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张协状元》是早期南戏的代表作品,其中的口语词运用显著地不同于戏曲成熟时期的作品风格:既可以出现在说白中,也可以出现在唱词中;既为戏曲扮演的下层人物使用,也为上层人物所用。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充分体现了早期南戏通俗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2.
南戏《宦门子弟错立身》时代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戏《宦门子弟错立身》的产生时代,学术界一般认为应是元代,但未能讲出多少可靠的根据。南戏专家钱南扬先生在三六年曾发文认为“本戏当出于宋人手”,在近年来的著作如《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和《戏文概论》等书中,仍持这种看法,也未能在学术界引起讨论。 推定南戏《错立身》的时代,在文学史和戏曲史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为不仅仅作品本身是研究早期南戏的珍贵资料,更主要的是它还牵涉到一系列其他作品的产生时代问题。在《错立身》第五出里提到了二十九种传奇名目,如《杀狗劝夫》、《破窑记》等,如果按《错立身》是宋人作品往下推论,那么这二十九种传奇就都将成为宋朝的作品了。 因此,我认为对这个问题有作进一步考证的必要。  相似文献   

3.
1975年 ,广东潮安发现宣德写本《金钗记》。该剧是宋元以来“刘文龙”剧在明初新编的演出本 ,在现存南戏剧本中 ,其时代仅次于《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而成为研究刘剧及整个南戏从形成到演变再到地方化的一个重要范本。就研究实践来说 ,则日益偏向于追溯“刘文龙”故事在民间的流传———也即将古老南戏与地方戏史、戏曲声腔、实地演出、宗教傩戏种种研究相交叉 ,成为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影响下的一道热闹风景  相似文献   

4.
俞为民,1951年生,浙江余杭人,中共党员,文学硕士,南京大学中文系戏剧影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1981年研究生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戏曲历史及理论专业,导师钱南扬教授。毕业后留校,一直从事古代文学、古代戏曲、小说的教学与研究。俞为民自1980年以来,已出版专著八部,校注、校点古代戏曲、小说12部,发表论文60多篇。俞为民的学术成就主要在宋元南戏、明清传奇与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研究上。南戏学是戏曲史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宋元南戏的研究中,俞为民主要在三个方面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  相似文献   

5.
阳达 《北方论丛》2016,(1):66-70
女性在科举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宋元南戏就较好地反映了女性与状元的关系。在科举考试之前,女性们为士子筹集赶考的盘缠;士子进京之后,她们又必须肩负照顾家庭的重任,以及承受分离之苦。如果士子能够高中状元,她们也能得到应有的封赠。宋元南戏明显地突出女性的作用以及状元的身份,寄托了元代知识分子试图改变社会地位的愿望。  相似文献   

6.
南戏和北杂剧同为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样式,却在艺术体制上存在显著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既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客观方面,二者所处地域不同,所继承的历史传统和吸收借鉴的艺术成分及借鉴方式也就不尽相同;主观方面,二者的创作主体身份不同,其创作目的必然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佛面金 《商辂三元记》第 1 2折见。其词为 :我是三天一小神小神 ,今差此处掌生民生民。善报善而降吉庆 ,恶报恶而祸来临。举头三尺有神明 ,劝告君莫亏心 ,劝告君莫亏心。抛诵子 《周羽教子寻亲记》第 31出见。其词为 :刺血写经结良因 ,七轴莲花字字新。身体发肤受父母 ,毁伤身己为寻亲。犯樱桃花 《张协状元》第 5出见 ,凡 5支。其一曲词为 :孩儿去矣 ,间或传消息。莫教两头 ,顿成萦系。大家将息。取试了即便归。每焚香祷告 ,惟愿我孩儿 ,得遂平生志。但愿此去 ,名标金榜 ,折取月中桂。 (《张协状元》原不分出 ,今依钱南扬《永 大典戏…  相似文献   

8.
泉州戏曲,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系闽南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同仁考证文献,追溯源委,并不局限于南戏本体的研究,而将其置于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宗教、教育、音乐等领域来探讨,产生一批富有创见的研究成果.与此同时,台湾戏曲学界也掀起一股研究泉州戏曲的热潮,尤其是一大批硕、博士论文的出现,将泉州戏曲研究推进到各个关联的文化领域,使之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力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9.
中国戏曲的起源有多种因素,通过对中国早期戏曲的梳理和研究,不难发现,戏曲的早期形态无不与仪式相关。屈原的《九歌》表现的就是楚地的祭祀仪式,其中的载歌载舞就是中国民间戏曲的萌芽。因此,研究楚国的巫傩文化特点与屈原《九歌》的构成对于进一步了解中国早期戏曲的形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娃传》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行简的《李娃传》,艺术成就相当高超,“行简本善文笔,李娃事又近情而耸听,故缠绵可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历代研究者对《李娃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此有过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从四个方面,简要介绍一下《李娃传》历来的研究状况。一、《李娃传》的创作动机《李娃传》为白行简所作,有人曾经表示怀疑。白行简为什么写作《李娃传》?《李娃传》中的某生、荥阳公是否意有所指?明人薛?《薛谐孟笔记》卷下认为传中荥阳公子是指唐代元和十一年间的状元郑澥,此说证据不足,影响甚微,戴望舒《小说戏曲论集·  相似文献   

11.
对于南戏研究的回顾,笔者读到过两篇文章:一为赵景深《过去对南戏研究的成就和缺点》,一为孙崇涛《中国南戏研究之检讨》。前者着重分析、批评当时已刊行的赵景深《宋元戏文本事》、钱南扬《宋元南戏百一录》、陆侃如、冯沅君《南戏拾遗》等三种南戏研究专书;后者重点在于说明南戏研究各阶段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对某些分歧意见发表议论。本文则准备就南戏研究各阶段的特点、方法及其得失作初步探讨,以期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2.
李舜华 《学术研究》2000,43(10):116-121
20世纪以来,种种曲谱,尤其是《九宫正始》与《寒山堂曲谱》的发现,将对湮没已久的宋元南戏的辑佚推向了高潮。《九宫》与《寒山》从编辑到传播,本身就堕入了对“古本”、“元曲”的神话追寻;而郑振铎等前辈的辑佚不过是这一心理的继续。这便产生了种种矛盾。南戏究竟面目如何?一些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早期的文献,在厘清版本的基础上,渐渐剥落了曲谱的神话色彩。这意味着关于南戏的研究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相似文献   

13.
甄静 《船山学刊》2009,(4):163-165
戏曲的改编传播是《世说新语》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现存的以“陶母教子”为题材改编的戏曲主要有元代秦简夫的杂剧《晋陶母剪发待宾》和明代无名氏的传奇《运甓记》,本文主要从两剧的主题、情节、艺术特色等方面来解读两剧在艺术上的不同之处及其所折射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4.
范红娟 《学术论坛》2005,(5):167-170
传奇概念的界定一直是古典戏曲研究领域一个争论的焦点,并由此引出了传奇和南戏的历史分界的问题。文章系统梳理了目前学界对传奇概念的几种界定及其理论背景和所反映的戏曲观念,认为从多元角度界定传奇的本质内涵是符合传奇发展的实际情况的,传奇和南戏之间也确实存在一个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15.
刘旭青 《甘肃社会科学》2007,(4):107-108,117
浙江是南戏的发源地,戏曲文学源远流长.本文从浙江的戏文山歌、戏班歌谣考查了戏曲与歌谣之间的互动关系,歌谣的传播方式及其在娱乐文化中的价值和地位,并解读这些歌谣对研究浙江地方戏曲史、戏班史和戏曲文化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读龚国光的新著《 江西戏曲文化史》 ,甚有爱不释手之感。全书厚重、严谨,且文彩四溢,是一部研究江西戏曲文化史的精品力作。作者在书中是用线面结合,先线后面的结构方式,再现江西戏曲文化史的源与流的。在线的方面,作者从“ 南宋时期南戏涉足赣地”说起,论及“弋阳腔的产生”“ 、元曲杂剧在江西” ,再讲到“青阳腔”“、宜黄腔”和“ 采茶戏源流” ,为读者展开一幅丰富多彩的图画。而在面的方面,作者撷取了江西戏曲文化史上的闪光点,拓展开一个又一个面,予以深入的研究。在书中,关于“ 两宋赣文学在中国戏…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文人传奇和曲论的空前发展为背景,深入探讨吕天成《曲品》在对待民间南戏的文化态度、传奇文体的体制构架、本色当行的曲学意义等戏曲批评内涵,从而就其关涉的重要曲学命题作出富有新意的阐释。  相似文献   

18.
新发现的写本《金钗记》,是《新编全相南北插科忠孝正字刘希必金钗记》一书的手抄本,又简称《刘希必金钗记》。它是新近出土的明代宣德七年的抄写本,是一种珍贵的历史文物,它又是一部早已失传的著名的宋元南戏剧本,在戏曲文献宝库中,是罕见的海内孤本。这是建国以来戏曲文物的一次重大发现,今拟定其名目为《宣德写本金钗记》。  相似文献   

19.
王育红 《兰州学刊》2009,(11):198-201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四大南戏、《琵琶记》基本保持了宋元南戏的原貌,其中大量使用诗词俗语,与南戏的生成、宋代启蒙读物的广泛传诵、唐代近体格律诗的影响以及宋代的科举考试都有密切关系。剧中的上场诗和下场诗,又与南戏程式、剧本结构相关。诗词俗语富有哲理性和形象性,增添了南戏语言的表达色彩,加强了表演效果。编剧者自作的诗词多能结合角色的特点,与剧情浑融。达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体现了南戏的品格。  相似文献   

20.
<正> 冯沅君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史家和戏曲史家。她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古典文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中,作出了卓著的贡献,受到学术界和教育界的重视和赞扬。她的论著较多,计有《中国诗史》、《中国文学史简编》、《中国古典文学简史》、《南戏拾遗》(以上均与陆侃如先生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