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向燕南 《中州学刊》2006,(1):178-181
明代北塞边镇志书的编纂,在受整个明代史学特点相制约的同时,也受到明代整个时局发展的影响。明初,明廷基本掌握着北部的军事主动,所以正统之前,几乎没有边镇志书的编纂。正统以后,受军事局势变化的影响,开始有了一些北塞边镇志书的编纂。嘉靖时期,史学的活跃和北塞防线的再次紧张,形成了北塞边镇志书编纂的大发展时期。大约从万历开始,明廷军事危机开始转向辽东一隅,此时边镇志书的编纂重心,亦随之转向东北一线。明代北塞边镇志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2.
明代宁夏真正成为独立边镇的时间是在永乐初年,此前明朝对宁夏的经略容易受到忽视。元末明初宁夏政权易手的过程,早期宁夏边防体系的构建对于理解宁夏镇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河套弃守前,由宁夏管理其部分地区的现象在洪武三年的军事行动中就奠定了基础。同样,作为明朝最早出现的边镇之一,宁夏防区还统领了陕北地区的卫所,这一点也不应该被忽视。  相似文献   

3.
明代的中央财政收入,依赖于东南地区,通过运河输送至京。为保证漕运的畅通,自明宪宗时在中央设立总理河道一职,专门负责运河管理。总理河道官员身兼数衔,有权节制地方军卫和有司,对运河的河道设施及通航秩序进行有效的管理,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南方赋税的北运。总理河道的设立,不仅对明代水路交通的发展极为有利,而且对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这一制度也为此后的清政府沿用。  相似文献   

4.
有明一代,随着明朝与北元—蒙古诸部关系的演变,明代学者的蒙元史学著作也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明代前期,明朝采取恩威并举的外交策略,与此相应,出现了贯彻和反映这一策略的《元史》。以《元史》修纂为中心,出现了诸多续补、改编、补正元朝史事的著作,推动了明人蒙元史学的发展。明代中期,以"土木堡"之变为节点,明人的蒙元史学编纂发生了由战记史学作品向边镇志书的转变。明代后期,随着女真势力的崛起,明人的记述重心又发生了由"九边"向"东事"的转移,对相关蒙古诸部的记载往往附着在对女真的记载之下。  相似文献   

5.
万历末年,随着后金与明朝战事爆发,辽东集结大批军队和马匹,为解决粮料供应,明政府在山东登莱地区实施召买制度.从万历四十六年战争爆发到天启元年沈阳失守,辽东一带的粮料主要由山东筹集.在召买粮料过程中,山东地方有司、户部、督饷大臣和辽东边镇之间展开激烈的争论.晚明时期,随着明代中央政府政治控制力的衰败,在户部和地方的博弈中,户部往往处于劣势,最后只能以妥协而告终.  相似文献   

6.
十六国时期地方行政机构的军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军镇制度之不始于北魏,前人早有察觉。唐长孺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到过后秦的镇户和赫连勃勃的军镇,并指出:“赫连勃勃的军镇制度又遗留到北魏,薄骨律、高平、沃野诸镇只是因袭旧制,后人考证北魏边镇创置之始及其制度,这一点是常常被忽  相似文献   

7.
明代捐监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代捐监即向政府捐纳钱物换取入学资格,属于变相的卖官,产生于1453年。明代捐监制度包括对捐纳者身份、物品等规定。捐监既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沿袭下来赀选制度的继续,更是社会弊政。降及明末,捐监制度向各领域渗透,对明代中后期教育、学风,乃至吏治造成恶劣影响,为清代捐监之渊薮。  相似文献   

8.
中国封建社会的赋役制度是同土地制度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一般地说,土地制度的性质决定赋役制度的性质;因而赋役制度的变革也就常常反映了土地制度的变革。这在明代的赋役制度和土地制度上表现得很明显。所以,贯串于整个明代封建社会中的均田、均粮和均役运动,就是明代土地制度  相似文献   

9.
陈宝良 《中州学刊》2002,(1):116-120
本文从中央、地方乃至军事系统等方面,对明代的幕官制度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考察,藉此证明明代同样具有一套完整的幕官制度;指出明代幕官制度在明代政治制度中所占的地位,以及幕官的衰败而导致以私人佐治为特色的幕宾制的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0.
清政府不仅继承了明代的钞关制度,并且进行了许多重要创新,从而形成了一套远比明代钞关制度规范的清代常关制度。至清代中期,常关税收入仅次于田赋、盐税,在国家财政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制度和政策是由人制定的,但一种制度一旦形成之后,又会影响一代人的素质。明代文官的升迁制度包括官员的选拔、升迁、考课等等。它犹如一条指挥棒引导着明代的人才去适应制度的需要,对明代人才的成长发生了重大影晌。  相似文献   

12.
该文就历代太后、皇后、妃嫔、宫女的内官制度的演变作了分析归纳,认为内官制度是在历代的 不断变化过程中逐渐发展完善的;隋唐以后至明代宫人女职成为内官制度的主流,这一点在明代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吐蕃王朝的宰相制度先后经历了前期的独相制,剪灭噶尔氏家族后独相制向多相制过渡并最终实行多相制的发展历程.吐蕃王朝在宰相官衔的使用上将实职与加衔相结合,实行以首席宰相领衔的多相制度,以宰相职领他官衔或以他官赋予宰相衔,并在唐朝宰相职务的翻译上采取意译而对其他职务进行音译的方式.这些显示,吐蕃宰相制度无论是形制,还是具体运行,均受到了唐朝多相制的深刻影响,深得唐朝多相制的精髓,其学习借鉴唐朝多相制度的过程,与唐蕃之间历史关系的发展脉络一致,对其政治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明代财政制度的演变与国家治理能力的变化存在同步关系。明朝初期,财政制度有效运转促成了强大治理能力的形成;到了明代中期,财政制度的瓶颈开始出现,国家治理开始失灵;到了明代后期,财政危机持续,人民赋役负担进一步加重,中央集权体制无法维系,国家治理全面失控,最终导致了明朝灭亡。以史为镜,从历史与现代的多线思维解剖明代治国理财的精髓与糟粕,并在此基础上挖掘中国财政与国家治理的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以预算制度、税收制度、政府间财政关系为突破口,推动现代财政制度建设,增进效率、实现公平正义,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明代的卫所不是单纯的军事组织单位,而是拥有一定辖区和固定人口的军事地理单位。明代辽东都司作为一个军事行政区域,其徭役制度建立在军事卫所体制基础之上,呈现出与腹里州县十分不同的特点来。对辽东卫所徭役制度的揭示,有助于人们加深对明代军事卫所制度的全面、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藩属制度于周代形成、汉代确立、唐代创新、明代强化、清代完备,同姓藩国、境内属国、羁縻府州、都司卫所和藩部曾分别是上述五个阶段中的藩属主体,藩属制度在各阶段有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朱元璋废丞相后,明代中枢辅政的迫切需要催生了内阁制度。随着内阁议政权的不断完善和一批位高权重的大学士的出现,内阁制度有向宰相制度发展的趋势。但内阁在规制上无权辖制九卿,在议政上又受制于司礼监,内阁衙署也非宰相开府。因此,明代内阁制度的宰相化进程以无果而终。  相似文献   

18.
西夏的起诉制度是西夏诉讼制度的必经过程,也是西夏司法具体实施的体现。本文通过分析西夏诉讼机关对于诉讼案件的处理、存在的起诉形式、起诉制度的原则和特点,说明了西夏确实形成了一种体系比较完整,大而举要,小而具体,大小相统互补,浑然一体,首尾相衔,彼此照应的起诉制度。  相似文献   

19.
田赋制度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主体,它的发展、变化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具有重大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其深入研究。本文主要选取中国古代田赋制度发生重要变化的明代进行分析,运用经济计量方法分别对明代田赋负担变化、田赋负担的区域差异变化以及田赋负担对明代社会主要生产要素人口和土地变化的影响进行考察,以期达到对明代田赋变化与经济绩效关系的定量化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20.
崔赟 《北方论丛》2004,(5):81-83
仓储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备荒措施,明代的备荒仓储是对以往历代仓储制度的总结,从资金来源到日常管理都采取官民结合的方式.明政府十分重视仓储制度的建立,多次颁令整顿各地仓储.明代仓储在灾荒赈济中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由于各种历史条件的限制,其弊端也很严重.因此,明代士人已认识到,备荒的关键仍在开源而非节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