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微博问政的规范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少文  秦前红 《河南社会科学》2011,19(4):100-104,218
网络时代,微博问政成了公众参与的新形式。它以快速、便捷、互动性强等优点,推动了公众参与的发展和创新。但微博问政面临着很多难题。立法规范保护,既是微博问政发展的动力,又是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需要。宪法上的很多规定都可以被援引作为微博问政的依据。促进公众参与,控制政府权力,是微博问政的重要目标。应当设计出具体有效的制度,充分发挥微博的特点,回避其不足。  相似文献   

2.
网络公共参与是互联网日常应用中的重要内容。基于四川省绵阳市的一项抽样调查数据,分析70后、80后、90后在微信和微博中的公共参与情况。结果表明,和70后相比,80后、90后关注微信"公域"公众号的可能性更高。和70后比起来,80后关注"私域"公众号的可能性要高出41%左右,90后与70后在对"私域"公众号的关注上没有显著差异。与70后群体相比,80后、90后群体更关注民间意见领袖的微博。  相似文献   

3.
公众参与环境治理作为对"政府直控型"治理模式的改进和创新进入到学界视野。然而,现有研究多是对其从社会结构层面进行的探讨,缺乏从公众个体心理层面的深入研究,而后者才是决定公众行为的根本性因素。本研究引入计划行为理论,从影响行为意向的三个关键因素"态度""社会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入手分析了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可行性和困境,并且构建了"赋权—认同—合作"的参与机制,以从根本上提高公众的参与水平。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中国迅猛发展的微博不仅成为个人表达和展现的平台,也成为公众舆论和公民参与的重要渠道。尽管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社会资本和政治效能感对于公民参与和政治参与有所影响,但鲜有实证研究从个体用户层面探讨中国微博用户自身的政治效能感和线下线上社会资本与其公共事件参与之间的关系。研究通过对329位微博用户的问卷调查发现,中国大陆微博用户在现实生活中的公共事件参与程度颇低,而在微博上参与公共事件的程度则相对较高。内部效能感与线下的官方交涉性参与、传播与动员,以及微博上的行动式参与、话语式参与呈正相关;外部效能感对参与行为的正向影响则主要集中于线下的官方交涉性参与和微博上的行动式参与。相对于桥梁型资本,粘结型资本对于线上和线下公共事件参与的预测力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中国迅猛发展的微博不仅成为个人表达和展现的平台,也成为公众舆论和公民参与的重要渠道。尽管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社会资本和政治效能感对于公民参与和政治参与有所影响,但鲜有实证研究从个体用户层面探讨中国微博用户自身的政治效能感和线下线上社会资本与其公共事件参与之间的关系。研究通过对329位微博用户的问卷调查发现,中国大陆微博用户在现实生活中的公共事件参与程度颇低,而在微博上参与公共事件的程度则相对较高。内部效能感与线下的官方交涉性参与、传播与动员,以及微博上的行动式参与、话语式参与呈正相关;外部效能感对参与行为的正向影响则主要集中于线下的官方交涉性参与和微博上的行动式参与。相对于桥梁型资本,粘结型资本对于线上和线下公共事件参与的预测力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刘画洁 《理论界》2012,(6):47-50
公众参与是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应对社会风险的重要手段,但在我国一直未能发挥应有作用。这其中固然有体制、制度和机制的原因,公众参与意识的缺位也不容忽视。文章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剖析我国公众缺乏参与意识的深层、内在原因,并尝试以法律手段培育公众的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临武瓜农之死作为个案,考察了微博舆论中公众情绪的形成与传播的框架。文章认为,公众情绪作为集体行为与社会抗争的重要因素,在微博舆论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公众通常话语共意、身份共意、情感共意等方式,构建起情绪传递的框架。  相似文献   

8.
以新媒体微博事件为例,分析了微博空间构建"新公共领域"的文化逻辑在基于微博空间而发展起来的新公共领域中,公共阅听人的思想与行为已经超越了传统"传—受"理论模式的受众概念及其经验,理解微博空间中的公共阅听人,要遵循公共领域的解释逻辑。进而认为,如何构建理性的公共阅听人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微博空间的治理之道,其根本是建构起新媒体时代所要求的理性的公众阅听人,而加强和发展媒介素养教育是达此目的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政策过程中,公众应当既是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参与主体,也是政策执行中政策目标指向的客体。如果以"嵌入性—利益相关者"这一概念来描述公众与社会政策制定—执行过程的关系,则建国以来公众参与社会政策的角色先后经历了非嵌入的受益者、非嵌入的受损者和嵌入的利益相关者这三个阶段。公众参与社会政策的角色转变展示了国家与社会相互建构的历史、现状,也预示着国家与社会相互建构的未来趋向。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成熟的表达渠道,公民参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能力也偏低.因此,微博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提高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和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客体,其在我国的发展还不健全,由于微博自身存在着不可避免的消极影响,因此针对我国当前微博政治参与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对其进行引导、监督,这对于我国形成公平、有序的政治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陈文胜 《中州学刊》2012,(4):204-207
网络传媒时代,微博问政作为网络问政的延展,成了公众参与和民主政治信息化表达的新形式,它以灵活、快捷、发散性和互动性强的特点,推动了公众参政、议政与社会管理体制的发展和创新;但一方面,微博问政也面临着不良信息的传播、非理性的情绪、娱乐化的心态、相对缺失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自律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加强对微博问政本质规律的探究,建立科学的规范和导引机制,不仅是民主政治的诉求和考量,也是构建善治政府、实现控制公权力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汉口中山公园是近代武汉市政规划和市民生活需要双重动力的结果.公园之辟设与利用.体现出对市民公众利益的诉求.吸引了市政府、行政机构、军警组织、社会力量、媒体与公众舆论参与其中.遗憾的是.汉口中山公园各种管理力量未能良性互动,形成有效整合,以趋同协作,更好造福于公众;相反.这些力量还出现了不必要的对立与抵消,其离心力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公园管理的效能.妨害了公众利益的增进和提升.  相似文献   

13.
《理论界》2016,(2)
新形势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如何有效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已成为社会文化发展体系关注的焦点,单靠提升科学技术水平远不能满足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需求。此种情况下,调动广大公众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已成必然,从而形成中国特色公众考古学理念,以此缓解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所出现的危机,拉近文化遗产保护与公众参与的距离,激发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兴趣,自觉参与其中,实现双向互动交流,两者之间互相联结,共同为"十三五"时期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努力和贡献。  相似文献   

14.
政府绩效管理中的公众参与具有保证政府行为公共性、增强政府行为回应性和提高公众参与能力的价值作用。但因还存在着"官本位"思想观念、评估主体的局限性、缺乏有效制度设计以及参与的积极性等现实问题,因此必须通过转变绩效管理理念、创新公众参与制度、提高公众参与意识等,进一步提高公众参与的能力,完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强化对政府行为的监督,进而充分发挥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公众网络参与若干问题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公众网络参与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有着自身的政治发展逻辑,公众参与的"网络依赖症"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和反映出现实中我国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和公共政策过程的缺位.尽管公众网络参与是我国目前最具有影响力的一种参与形式,但它并没有消弭公众参与的有效性与规范性之间的冲突.因此,加快互联网立法步伐,明确政府在公众网络参与中的组织引导职责,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是解决冲突的可能出路.  相似文献   

16.
王琳  高洪成 《理论界》2012,(11):177-178
充分有效的公众参与是克服政府内部评估模式缺陷的重要途径和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我国公众参与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在当前的评估实践中得到完全落实,公众参与尚局限于浅层的"有限参与"阶段。基于近几年保定市效能建设及社会评议工作的实践调研,在总结归纳公众参与阻碍因素的基础上,从制度和技术的层面提出了公众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实现路径,以提升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民族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生态文明是人们反思工业文明纠正传统发展观的必然选择,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发挥公众的社会合力作用和整体功能,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我国现阶段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存在公众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参与能力和参与动力不足等问题,必须加以解决。只有通过全社会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才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伟大事业的大发展。公众应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层面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发挥出公众的社会合力作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李凌凌 《中州学刊》2012,(5):203-206
最近两年来,以微博为主要传播平台的网络舆情成为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当下中国的信息和舆论传播环境日趋多元,以官方媒体和微博为代表的主要传播平台,事实上已经构成了两个"信息场"和"舆论场",撕裂着社会的价值共识。微博从三个方面给社会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信息多源挑战信息控制;舆论多元挑战"舆论一律";社会动员挑战社会管理。政府应转变理念,采用新的思路调控微博时代的信息传播和舆论形成:推进信息公开,打造透明阳光政府,通过信息的公开透明赢得民众信任;参与舆论竞争,成为新舆论环境的"领唱者",用回应民众诉求来赢得舆论支持;尤其要注意防范微博的社会动员功能所引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科学的"理性"原则与民主的"多数决"原则存在潜在的冲突,反映于公共决策中的核心冲突是科学知识与公众常识在提供信息上的地位不对等。公众常识被视为劣于科学知识,普通公众被认为缺乏理性参与决策的能力。现实中的公众决策参与存在能力、效率与机会困境。事实上,决策科学化与公众参与冲突的产生源于对科学观念的误解,通过科学观念的重构能够揭示出公众参与决策在知识价值上的合理性。对于政府管理者而言,既要实现理念的转变,认识到公众参与在实现决策科学化中的必要性,又要促成制度变革,保障公众真实参与的机会与制度性渠道。  相似文献   

20.
论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信息公开制度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李艳芳 《江海学刊》2004,(1):126-132
公众参与权实现的前提条件是公众具有充分的知情权。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虽然对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做了规定 ,但却对公众的环境知情权未做相应的规定 ,这将大大制约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效 ,也制约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机制的真正形成。解决这一问题的惟一途径就是尽快建立、健全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从而使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具有制度上的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