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17世纪欧洲文化性格的转型在政治领域表现为从神学政治到世俗政治的转变。完成这种转变的是霍布斯,他采用马基雅弗利的方法,以基督教的神学政治观摧毁了古代的自然理论,又以古代的自然理性摧毁了基督教的超验色彩。通过对基督教神学的政治化,以个人的政治权利为出发点,奠定了现代政治哲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孙旭鹏 《北方论丛》2016,(1):98-102
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探讨始终是围绕着“人”这一核心来进行的,作为自然性的“天”,人类是无法干涉的,而作为形而上意义的“天”,却为人类政治生活提供了终极依据。荀子天人观的本质是其政治哲学的形而上基础,其中包含有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天人之分”,将视野聚焦于人类社会的构建;另一个维度是“参于天地”,为现实的政治秩序寻求形而上的依据。只有从政治哲学的视角来对荀子天人观进行重新审视,才能发掘其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4.
霍布斯政治哲学的基本图示是:个人在善恶、道德问题上的分歧,导致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自然状态;对暴力横死的恐惧唤醒人类的理性,人类因而发现自然法的教诲,在其指引下走出自然状态.人们一旦建立国家,将自身置于主权者的统治之下,就有服从主权者意志、遵守法律的义务,因之丧失在自然状态下的自由,获致和平共存与国法保护下的臣民自由.霍布斯政治哲学中的个人主义和现代国家理念,奠定了自由主义传统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洪琼 《理论界》2014,(1):16-19
本文以激情与政治为主题,用激情说来重构霍布斯的政治哲学:激情是人性理论中最本源也是最强大的因素。自然状态就是激情自在自为的状态。激情凭借内在的张力过渡到理性的一般法则(自然法),激情在理性的指导下得到约束,人们相互转让权利订立契约(进入国家),在国家状态中人的激情被秩序化,所有人都统一于单一人格———国家之中,最终实现理性、意志、激情三者的有机统一。而宗教的种子是内在地植根于人的本性之中的,特别是在基督教国家中宗教与激情、政治是同构的。  相似文献   

6.
郑治文 《东岳论丛》2020,(9):154-161
形成于战国末期的荀子学说,既与孔孟儒学一脉相承,又为即将"定于一"的时代大势所迫而对儒学精神进行了改造革新。就荀子政治哲学而言,既延续了孔孟儒学以道德转化政治的理想追求,又在"重建秩序"的强烈现实关怀下强化了儒学经世应世的治政品格,由此呈现出道德理想主义与政治现实主义相统一的思想特质。这种思想特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重民"与"尊君"同构;"修身"与"富(强)国"并重;"隆礼"与"重法"合治。正是依托荀子所建构的道德理想主义与政治现实主义相统一的儒家政治哲学,儒学在汉代才可以一跃而成为王官之学,并由此成为秦汉以后治国理政的重要价值依循。当然,荀子在强化儒学治政品格的同时,也为社会政治的现实原则"反转"其道德理想主义精神开了缺口。  相似文献   

7.
荀子的《礼论》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分别从规范论与目的论两条路径出发,形成了构建政治哲学两种不同的思路。以此出发,分析在规范论和目的论视野之下的政治哲学所体现的不同特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慧子 《东岳论丛》2015,36(1):111-115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荀子与亚里士多德都注意到音乐与伦理、政治的关系问题。两位哲人一方面认为,音乐对人心具有规范、疏导作用,能够促进群体的安定有序;另一方面音乐对于个体在群体生活中被压抑的自爱诉求能够起到保护、净化与提升的作用,从而实现社会整体的乐和同。但是,荀子与亚里士多德依旧存在政治理念上的根本分歧,即基于现实的善治与基于理念的至善之争。  相似文献   

9.
张贵红 《理论界》2014,(7):114-116
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角度看,《利维坦》也是一部科学史著作。霍布斯从唯物主义一元论出发,利用自然哲学的方法分析了社会秩序或政治现象,提出了关涉科学、宗教和政治等多领域的普满论,对宗教的无形实体和实验科学家的真空概念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其目的并非质疑科学,而是为了避免双重意见的产生,进而最终避免内战。可见,霍布斯的自然哲学与政治哲学是一体的,因此,霍布斯是科学政治哲学的创始人,这些思想对当代科学哲学和政治学都有启发。  相似文献   

10.
荀子的初始状态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科学战线》2007,149(5):9-11
荀子的初始状态理论与霍布斯的自然状态理论相似而优于霍布斯假定,主要在于荀子相信初始冲突是在初始合作之后由于分配不当才产生的,这可能是冲突的更深刻原因。  相似文献   

11.
人性论是关于人的自觉存在的理论形式,是对人本身的哲学认识。属于哲学形而上,人性论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人性善恶问题则是先秦哲学讨论的一个焦点。中国古代提出了许多关于人性论的观点,如孟子的性善说,荀子的性恶说,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杨雄的性善恶混论。通过对孟、苟人性论的剖析,认识中国古代人性学上所达到的理论深度。  相似文献   

12.
哲学是人学。这是因为在现象学意义上哲学既创造世界又创造人类,即在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双重认知条件下的解释学循环。哲学创造人的类本质,完成人类种系的本体论承诺。而创造的重任不折不扣地落在了个体人的肩上,即少数个体人的智慧基因的变异,并且在进化论的规则下变成整体性的表现性特征。但是,个体人的生产却必须由伦理化的政治学承担。于是,哲学与政治学就产生一种奇异的循环。这正是世界和宇宙发展和进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古代哲学对待自然科学的态度是淡漠甚至蔑视的,而近代哲学则热衷于自然科学;古代哲学视哲学与自然科学如冰炭不可同器,近代哲学则把自然科学视为哲学的基础;由于远离自然科学、古代哲学带有明显的玄想性和直观性,由于亲近自然科学,近代哲学带有实证性和经验性。总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自然科学改变了中国哲学的走向,使近代哲学具有了不同于古代哲学的特征和风格。然而,近代哲学对自然科学的推崇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如何利用自然科学来丰富和发展哲学,仍然是哲学研究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4.
王爱冬 《河北学刊》2003,23(5):187-190
本文通过对杨学功<传统本体论哲学的终结和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一文的基本观点和概念的质疑,阐明马克思哲学与本体论之间并不是一种截然"断裂"的关系,而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关系;"传统本体论"(或曰"本体论")不会因为某些学者的"拒斥"而将本体论问题自动"终结",相反,在现代,人们仍然需要本体论.进一步研究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和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体现时代精神和适合时代需要的现代本体论,将是哲学界今后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5.
达米特与哈贝马斯分别是英美分析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的代表人物,其思想各自表现出了英美分析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思想的本质特征.他们在哲学思想上存在的分歧主要表现为研究形而上学的具体内容及意义理论的策略和目的方面的不同.虽然存在分歧,但两者在哲学思想上更多展现出了坚持语言学转向和反对语义抽象化、坚守语言哲学策略解决形而上及坚持语言意义可理解性、可交流性三个方面的相通之处.正是两者存在的共性与相通之处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英美分析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融合与对话的可能.语言的语用学和社会生活实践可作为英美分析哲学和欧洲大陆哲学融合与对话的两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朱红  王绪琴 《兰州学刊》2012,(12):15-20
法家学说以人性恶为理论前提,主张任法治世,故视其为"恶人学说";儒家学说则以人性本善为基,强调道德仁义,着意于为平常生活中的平常之人建造和谐生活的秩序,故视其为"常人学说";道家学说则主张用自然无为之道教化民众、经营人生,超越而远识,故视其为"圣人学说"。三家人生哲学当互涵统摄,兼取并用,方是人类长治久安之道。  相似文献   

17.
德智关系在不同历史阶段所表现出的形式不同。这种不同形式具体表现为由“德智不分”到“德智分立”、由“以德统智”到“以智帅德”、由“以智利德”到“以智和德”的过程。这一过程表明:首先,人类未来的道德走向应是理智的;其次,科学与知识积极作用于道德的前提,是独立于道德之外的;第三,科学与知识对道德的作用始终是积极的。  相似文献   

18.
在90年代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 ,比较研究逐渐成为一种时尚。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比较研究 ,旨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 ,旨在澄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与世界性 ;与社会理论的比较研究 ,则旨在表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一种历史哲学 ,而且也是一种现实的社会理论。比较研究的意义是值得肯定的 ,但究竟如何展开 ,则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考虑。  相似文献   

19.
单正齐 《江淮论坛》2003,11(2):103-108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不同.西方哲学注重以理性的态度解释世界,以信神的态度看待人生.中国哲学缺乏认识论的兴趣和有神论的宗教信仰,侧重于张扬人类理性体认宇宙与人生本质.冯友兰认为,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哲学意识与宗教情怀--超越精神的不同;主客对立与天人合一--宇宙态度的不同;正的方法与负的方法--哲学思辨智性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西哲学比较研究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走出"两军对战"的模式,实事求是地研究中、西哲学,这是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得以发展的前提;第二.对构建中国哲学学科方法的反思,力图摆脱西方传统哲学的模式来构建中国哲学学科;第三,对中西哲学异质性的自觉,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哲学多元化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