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化现象中的反东方文化倾向表现是“东方主义”,其主要内涵就是以脱离文化产生的本土及其背景而追求以西方文化价值为基准的文化艺术创作的现象。本文作者通过对电影等艺术创作的分析,揭示了反东方文化的“东方主义”是以文化价值的西化和对本土文化的虚无化为主要特征的,从而指出这种反文化的艺术创作方式是违背艺术真实的,是对文化价值的歪曲,更是走向非艺术化的一种表现。因此,这种反文化的倾向性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2.
东方文化的多元性客观存在,但其统一性更为明显。亚细亚生产方式从根本上决定了东方社会文化的性质和特点,奠定了东方文化统一性的社会基础;历史上三大文化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成为东方文化统一性的一个重要成因;东方文化在世界观、人生观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均有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现。对东方文化的统一性进行研究,也具有至关重要的学科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多个角度对谭恩美的作品《灵感女孩》中的父亲形象进行了反东方主义角度的解读。父亲是一个叛徒,他背叛了自己的东方信仰和语言,背叛了自己所属的东方文化,从而导致了自己身份的混乱和人格的分裂。谭恩美也赋予了他很多的神秘色彩,而这些都是作者的东方主义情绪在作怪。最终父亲的分裂的人格在女儿邝的身上得到了整合。  相似文献   

4.
以中国、印度、阿拉伯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在有关妇女地位方面有许多共同特征。尤其到封建末世,东方社会的封建伦理道德日臻完善,对女性的禁锢也越加严密,终于形成以女性依附男性和男性禁锢女性为特征的东方女性文化。“三从四德”是东方女性文化的核心,“贞节观”是东方女性文化的精髓。为了防范妇女失贞,东方文化形成了大致相同的惩诫措施  相似文献   

5.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东方学学科的开创者,又是当今东方文化研究的一代宗师.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季先生开始对"义理之学"发生兴趣.季先生关注儒学和中国哲学,自有他的知识背景,自有他的大思路.季先生以东、西文化历史性交流的大思路提出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观点.从近代以来"西风"流行、西方文化无情地冲击东方文化,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东方传统、东方文化在国际上重新受到世人重视,季先生以他的经验和阅历,以他的知识和学养提出这个问题,可以说他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而儒学作为东方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近代在东方的普遍衰落到当今的重又复苏,也恰巧印证了东、西方文化关系的这种历史变迁.这大概也就是季先生与儒学"结缘"的深刻原因吧.  相似文献   

6.
东方文化与东方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方”作为一个历史文化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16世纪开始,西方人对东方的研究形成了“东方学”,这是一门具有浓郁西方色彩的学科。东方文化是东方学研究的主体,基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东方文化表现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内倾化、直觉化的思维方式;伦理化、等级化的人际关系和克俭无争的生活方式。东方文学是东方文化的缩影,具有多元发展、相互交流;偏重表现、追求主观真实;载道教化、惩恶劝善;民间文学特色鲜明;和谐、温雅、恬静的整体艺术风格等特征  相似文献   

7.
东方儒学成为东、西方共同瞩目的研究对象是在当代的事 ,然而东方儒学作为东方学的一个概念的成立 ,却是有着深厚的全球文化背景和久远的历史文化渊源。无论从东、西文化的差别 ,东方文化的不同类型 ,以及东方文化的中国文化圈内各国所受到儒学的影响来讲 ,儒学都应该成为东方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今日的儒学 ,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一种古老的学术文化层面 ,它经历了近代以后东西文化的碰撞、冲突、融和 ,经历了东亚一些民族国家的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 ,以及文化的觉醒而得到新生 ;在内容上 ,它包容了东方以及东方学在地理、政治、经济 ,乃至民族、文化、文明、社会发展、经济活动等多方面的内涵。当代东方儒学的复兴 ,给我们作为儒学原发地的中国 ,对于儒学的重新认识和定位 ,及儒学研究的发展 ,都带来了十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为了弘扬东方文化 ,总结和汲取 2 0世纪以来全球东方学研究的理论财富 ,推动中国东方学研究在新世纪的发展 ,促进中外东方学界的交流和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与互补 ,北京大学于 2 0 0 1年 5月 16日至 18日举行“东方文学与东方文化———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1〕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围绕这个主题分别就以下议题进行研讨。  一、关于东方文化   (一 )东方文化综合研究 北京大学赵杰教授在《东方文化的魅力和东亚文化的精髓》一文中认为 ,面对人类千年嬗变和东西交流时空交叉点上研究东方学和东方文化 ,确实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  相似文献   

9.
对理想人格模式的设计和构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应既继承历史 ,又构建具有时代气息的理想人格 ,实现中华民族的腾飞。  相似文献   

10.
正如古代东方文化曾居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一样,古代东方文学也曾有过辉煌发达的历史。随着近古以后东方社会与文化发展的滞缓,东方文学的发展也放慢了步伐。近代东方文学的成就较之古代逊色了不少。跨入20世纪以后,东方文学发展甚速,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综观之,有如下几个特征:(一)20世纪以来东方文学的主流是反帝反封的,歌颂、反映、鼓舞当代社会发展与国家建设的。作品大多具有鲜明的战斗性、爱国性、大众性。格调上是要求自由的、歌颂斗争的、反映生活的、积极向上的,而那些消极的、堕落的、低级趣味的、脱离现实生活的…  相似文献   

11.
如同经济与文化等领域的全球化趋势受到文化相对主义的挑战一样,以文化进化主义为基本出发点的比较文学,也在文化相对主义与文化进化主义的矛盾冲突中发展.由于东方各民族文化生态复杂,文化相对主义的挑战尖锐,要想在东方文化范围内建立一个比较文学"东方学派"是十分困难的.  相似文献   

12.
试论中古东方文学及其文化底蕴侯传文一由于东方文明的早熟和率先进入封建社会,中古东方成为世界文明的先进地区,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光辉篇章。中古东方文化的发达以及其间各种文化因素的互动和融合,对中古东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首先,中古东方文学是在中...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进程中的俄罗斯文化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地处东西方交界,在历史上深受东西方文化影响,这使俄国始终面临着廓清它与东方和西方的关系问题。本文考察了现代化进程中东西方文化在俄罗斯冲撞、交融的历史,分析了三个不同时期的文化论战及文化走向,对俄国的未来文化走向做出有益的选择:在现代化过程中把西方现代文化与本国传统文化整合成新型的文化型态。  相似文献   

14.
探讨"自我东方主义"倾向的原因,分析"自我东方主义"者们对翻译文本和策略的选择,揭示"自我东方主义"造成了他们在文化翻译中方向的迷失,从而患上言说东方文化的"失语症".  相似文献   

15.
日本的现代化意识李翔东方文化,蕴育了日本人的勤劳、朴实与严谨;西方文化,熏陶出日本人的现代与超前意识。东方文化与西方科技的结合,产生了日本。作为国家科委派出的研修员,我曾几次到过日本。其间,结识了各种各样的日本人.走访了十多个城市、下面就印象较深的几...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的中"东方复兴"主要表现为对印度和阿拉伯文化的重新发现和利用。东方文化的非理性因素极大地冲击了欧洲思想界,激发了文学家对东方题材的广泛兴趣,异域东方也因此为英国文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东方故事为浪漫主义文人呈现了一个奇异的东方世界,其风格也是浪漫主义文学家追求的一种文风。  相似文献   

17.
诚信的温暖     
钱国宏 《社区》2011,(20):38-38
“一言九鼎”是东方最崇尚的处世方式之一。不过在美国,也可以见到处处讲诚信的事例,并且从中让人感受到东方文化的温暖和魅力。  相似文献   

18.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与欧洲西方文化精神风貌迥异,演成相反相成,均衡对称的“绮丽格局”,呈显“阴阳互补的结构图式”.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体现了宇宙万物“负阴而抱阳”的普遍原理.东方“天人合一”的思想与西方当代科学遥相互应;东方古老的智慧为西方当代科学“提供了坚固、合适的哲学基础”.“内在超越”的,富于阴柔之美的东方文化与“外在超越”的,富于阳刚之美的西方文化“相摩”“相荡”相拒相引.演进着沧桑壮阔的人类文明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与其他宗教相比,佛教具有更多的文化属性。源于印度的佛教不仅表现了民族文化特点,而且在南亚文化圈的形成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佛教中国化是文化过滤与文化变异的结果,汉化佛教在东亚文化圈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佛教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受到西亚北非文化影响,在强盛时期又远播西亚北非地区,对后起的伊斯兰教苏非派也有一定影响。佛教沟通了东方三大文化圈,表现出鲜明的东方文化特性,是东方文化的重要代表。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对东方文化的认识经过了两个阶段的嬗变:一是早期在"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的视域下,马克思主要对东方文化的落后性进行了批判;二是晚年马克思探索东方文化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新生因素",并提出未来社会文化"将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更高级的复活"。上述思想推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完善。马克思的东方文化思想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既要正视自身的文化落后性,同时也要立足传统文化发掘"新生支点",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价值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