革"历史加以反思。  相似文献   

9.
受众的心态观念与广告语言创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阚景忠 《齐鲁学刊》2003,(3):142-144
广告是现代社会传播商业信息的最主要手段。中华民族独特而悠久的文化传统 ,使广大受众形成了特殊的心态与观念 ,如尚实心态、人情观念、居中思想、对应意识、含蓄风格、伦理观念等。必须深入研究这些心态观念 ,并在广告语言创意中对其加以充分考虑和利用 ,广告传播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比解读鲁迅《阿Q正传》、余华《我没有自己的名字》和美国犹太作家辛格的《傻瓜吉姆佩尔》,指出三位作家创作三位愚者形象背后不同的理念、心态,剖析了鲁迅的启蒙意识、余华的人道意识和辛格的信仰意识,并在不同价值体系间进行比较和相互阐发,对原作有了进一步理解和洞察。  相似文献   

11.
<正> 目前学术界所进行的科学与文化的讨论,对于深化文化观念的认识,促进科学文化的发展,推进改革与民主的进程都是十分重要的。当前开展的科学与文化大讨论,涉及到科学与文化的关系,科学文化与文明的关系,科学文化与思想的关系,科学文化与价值的关系,科学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等等,加深了对文化基本概念的理解,既有利于把握文化的现代观念,又有利于文化概念的更新和发展。通过讨论争鸣,有人对文化概念做了更广泛的理解,认为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切,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也有人不完全同意这种看法,而主张文化是精神文明的一部分,文化和思想道德共同构成精神文明的全部内容。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社会文化的转型和"全球化"对中国农村的文化影响,使中国农民的文化心理产生了巨大变化.当代中国农民的文化心理日趋复杂,呈现出种种矛盾、困惑、迷茫、焦虑、浮躁的文化心态.农民是中国农村文化的主体,客观地探析当代中国农民的文化心理,有助于增强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13.
学界关于儒家亲情伦理的争论主要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儒家伦理的评价问题,分歧主要表现在对传统的不同心态上;第二层次则是儒家伦理有无普遍性蕴涵与现实意义的问题,其分歧主要在于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不同的智慧形态与研究进路上.此外,对中西文化的不同取资、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不同选择,则既构成了这一争论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这一争论的根本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农民政治心态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民的政治心态是一个由传统转向现代的过程。他们传统的政治心态是:对皇权既崇拜又疏远;对政权既顺从又逆反;既想均平又想特权。而现代社会中农民的政治效能感增强;政治参与意识提高;政治动机利益明显;政治心态走向开放;政治信任感和认同感增强。但现代农民政治心态中的消极因素仍然存在,必须采取积极措施,促使其政治心态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哲学的人学特质决定了其对人心的关注,而培育积极、健康的心态是中国哲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基于心态问题的复杂性、多样性,中国哲学提出了一套独特的治疗问题心态的方法,其中包括自省术、制欲术、范导术、集义术、言善术等,但这五种治疗方法的理论基础实际上都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观念,从而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此五种治疗问题心态的方法,无论是就其理论基础而言,抑或就各自的性能而言,都表现为一个彼此关联、相互补充的治疗心态问题的方法体系。亦因此,其对当今社会中积极心态的培育和消极心态的化解都能表现出独特的价值。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探索治疗问题心态的学术实践,其中触及诸多富有启示性的心理学问题,比如“心”的结构、“心”的自我治理等,至今仍然是悬而未解的课题。质言之,中国哲学所提出的治疗问题心态的方法,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蕴含了丰富的学术价值,是中国哲学对于化解心理心态问题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16.
杨黎红 《东岳论丛》2019,40(4):113-124
文学创作往往出自作家对自我的痴迷,但中西作家由于文化传统的迥异,其自恋心态也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矛盾冲突、创作方式,以及在当代不同的表现和变化,等等。从分析中西作家创作中自恋心态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入手,结合个案分析,通过比较探讨差异产生的原因,研究其对中西文学创作具有的不同影响及其各自的优势与问题,从而确立看待中西作家不同自恋心态的正确态度,相互取长补短,裨益创作。  相似文献   

17.
龚玉兰 《学术界》2007,(5):107-111
通过韩愈、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对柳宗元政治态度的评价,观照因参与永贞革新运动而遭受贬谪命运的柳宗元,阐释其较为积极的政治心态与"统合儒释"观的关系,以及这种心态对其贬谪时期文学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大学生自主管理过程中,高校管理者是主导性主体,决定着学生管理的根本方向;大学生及其组织是受动性主体,呈现出较强的依赖性和依存性。大学生自主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在实现学生个体成功社会化基础上,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和谐、充分自由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实现该目标,高校管理者应该直面当前自主管理过程中大学生群体的依赖性和大学生组织的依存性,转变教育管理理念,在学生组织的经济管理和组织管理上适度放权,在学生群体自主意识上加强培育和引导。通过积极吸纳大学生及其组织广泛参与学校多方面的管理,构建既有利于大学生自主管理,又有利于高校整体发展的制度机制。  相似文献   

19.
孙子·兵家文化·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孙武是春秋战国时代崛起的兵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极具代表性的军事家、思想家。孙子兵家学派自创始之日起,就以平治天下舍我其谁的雄迈心态与责任感,积极地参与到各诸侯国政治势力圈内;并且以其独特的理论指归参与战国诸子百家文化的大争鸣,从而使兵家文化理论深透到诸子文化中,形成各具特色的诸子学兵文化,构成我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兵文化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兵家文化不仅对春秋战国五百年乱世的终结起了巨大作用,而且对此后二千年历史进程中乱世的平复也起着重要作用。然而,从乱世春秋中勃兴的兵家文  相似文献   

20.
张拭《后杞菊赋》以“杞菊”意象呈现中和之性,表现物我相得的自适心态,其思想深度远远超过了陆龟蒙、苏轼、张未的赋作。此赋中的哲理思致是伴随着作者的审美体验升腾出来的,客体的直观性使其义理内涵具有充足的生成性。《遂初堂赋》视“厥初”为恻隐之心,竭力发明《周易·复卦》卦辞“反复其道。七日来复”之义,指示返求本心的体验践行之道。《风雩亭词》则指出曾点不忠天理之中庸,时时刻刻都下着操存省察的日用工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