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作为05方案开设的一门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基础》课教育教学中的现存问题,特别是关于《基础》课教育教学的教学模式与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问题,一直是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的教师和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从高职院校实际出发,对此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以期提高和解决《基础》课的教学实效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情感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情感教育方面具有特有的优势。本文重点探讨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情感培养的有效途径:真实经历分享,展示情感;典型案例讨论,捕捉情感;推荐优质资源,感悟情感;课后真诚交流,互动情感;布置实践作业,传递情感。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教学要求、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目前高职学生对该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教学的认可度和教师评价等方面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如何提高该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情境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引入情境式教学是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基本做法是问题创设情境,角色扮演体验情境,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运用生动的语言创设情境.在情境创设中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也要符合思想性、时代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论文以公民的思想发展为策源动力,以公民的道德准则为协调,以公民与社会关联整合作用的法律为制约,并结合具体实例,得出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思想、道德与法律所必然依据的规则,从而使这套规则在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构成为一个系统的、精密的理论分析与社会实践相统一的价值体系,最终审视为完整意义上的大学生公民教育课程,是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与公民教育结合的实践性探索。 相似文献
6.
冀建峰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8(11):126-128
2006年全面开始的“两课”改革将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合并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改革后的课程设置方案下要进一步讲好、讲透法律原理和知识,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须重视以下教学方法:一是注重概念分析,力求精确透彻;二是加强举例教学,力求简洁生动;三是穿插法理知识,力求庄严正义;四是勤于思维引导,力求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7.
浅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教师的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听课和对大学生的访问调查形式来讨论教师的魅力。教师应从语言、知识、自身形象三方面来塑造自己的魅力来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实效性,让此课受到大学生们的欢迎和喜爱。 相似文献
8.
杨小燕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10):51-54
近年来,因大学生漠视生命而出现的自杀、暴力等现象愈演愈烈,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已成当务之急。文章在探讨生命教育的涵义及其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要以生命教育为主线,并分析了其得以实现的原因和途径。生命教育的目标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可相互融合渗透。 相似文献
9.
教学导入要紧扣教学主题,由浅入深、由感性材料入手,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同时要注重导入的衔接性、趣味性、新颖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10.
郭晓君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1)
西方国家对现代化的研究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产生了一整套西方现代化理论,但它具有浓厚的资本主义色彩。我国应借鉴西方现代化理论,走自己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以人民为本位,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注重宏观调控、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型现代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构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手段,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福建商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团队在“问题链”下的精准微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中,以当代大学生道德和法制教育的各类“问题”为载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这一“问题链”为纽带,以“微课”为媒介串联每一专题的主要内容,能激发学生寻求答案的欲望和探索精神,突出教学重点,方便教师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从而增强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2.
生命世界的空间建构——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中共中央的部署,规定于2006年下半年开始面向2006级全体新生使用《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新课程方案。新教材的体系建构,实际上意在从不同的层面,帮助学生完成自身生命空间的建构。为此,课程实施的重点也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精神维度:引导学生对生命内涵的理解;着眼于对学生道德境界的提升;注重对公共精神的倡导和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许鹤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60-161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深入挖掘其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如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灵活运用于高校思修课教学,有助于思修课教师拓展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对话教学实践中的反思与改进——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妍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24(1):48-50
对话教学作为时代的产物,已经被广泛重视和应用。但对话教学的实践并未如同理论上研究的那样深入和有效。主要表现在:师生对话意识不健全、教师的提问行为与提问意识不相符、师生间拥有对话资源的不对称。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话教学理论研究不完善,不少教师对话能力有待提高等。因此,加强对话教学理论研究,提供充足的对话资源,加强教师培训,才能真正提高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很多大学的现实写照是:“学生不欢迎,老师没兴趣”的尴尬的状态。老师觉得这门课太难上,感到既茫然又痛苦。学生对这门课的意见更多,认为从小学、中学到大学,课程名称没太大变化,授课方式还是“满堂灌”,教学手段上不是照着教材、念讲义,就是照着PPT念,不仅枯燥、抽象,而且离现实太远。 相似文献
16.
辛海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25(2):44-4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等院校的公共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针对该课程教师教学内容知识陈旧缺乏创新、教学形式单一方法陈旧及与学生交流较少导致教学效果差等原因,文章认为责任在教师并提出转变教师思想认识、提高教师文化素质、提高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等对策,以提高该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张彧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25-126,131
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有效性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以此从学生需要出发,通过问卷调查,提出五项措施:一是教育内容应突出科学性,体现时代性;二要重视学生主体性,活跃学生思维;三要强化实践体悟,做到知行统一;四要加强师生交流,促进情感沟通;五要建立反馈系统,及时了解学生需要。 相似文献
18.
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规律与教学境界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一般而论,大学开设两类课程:一类是"使人成为人"的课程,一类是"使人成为某一种人"的课程.这反映了大学课程体系建构的基本规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属于"使人成为人"的课程.它应遵循五个"教学规律",即"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相统一"、 "国家意志与学生意志相统一"、 "是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统一"、 "教学过程与修身过程相统一"、 "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相统一";应依次达到四种"教学境界",即"知识境界"、"理论境界"、"艺术境界"、"人格境界". 相似文献
19.
国家兴盛 ,人才为本。随着 2 1世纪的到来 ,人才建设更凸显其重要性。可以说 ,谁优先发展教育 ,谁掌握了人才优势 ,谁就能在世界上居于前列。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要“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等学校的目标正是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各种高素质的专门人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 ,高等学校不仅应当加强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而且还必须高度重视他们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的培养。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 ,德育又是重中之重 ,因为思想品德对… 相似文献
20.
复旦发展研究院、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何爱国博士多年来潜心于现代化研究,2011年推出新作《当代中国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11年5月版),对当代中国现代化的重大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系统的、深入的研究,是目前国内中国现代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将会因为以下特点而成为了解中国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与未来的一本重要参考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