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代西方对正义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可以分为不同流派.当代西方正义观实现了从实证主义和相对主义向规范理论的复归,从功利主义向"社会契约"论的回归.社群主义正义论对自由主义传统进行了反思和超越.当代西方正义理论是为西方民主社会发展提供道德判断根据,主要研究分配的正义问题,是想超越传统的功利主义正义观.为分配的正义提供更加广泛和合理的基础.当代西方正义理论日益呈现出政治哲学和具体社会科学相融合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在重建中国古代诠释思想的过程中,盲目引进西方诠释学特别是哲学诠释学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其中以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的理路解读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就是较有代表性的一例."以意逆志"说是孟子诠释<诗经>等古代经典的方法,它与孟子的"本心"说关系密切.当今学者在论及此说时,往往忽略孟子哲学的超越层面,从而把带有超验性的"意"视作经验性的意识,由此便易将"以意逆志"误解为"视域融合".实则"以意逆志"说与"视域融合"理论分别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这决定了孟子与伽达默尔的思维模式绝然不同,也决定了他们的诠释理论的根本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当代西方对正义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可以分为不同流派。当代西方正义观实现了从实证主义和相对主义向规范理论的复归.从功利主义向“社会契约”论的回归。社群主义正义论对自由主义传统进行了反思和超越。当代西方正义理论是为西方民主社会发展提供道德判断根据.主要研究分配的正义问题.是想超越传统的功利主义正义观,为分配的正义提供更加广泛和合理的基础。当代西方正义理论日益呈现出政治哲学和具体社会科学相融合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后儒学"理念的提出,对现代性危机丛生的后现代具有理论和现实上的针对性.超越线性历史观,"后儒学"就并非"前现代"的落后理论,而是可用来反思现代性弊端的重要思想资源;超越西方为主导的一元化、中心论文化观."后儒学"可以成为后现代多元文化世界中的重要一员;西方后现代消费社会"人际关系"凸显的特点,为重视"人际关系"的儒学重新释放自身理论潜能提供了某种现实可能性;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使其文化自信心也逐渐提高,包括"后儒学"、"后道学"在内的"后国学",可以成为我们与西方进行全景式思想对话的重要理论平台.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中心主义思维支配下,中国社工界在一种西方与本土的二元对立语境中设想社会工作本土化路径,亦在西方先进与本土落后的两相对比中表达与国际接轨的愿景,更是在现代专业标准与传统助人惯习的优胜劣汰中择定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和行业标准.中国社会工作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如何面对多种助人系统并存的悖论实际以及它们之间的交接、矛盾和互动,而不是单向的"化".只有坚持实践本位,在选择、融合与超越之中突破"一个中心"和"三种主义"的桎梏,才能避免抽象理念化和意识形态化建构的误导,真正建立不同于现有理论框架并具有鲜明自主性的社会工作本土化模式.  相似文献   

6.
西方文论的引入为中国当代文论的变革与创新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同时也造成了事实上的挤压效应."西方文论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是对此作出的理论回应.作为具体的融合策略,"无能为力说"、"中体西用说"以及"话语改造说",尚存在不完备之处.文章以叙事学的中国接受为具体视角,认为"西方文论的中国化"可以通过立足通约性、注重实效性,立足普泛性、侧重民族性,以及立足主体性、保持开放性的融合策略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7.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西方公共管理理论是完善我国政府治理的重要途径.但因在理论引入和实践过程中存在误区,未能有效发挥理论效果.通过对理论借鉴方法和政府治理现状的反思,以"学习并超越"为宗旨,梳理西方公共管理理论中对我国政府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并提出理论借鉴的"三层次"策略,以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治理理论,实现善政与善治.  相似文献   

8.
明末清初开始的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向中国输入了大量的西方数学知识,这对我国传统的数学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研究西方数学在中国明末清初的传播及其与中国传统数学文化的融合,有利于推进对近代数学思想和文化的研究。不仅如此,通过回顾历史,可以超越"夷夏之防"的狭隘思维模式,对于推动中国当代数学文化的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历史变迁中把握西方社会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演变,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社会学的理论发展及其包容性,增进社会学的学科自觉。"去"马克思主义与"趋"马克思主义的交织是西方社会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的总体表征。具体而言,西方社会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演变大致经历了理论的分殊——反思性吸纳——极度排斥——再度融合——社会学专业化发展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隐性表达五个阶段。回顾和反思西方社会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的演变,也可为当代中国社会学的建设提供许多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早期审美主义思想--中国现代审美主义理论的肇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早期审美主义思想是在西方现代审美主义的影响下形成的.它以悲观人生哲学为理论基础,以审美超越、审美慰藉、审美救赎(解脱)为逻辑发展主脉.它与中国古代审美主义相比,具有"现代性";与西方现代审美主义相比,具有"中国性".它奠定了中国现代审美主义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1.
发展伦理与西方中心论——发展伦理学的一个前提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身份并不是西方中心论的必然条件,但目前的西方发展伦理学在本质上仍是西方中心论的."神圣古希腊"是西方中心论的历史起点与逻辑起点.作为一种自我中心论、种族中心论,作为西方历史、精神和逻辑优势论的统一,西方中心论是对东西方关系、西方文化自信的扭曲反映.没有对西方中心论、种族中心论的超越,也就没有发展伦理学的真正合理化.对"发展"本身、"伦理"本质及"学科"建构方法进行深层反思,是发展伦理学超越西方中心论的重要知识基础.确立全球视野、推进感性交往、加快自身发展,是应对西方中心论的重要实践路径.在批判西方中心论的过程中,也要避免走向东方中心论或其他类型的自我中心论、种族中心论.  相似文献   

12.
《东岳论丛》2017,(2):112-120
通过反思西方学界关于中国法律传统的代表性研究,着重指出无论是冷战背景下将中西方法律对立,还是其后"发现"中国法律传统的"现代性"的尝试,其背后都与西方学术思潮和政治有密切的关系,西方学界对中国法律传统的研究无法脱离西方学术本身,亦可看到西方理论及其背后的价值预设对认识中国法律传统的误解。从"实践"出发,关注法律具体的运作,尝试融汇中西并寻求对诸多二元对立范畴的超越,是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西方学术界中国法律传统研究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13.
西方公共生活伦理思想是丰富的,无论是古希腊城邦公共生活伦理的最初形成,还是近代西方公共生活伦理对个人主义的凸显;无论是现代西方公共生活伦理超越个人主义实现对公共伦理的彰扬,还是当代西方诸多学者对公共生活世界的研究,无不反映了西方伦理思想对"公共性"的关注。西方公共生活伦理思想,是我国当代公共生活伦理建设必不可少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4.
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经历了一个由效率导向型评估向结果导向型评估的转型.前者是在传统公共行政范式下,以"政治-行政"二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和理性官僚制为基础的,是坚持传统公共行政"效率中心主义"这一核心价值的产物.后者是以新公共行政和新会共服务理论为基础的,其理论渊源来自于对传统"效率中心主义"及其理论前提的批判,是"新泰勒主义"在政府管理中运用的典范.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应该结合基本国情和语境,超越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过程中公平与效率两者的价值交替,结合政府管理创新的根本目标寻求新的定位.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公共性视域不是在应对当代公共性问题过程中对西方共性理论思潮回应的产物,它具有西方政治哲学传统的深度问题意识,是对西方政治哲学传统的继承和超越。马克思主义公共性视域通过劳动和历史双重维度得到阐释:通过劳动学说解放了被道德、神学信仰和资本遮蔽了的劳动,使劳动者成为公共世界的创造者;通过由人的实践活动生成的具体的有主体的历史弥合了"是"与"应当"之间的鸿沟。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融合是社会主义改革的逻辑主线,"帕累托最优化"理论衍生的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大讨论构成了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渊源。20世纪中期以南斯拉夫、匈牙利为代表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分权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开创了实践视域中的社会主义改革。苏东社会主义改革的失败孕育了改革模式的分野,诞生了"市场主导"的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思潮。国际社会主义改革的逻辑演进启示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融合的改革路径,完善国家干预经济的改革理论,坚持"结构型"改革的路径抉择,构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多维融合"的制度模式,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内涵。  相似文献   

17.
陈德顺 《甘肃社会科学》2007,(3):202-204,219
西方传统宪政理论将有限政府视为理论的政府模式.自19世纪末以来,西方古典自由主义的消极宪政观不仅在理论上陷入窘境,在实践上也是危机重重.积极宪政取代消极宪政成为西方国家政府设计与公共政策的价值原则.积极宪政在实现社会正义,谋求公共利益和公众福利的同时,政府的职能和规模也从"小政府"扩展为"大政府".政府因无限扩张而出现"政府超载"并受到来自保守自由主义的猛烈批判,西方宪政运行再一次面临着价值抉择和路径选择.笔者认为,只有超越"消极"与"积极"之争,寻求有限与有为的平衡,才能解决宪政价值冲突,实现宪政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8.
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在生态政治、生活政治、政党政治和国际关系政治等方面都有深刻的论述,是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重要代表.从理论逻辑的角度评论吉登斯的政治哲学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本文主要从三方面对其进行了简要评述:(1)通过其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基本观点的比较,揭示了吉登斯政治哲学与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的区别,尤其是其生活政治理论,旨在对线性历史、解放政治进行修缮;(2)通过其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的比较,指明了其理论立场的阶级本质和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同构,揭示了吉登斯政治的"中左"性质;(3)通过其与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立场的比较,揭示了吉登斯政治哲学的"建设性"要求,其政治理论的主要目的和价值在于"建设","破坏"必须与"建设"相统一.总之,本文给出的基本评价线路是:吉登斯政治哲学是对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理性主义的批评的结果,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内在深化的结果,是对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反向超越的结果,是后现代状况下的一种建设性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19.
哈耶克自由保守主义与近代西方自由主义理论实质一致,为建构适应现代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他对近代西方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进行主观取舍与重构。他继承所谓"真正个人主义"的政治哲学传统,批判唯理主义的个人主义即"伪个人主义"的政治哲学传统,同时错误批判以马克思政治哲学为基础的科学社会主义。哈耶克从批判理性建构主义出发,反而走向对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重新建构,也属于"理性的滥用""致命的自负",正是卢梭、康德等近代政治哲学理性规划的现代版,也正是马克思在19世纪以自由人联合体理论已经批判并超越的近代启蒙政治解放理论的现代翻版。  相似文献   

20.
在中西方哲学传统中,均存在着关于"世界"的理论,其核心就是对"两个世界"的划分,即现实的经验世界与超越于经验世界的终极世界。"两个世界"产生的理论根源,在于经验世界的有限性以及为克服这种有限性所进行的对终极世界的探寻。西方哲学传统的"两个世界"所赖以建立的理论范式是"本质主义",而中国哲学传统的"两个世界"则最终建立在"价值主义"之上。作为"两个世界"的理论旨归,既借鉴、融合又超越"本质主义"和"价值主义"当是中西方哲学的一种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