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当代文坛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就深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开启了诸多作家的思路,使他们得以突破固有现实主义的创作模式。阎连科的长篇小说《受活》在大胆的想象、荒诞的情节上主要是受到魔幻现实主义的启发。本文试图对《百年孤独》和《受活》的文本内容、创作手法、艺术特征进行比较对照,意在寻找出《百年孤独》从文本到作家的创作观念对《受活》的影响。立足于中国本土,以地方文化特征为创作土壤的《受活》是当代魔幻现实主义中国化的尝试之作。  相似文献   

2.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和莫言的《丰乳肥臀》都充满引人入胜的魔幻色彩。从整体来看 ,两部作品都叙述了各自民族的百年历史 ,展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 ,具有浓郁的民族特性。将两部作品进行比较解读 ,从接受影响和独特创造的关系中受到启发 ,对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这个命题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百年孤独》曾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中国文坛产生了较大影响。《百年孤独》的成功也使作家们受到鼓舞和启发,直接引发了"寻根文学"的热潮。但是"寻根文学"并没有取得人们预料中的成就.表面看来这是由于作家们没有真正学到魔幻现实主义的精髓,实际上从作家的心态、作家对文学之"根"的理解、作家对自身定位这三个角度看,"寻根文学"的失败是必然的。这种结果,给人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严歌苓是近年来活跃在世界文坛上的一位华裔作家,她的作品在华人文学中有着很大影响.本文通过对201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金陵十三钗》的细读以及对严歌苓各类创作访谈的研究,分析了作家严歌苓的移民身份、女性立场以及民族集体的创伤记忆对其创作动机、创作心理和作品人物形象设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谢六逸是民国时期我国日本文学领域的权威学者和翻译家,在他翻译的大量日本文学作品中,志贺直哉及其《范某的犯罪》尤其值得重视。一是小说使用了中国题材进行创作,读者可通过作品反观日本作家及民众如何想象作为“他者”的中国;二是志贺直哉是“白桦派”的中坚作家,创作强调描写现实,书写人生,契合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的写作追求;三是《范某的犯罪》乃志贺“心境小说”的代表作,可作为中国现代作家创作时心理描写的借鉴,故《范某的犯罪》的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坛有着非凡价值。  相似文献   

6.
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当代拉美文坛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系列的创作特别是他的代表作《百年孤独》曾引起拉美“一场文学地震”。十多年间曾被译成三十几种文字流传世界,西方评论家誉它为当代的“堂吉诃德”,成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马尔克斯本人也被认为是“继西班牙黄金时代的天才们之后,继巴勃罗·聂鲁达之后最伟大的天才”,一九八二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扎西达娃是新时期藏族青年作家。从一九七八年从事文学创作至今十年间,他创作了几十部中短篇小说,有的曾获各种文学奖,特别是他近年来的创作取得长足进步,这些作品常被全国性的一些刊物转载,愈来愈引起人们的普遍注意和兴趣。无疑,扎西达  相似文献   

7.
文体学奇特化手法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提出的方法论原则,本文以该理论为基础,分析了马尔克斯代表作《百年孤独》中独到的奇特化艺术表现手法,使读者在欣赏印第安古典文学和东方神话传说的同时,感受到强烈的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气息。  相似文献   

8.
《百年孤独》是一部关于孤独的大“词典”,向我们展示了布恩地亚家族孤独的种种内涵。本文通过对马尔克斯笔下的主人公一个一个挣脱不了孤独的怪圈的剖析,揭示了主人公走向毁灭命运的孤独,分析了作品成功地将魔幻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的表现手法,展示了作品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9.
鲁迅于1908年发表在《河南月刊》上的长篇论文《摩罗诗力说》无疑为当时的中国文坛带来了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文学观.简言之,这一文学观对中国传统社会中旧有的“不撄人心”崇尚“和乐”的文学观进行了无情抨击,并试图通过对“摩罗诗人”创作经历及作品的论述,为中国文坛树立起由“天才”型作家创导的富于斗争精神和不妥协性的“撄人心”的新时代文学观.  相似文献   

10.
略论无名氏与《无名书初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厉向君 《齐鲁学刊》2001,(5):142-144
无名氏是一位有着独特创作风格却长期被忽略了的作家。无名氏及其作品被读者所认识首先是80年代海外华人文学的“无名氏风”吹到了国内,之后才陆续出现了对无名氏创作的较为容观的评价,并肯定了《无名书初稿》是一部具有艺术创新意义的重要作品。  相似文献   

11.
萧红抗日文学作品与主流文学风格的疏离使她成为一位争议颇多的作家。她的短篇小说《孩子的讲演》可以看作是她对创作时的时代环境和自身心境的展现,以及对创作抗战文学的独特思考。在公式化、概念化的抗战文学主流中,坚持适合自身特点的创作方式的主要原因在于作家所受到的文学影响和女性视角。  相似文献   

12.
黄春明是台湾当代著名的乡土作家和人民作家,就其半个多世纪的文学生涯而言,“土地”和“人民”始终是黄春明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与动力。他曾一再强调:“我是绝对地赞成以真挚的人生态度为基础底关心人,关心社会的文学。”因此,他的创作有一种深深吸引人的力量,因为他始终是紧紧贴着土地和人民的心说话,这是他坚持的道德立场。60年代初期,黄春明带着他的处女作《“城仔”落车》正式步入文坛,虽然早期作品中曾受到过现代主义的影响,但这类创作并没有继续下去。从1967年起,随着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对生活本质的加深认识,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时期,青年汪曾祺创作了文学生涯中标志性的作品——短篇小说《复仇》。汪曾祺在创作思想上广纳各家,在艺术上积极吸收各种创作流派和作家的表现手法和技巧;同时还在作品中对“复仇”的主题处理和小说文体的创新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从中不难看出,《复仇》的创作明显受到来自国外的影响,主要是意识流手法和俄罗斯作家契诃夫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梁长森 《学术界》2003,(1):236-244
《鲁彦周文集》装帧、印制的素朴、典雅、精美、厚重 ,是与它的主人公的人品、文品相称的。《文集》共八卷 ,收入了他的长、中、短篇小说 ,散文 ,电影、电视、话剧、戏曲文学剧本等 ,共 4 1 0万字 ,这一丰硕成果是鲁彦周文学创作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的结晶 ,也是他多才多艺的展示 ,值得祝贺和庆贺。鲁彦周“文革”前已是一位引人注目的青年作家。“文革”后文思喷涌 ,佳作连篇 ,思想上、艺术上都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是当代文坛上永葆创作青春、与时俱进的为数不多的一位作家。鲁彦周是新中国诞生后成长成熟起来的一位现实主义作家 ,他的作品…  相似文献   

15.
许颖青 《南方论刊》2001,(10):33-34
写实小说是新时期文学以来最重要、最具影响的小说创作现象。随着八十年代伤痕文学、改革文学、知青文学、寻根文学逐渐式微和现代主义倾向的实验小说难以走出困境,一批描写普通百姓生活而且形态上有着某些共通特点的作品便在当代许多实力派作家的创作中诞生了。池莉的《烦恼人生》、《太阳出世》,方方的《风景》、《祖父在父亲心中》,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单位》等等,便都是被人津津乐道的所谓新写实小说的代表性作品。  相似文献   

16.
在《边城》和《瓦尔登湖》中,沈从文和梭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水气氤氲的世界。在这里,水不仅仅是其创作的背景和源泉,也是作家认识世界、礼赞自然和思索生命的载体,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原型意象,是其作品的灵魂。因此,探究作家创作同水的关系以及他们笔下水的意象与表现,是解读其作品的钥匙。  相似文献   

17.
《星期文艺》是《新华日报》创办初期设立的第一个文艺专刊,由胡风编辑,因稿源缺乏,问世不久就停刊了。《星期文艺》注重评论,它存续的时间虽然不长,却已经初步形成了《新华日报》文艺副刊注重战斗性、批判性的特色。由于胡风在文坛的重要影响以及“七月派”作家的有力支撑,《星期文艺》也得以刊载了一批生活实感与战斗激情紧密融合的优秀创作,形成了抗战初期文艺园地的一道靓丽风景。  相似文献   

18.
魔幻现实主义:《百年孤独》与《白鹿原》乔美丽1967年,马尔克斯在长期创作基础上发表了他用18年之久写成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小说通过对马孔多镇布恩地亚家族七代兴衰史的描述,向人们展示了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美一百多年的政治风云和社会生活。该书被誉为“...  相似文献   

19.
陈颖 《东南学术》2013,(1):195-202
上世纪50至80年代是海峡两岸严重对峙时期,期间两岸作家各创作有若干以大陆八年抗战为题材的小说,这些作品基于各自的政治立场和文学观念,对同一历史题材作出了大相径庭的政治评判和审美表现,但两者间也有文化传统和民族风格的内在同一。本论文以大陆作家艾煊的《大江风雷》和台湾作家司马中原的《狼烟》为阐述对象,从时代背景、题材审视和审美表现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0.
田若虹 《船山学刊》2005,(3):169-170
二十世纪曲方文坛的一位很有地位的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1885-1930),他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个里要的作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