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很多研究成果表明,现代社会已经是风险社会,人们的"时空缺场"现象时常出现,传统的人际信任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人际沟通的需求,为了应对这种"时空缺场"现象,人们开始依赖有标识的抽象系统的社会制度。梳理吉登斯的社会信任理论发现"本体性安全"是信任形成的一个重要机制,这种信任观的最大特点是存在于抽象机制的社会制度中,即人的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安全的降低导致了社会制度或抽象机制的缺乏;人们对社会活动的关心和参与程度下降,会影响社会制度或抽象信任的缺乏。  相似文献   

2.
网上人际交往以青年的文化心理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互联网络为人际交往提供了全新的沟通载体。由于网上交往中信息传递的数字化、交往空间的虚拟化和人际互动的开放化等特征,使得以网络为传媒的社会具有与现实社会显著不同的文化特征。同时,网上交往也给青年带来情感的满足与迷失、角色的自由扮演与同一性危机、心理防御的弱化与人际信任的危机、不同价值文化的交融与价值选择的困惑等心理冲突。解决网上交往的困惑,一是要正确认识网上交往对青年的文化心理影响;二是青年工作者应努力掌握现代网络技术,争取网络教育的主动权;三是要加强对青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青年网上交往的道德自律能力。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络为人际交往提供了全新的沟通载体.由于网上交往中信息传递的数字化、交往空间的虚拟化和人际互动的开放化等特征,使得以网络为传媒的社会具有与现实社会显著不同的文化特征.同时,网上交往也给青年带来情感的满足与迷失、角色的自由扮演与同一性危机、心理防御的弱化与人际信任的危机、不同价值文化的交融与价值选择的困惑等心理冲突.解决网上交往的困惑,一是要正确认识网上交往对青年的文化心理影响;二是青年工作者应努力掌握现代网络技术,争取网络教育的主动权;三是要加强对青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青年网上交往的道德自律能力.  相似文献   

4.
人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交往互动实践的出场方式上有着不同的路径与表现形态,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与历史演进的有序化、层级化特征。其中,作为网缘式的网络人际互动交往实践形态的出场,无疑是人类社会交往实践活动与形态的顶层制序,形塑着人类交往实践的崭新格局。网络人际互动创制了人类交往实践新的技术规则与逻辑、新的人伦规则与逻辑、新的经济化规则与逻辑、新的网络习俗与逻辑。网络人际互动生成着人类交往实践的新型权力关系,建构了人类交往实践活动崭新的“意义—权力”场域。  相似文献   

5.
在明确社会资本与幸福感的现状基础上,重点在社会资本的框架内分析了城市居民幸福感的产生机制。在当前城市,作为社会资本的关系网络、社团参与、人际信任的存在很不均衡,并且幸福感较弱;社会资本中的关系网络总量、人际总体信任对于幸福感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社团参与总量对于幸福感不产生显著影响;并不是所有形式的社会资本与幸福感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关系网络中仅有同事关系、同学关系和朋友关系,社团参与中仅有娱乐性团体参与,人际信任中仅有特殊关系信任和一般关系信任,分别对幸福感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社会资本的关系网络、社团参与和人际信任并不仅仅直接地促进幸福感的产生,而是彼此相互为中介变量,也能够间接地促进幸福感的产生。本文最后就如何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感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亲而信"的人际信任模式正在发生蜕变,然而人际纽带依然是非常重要的本土信任发生基础.在高度分工与异质性的社会中,人们需要进行大量频繁的工具性交往,进而产生了相识而不相熟的人际关系.通过深度访谈和1647份全国范围内的问卷调查,可以发现,介于熟人与生人之间的相识关系正在成为中国人最主要的一种人际关系.而以情感和理性为中介变量,则可将相识关系与家人、熟人、生人三种传统的人际关系纳入人际信任发生机制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7.
自我节制:网络传播中受众的伦理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志宏 《学术论坛》2007,30(8):185-189
网络传播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人际互动是需要伦理规范来加以约束的.然而,网络传播中海量信息的强烈刺激和"身体缺场"的交流方式导致传统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约束力,受众的欲望失去了控制,进而出现种种失范行为.自我节制是人们在网络传播中合理的伦理选择.自我节制强调为了自我实现与自我幸福而有所为有所不为,并同时顾及他人利益.如此选择,整个网络传播将日益趋向稳定有序.  相似文献   

8.
网络人际互动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概念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类社会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促动下变化着人际之间的交往实践形态.作为构成网络社会基础性关系的范畴与概念,网络人际互动是网络社会空间环境中网民之间网络社会关系的表征,是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网民个体与现实个体高度融合互渗的背景下,交往双方借助数字化符号化信息中介系统而进行的信息、知识、精神的共生、共享实践活动.而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在极大程度上得益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现实的人、多维社会关系以及现实生活世界思想的指导.  相似文献   

9.
论产业集群的信任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任是嵌入在社会结构、经济交易之中的一种功能化的社会机制,是产业集群运作机理的核心。在社会网络、分工合作和空间集聚三种力量作用下,产业集群中信任机制依靠交易性嵌入和结构性嵌入两种途径来形成,信任能够增加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降低交易成本,促进集群竞争优势的产生。产业集群的信任的产生和发挥作用是一个动态过程,其变迁轨迹为:从依靠人际信任、计算型信任等延展到包含制度信任、契约信任、过程型信任等诸多类型的信任体系。我国一些地区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时,需要重视通过构建社会网络,积累社会资本来塑造产业集群信任机制,并把握集群信任机制的动态发展轨迹,形成各种信任类型相互补充的信任体系。  相似文献   

10.
全国大样本分层抽样和深度访谈的调查显示,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处于低信任水平,并且对未来社会信任的预期比较悲观。信任在社会生活的各领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民众对政府信任程度最高,对消费信任和符号与专家系统信任程度最低;人际信任依然以关系为纽带;制度信任尚未完善,还不能替代人际信任成为社会信任的基石;消费信任是社会信任最敏感的传感器,消费信任危机是导致社会信任崩塌的直接原因;政府信任是重树社会信任的关键;符号与专家体系的信任是建立现代社会信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虚拟社会中的人际交往特点初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由互联网络所构成的虚拟社会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进行网络人际交往。虚拟社会的人际交往与真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文章认为 ,虚拟社会人际交往存在交往的无限制性、匿名性、易于自我暴露、情感性和人格多元性等特点 ,并且在虚拟社会中的人际交往中还可能出现网络人际依赖症和人际欺诈等现象  相似文献   

12.
我国社会转型造就了一个庞大的流动人口群体,而人口的流动性又造成了社会人口结构的异质性和人际信任模式的新变化.本文以城市流动人口安全感及人际信任为讨论主题,分析在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以及市场博弈情境下,安全感、人格可靠性、制度诚信、社会诚信等因素对流动人口人际信任建构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通过揭示社会转型背景下人际信任模式的建构机制及发展变化规律,以期为解决流动人口人际信任的当下困境及促进未来发展提供理论和现实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虚拟社会"的人际交往及其调适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虚拟社会的人际交往是以网络为中介进行的 ,它与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显然不同 ,开放、自主、平等、间接、匿名等是其突出特征。网络在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 ,也带来诸如人际交往失范、人际情感疏远和人际信任危机等负面影响。因此必须重视网络人际关系的调适 ,从普遍交往伦理规范的确立、法规的建设、教育与监控、心理援助、个人自我调整等方面对网上交往行为加以约束和调整 ,以促进虚拟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 ,维护人际交往的秩序  相似文献   

14.
信任与风险感知的关系研究已成为风险感知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前沿。已有研究虽然探讨了不同类型信任对风险感知的影响,但是缺乏深入探讨人际信任对风险感知的影响。转型期中国,社会结构深刻改变人际信任,并形塑公众的风险感知和应对行为。基于"2017年中国城市化与新移民调查"随机调查数据,在已有文献基础上,针对雾霾问题提出风险感知维度、人际信任类型,构建差异化人际信任对风险感知影响机制假设模型,运用多层线性模型和结构方程等方法,验证人际信任对风险感知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人际信任分为三类:亲近人信任、周围人信任和陌生人信任。亲近人信任和周围人信任不仅对风险感知产生正向效应,而且通过人际交流对风险感知产生间接效应。陌生人信任会对雾霾风险感知产生负向效应。研究结论不仅揭示了差异化人际信任对风险感知影响的内在机理,更重要的是为构建信任机制和信息机制,引导理性、科学风险感知和应对行为提供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现代信用社会与征信社会是两个既有联系但又并不完全等同的概念。现代信用社会应是以制度信任为基本支撑,以人际信任为交往基础,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完善,信用文化建设卓有成效,实现社会成员互信互利的和谐社会。现代信用社会显然比征信社会层次更高,征信社会仅仅是现代信用社会建设的第一阶段。现代市场经济交易经济、契约经济、信用经济和法治经济的特征,使现代信用社会建设成为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内生要求。  相似文献   

16.
网络虚拟交往中的自我认同危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辉 《社会科学》2004,(6):84-88
网络虚拟交往是网络交往的一种形式 ,也是对现代人际交往的发展。本文侧重于分析网络虚拟交往的负面影响之一———人的自我认同的危机。网络虚拟交往导致的自我认同危机主要表现在自我虚拟人格与现实人格的分离、自我与社会关系的分离、自我与人的本质的分离等 3个方面。在交往过程中 ,由于身体—身份的缺场而产生的虚拟与现实的矛盾是导致自我认同危机的主要原因。改变由此引发的自我认同危机还需要加强网下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网络中的自我与人际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网络中人际互动的虚拟性使个体获得了自我呈现与自我塑造的主动性 ,但这并不意味着由此建构起来的人际关系是虚幻的 ,不真实的 ,网络中的人际关系是经由社会共同建构的真实 ,仍存在着人际信任。由此 ,我们关注的不是要不要上网 ,而是利用网络来做什么 ,如何做一个理性的网民。  相似文献   

18.
任务型组织中的人际关系是一种信任关系,是与常规组织中的由规则和程序编织起来的形式化的岗位、职位关系有着根本性不同的。常规组织的岗位和职位关系所支持的是一种分工—协作的交往结构,而任务型组织中的人际信任关系则产生了实质性的合作行动。合作行动中的交往是以交往结构的平等性、开放性和自组织性的特征出现的。正是在这一交往结构中,组织成员角色上的互补性和行动上的主动性、创造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相似文献   

19.
社会资本作为参与者在长期交往中形成的信任、规范和普遍参与网络,是党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资源。在当下社会转型期,我国社会体系中的现代社会资本存量不高,民众中基于信任、规范和参与网络的社会资本发育不成熟。因此,党要高度重视社会资本的培育,通过完善相关机制、转变治理模式、强化宣传教育和大力发展社会组织等途径,确保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取得扎实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网络交往对青少年心理产生的负面影响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交往在给人们的交往带来方便、高效、快捷、广泛的同时,也给青少年的心理带来了难以克服的诸多问题。一些沉溺于网络交往的青少年所产生的网络交往心理障碍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研究网络交往对青少年人际心理的负面影响,对于德育工作者探讨如何发挥网络优势,克服弊端,利用网络给这一阵地培养青少年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