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浅论抗战时期西北经济开发中的资源委员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红岩 《人文杂志》2001,(4):136-139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特别是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将西北地区作为战略地位仅次于西南的战略大后方来进行经营,西北经济开发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资源委员会在这一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为抗战胜利和西北地区经济开发作出了一定贡献,构建了西北地区现代工业的基本框架.虽然这一时期的西北开发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但仍在工业布局、结构、厂矿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相当成效,可资当代西北开发参考.  相似文献   

2.
抗战期间云南省紧急救侨委员会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期间,东南亚大批难侨回国避难,云集昆明。为救济这批华侨,云南省奉国民政府令成立紧急救侨委员会。这个机构人员精干、分工明确,加上管理严格、工作细致,使难侨得到妥善的安置,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国民政府对难侨的救济,体现了国家意识与政府职能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1933年1月,热河之战爆发,东北危急,中国红十字会组织东北救护队开赴前线。救护队抵达天津后,经与各救护团体商定,联合开展救护行动。2月14日,中国红十字会华北救护委员会成立,设立北平办事处,指挥救护行动开展。在华北救护委员会统筹之下,十三支救护队分别于前、后方开展救护工作,于前方设立伤兵医院,于后方设立救护院、重伤医院等,且将卫生防疫工作首次引入战地救护。各救护机构协同工作,比较圆满地完成此次救护任务,为全面抗战救护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4.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的侵略威胁,国民政府设立了"国防设计委员会",1935年又改组为"资源委员会",着手进行国防重工业建设.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到1945年底,资源委员会所属厂矿已发展到近120家.随着资源委员会在内地的大规模重工业建设,中国工业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地区结构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即由战前的轻工业为主,向轻重工业平衡发展转型;由民营工业为主,向国营工业为主转型;由沿海地区为主向内地为主转型.战时中国工业结构的转型,既是应对外部侵略威胁的结果,也是国民政府工业发展政策导向所致.战时工业结构的转型使资源配置向着有利于国家的方向发展,实现了国家对工业的统制,增强了中国持久抗战的实力.但是,在战后继续实行这种统制性工业政策,则不利于中国工业的健康发展,使中国工业化的道路艰难而坎坷.  相似文献   

5.
关于建立桂林抗战文献资源数据库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论述建立桂林抗战文献资源数据库的重要性及其可行性,提出了西南各馆联合建立桂林抗战文献资源数据库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6.
郭红娟 《晋阳学刊》2008,6(2):90-94
每一种组织,由于自身特殊的环境条件,都会形成由自我意识所构成的精神文化体系。对资源委员会来讲,这一文化体系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对国营事业的理解方面,他们坚信发达国家资本,发展国营事业是中国工业化的必由之路。其次,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灌输,塑造“公、诚、拼”的国营事业精神,不断强化组织成员对自己事业的认同和对事业应有精神和文化的体认,从而彰显出这一组织价值观念的独特个性。再次,资委会的技术官僚,不同于其它政府官员,他们的目标在于借行政舞台,圆富国强国的梦想。他们虽跻身官僚之列,但却不是以“官”的职能在那里活动,而是以企业者、专家或技术人员的身份在那里活动。因此,他们忠诚于民族国家而不是政府长官或某一阶级政党。正是这些精神文化因素使资委会与国民政府其它行政机构区别开来,并成为国民政府执政时期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7.
在抗日战争中,西南联大作家从寻找抗战力量开始,到描写抗日战斗,直至亲身上战场感受战争,最后对战争进行了人本思考,其作品具有与一般抗战文学不同的特点。尤其引人瞩目的是作品的艺术色彩,西南联大文学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抒写抗战内容,创作出一些前所未有的作品,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水平,取得了描写抗战的最高成就。认识西南联大文学的成就,或许能够充实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中关于抗战文学的贫乏内容。  相似文献   

8.
9.
论重庆抗战文化资源的特点、价值及开发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保存有最为丰富的抗战文化资源。重庆抗战文化资源的开发 ,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政治和经济功能。开发重庆抗战文化资源 ,应在切实加强抗战文化资源保护的基础上 ,坚持科学合理的开发原则 ,制定切实可行的开发规划 ,建立行之有效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0.
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设计、计划,这一系列举措既为抗战做了必要的准备,也为重工业建设奠定了基础,对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军事之发展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薛毅 《中州学刊》2001,(5):156-160
资源委员会是国民党政府下属的一个部会级机构.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到40年代,中国的石油、金属矿开采和冶炼、钢铁、电力、煤炭、机械等行业中绝大部分企业都在它领导之下.该会在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40年代末,在两个阶级、两种前途大搏斗的关键时刻,中共地下人员策动资委会负责人及其员工保厂护产,迎接解放,毅然起义.资委会起义的成功对于动摇和推翻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壮大新中国的经济力量,恢复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时期,抗战区文学出现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抗战文学和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文学,两者在同一时期的不同的特殊空间里各自发生、发展,但两者以中共南方局为纽带,采用不同的方式互动、交流,使重庆抗战文学的主流和延安文学一样都同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前进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资源委员会特种矿产统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授权资源委员会对特种矿产实行了统制。通过对特矿的统制,国民政府手中掌握了大量的特矿产品,以此为抵押获得了外国信用贷款,通过易货贸易从国外换回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进行重工业建设的机器设备,还用特矿收益进行了重工业建设,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民政府抵抗日本侵略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但资源委员会对特矿的统制,也损害了从事特矿生产经营的矿商、矿工的利益,这在一定程度上又阻碍了特矿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吴布林 《兰州学刊》2011,(2):176-179
资源委员会是国民政府的行政机构也兼营企业,是国民政府管理和主办重工业建设的最重要单位。它自成立以来与美国不断开展技术贸易,对抗战的胜利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即主要从资委会与美国技术贸易的必要性、可能性两方面略述双方开展技术贸易的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15.
油气资源开发中中央和地方利益分配机制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合理的具有市场经济特征的油气资源矿权制度;建立由“税”、“矿权收益”和“投资收益”三位一体的油气资源收益分配格局;在油田逐步实现土地有偿使用,保障地方政府的土地权益;按照国际惯例,以销售收入为基准制订石油、天然气资源税,同时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有关规定,提高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税。  相似文献   

16.
鲍光满的长篇小说《姥爷的抗战》,承继了传统英雄主义小说的主题,讲述了抗日战争期间"我"姥爷如何从一介不问世事的文弱书生成长为天津抗日英雄"老枪"的传奇故事,形成了时空交织调查模式下个人言说的独特叙事模式。小说文本设定了"我"姥爷知识分子、慈父、多情者等多重角色,在彰显人物个性的同时,也对丰富的人性内涵进行了重新解读,是作家在新时期对历史、战争与人性的思考与重构。  相似文献   

17.
学术成果的评估及奖励,是中国现代学术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引入西方现代学术奖励制度的同时,亦相应创建起一套现代意义上的学术评估体制.尽管以中国科学社为代表的学术社团及学术机构作过建立全国性学术评估体制的尝试和努力,但占主导地位并真正建立起来的现代学术评估体制,是以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为代表的集中式学术评估体制,政府在这种学术评估体制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博弈论的方法剖析了陕北能源资源开发中中央与地方利益冲突的问题,揭示了中央政府、中央企业、地方政府作为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行为及博弈结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中央与地方利益分享机制的政策建议,即通过建立有效的环境保护和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维护开发地居民权益的机制、建立健全利益冲突化解机制最终解决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分享等.  相似文献   

19.
张维缜 《文史哲》2003,6(3):163-168
中国对日索赔是战后初期 (194 5— 194 9)中日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在索赔过程中 ,资源委员会起了重要的作用。由于美国在对日索赔中处于主导地位 ,所以资源委员会的对日索赔深受美国政府索赔政策的影响。随着战后世界形势的变化 ,美国的索赔政策渐趋消极 ,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 ,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资源委员会对日索赔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老舍将抗战看作是其新诗创作千载难遇的机会,共赴国难、以血涤辱,成为老舍抗日新诗创作的基点.老舍的抗战新诗描绘遭到日寇蹂躏的国土,描绘民众奔赴前线、抗日战士在前线英勇杀敌的情景,还揭露讽刺了消极抗战借机发财的现象.长诗《剑北篇》成为抗战历史的鲜明生动的记录和写照.老舍的抗战新诗呈现出彰正义、明真理、抒至情的倾向,采取通俗化多样性的形式,呈现出要将新诗写得“俗”的追求.老舍的抗战新诗也存在着缺乏诗歌意境、缺少诗意的缺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