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千家峒古都”的缘由  2001年9月28日至10月7日,应中共江永县委、江永县人民政府的邀请,湖南卫视《奥秘中国》栏目组14人,到地处湘南都庞岭的江永县瑶族千家峒故地进行实地考察采访。研究瑶族千家峒历史的宫哲兵教授,国际著名学者、我国炎黄源流研究专家何光岳研究员,考古专家、陶瓷研究专家周世荣教授,地质专家张敏、曹清河等人参加了考察。考察采访组一行先后考察了千家峒口穿岩、千家峒古窑址、千家峒古遗址、奇特的“女书”,查阅了千家峒古文献与千家峒的地域资料,考证了新出土的瓷碟碗具、方砖、陶罐、石辗等文…  相似文献   

2.
古突厥文是历史上突厥语诸民族最早使用的文字.早在17-18世纪,人们已发现用这种文字刻写的碑铭,但长期无人能够释读.1893年12月,丹麦语言学家汤姆森成功解读了这种被称为"谜"一样的文字,从而把突厥语诸民族书写文化的历史提前约500年.  相似文献   

3.
龙窖山位于湖北、湖南、江西三省交界之处,处洞庭湖、鄱阳湖与长江三水之间,经考证确认,此处与瑶族传说中的千家峒相印证,是瑶族历史上早期的千家峒。千家峒是瑶族同胞传说居住过的理想家园,瑶族同胞和瑶族研究者都矢志不渝地寻找千家峒的具体位置,由此形成了民族学上代表追求理想与信仰的千家峒运动。龙窖山瑶文化旅游开发属于千家峒运动的组成部分,因历史人文环境的变化缺乏瑶族人口的基础,但作为主题文化旅游开发具有足够的史实依据和权威的民族学支持。龙窖山是千家峒祖地,都庞岭是千家峒圣地,二者互不否定,未来有联手开发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千家峒是瑶族的发祥地之一。随着岁月的变迁和频繁的迁徙 ,千家峒的地理位置已经迷失。作者经过10多年的调查 ,以县志、碑文等资料 ,考证了千家峒在都庞岭地区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四个角度评宫哲兵<千家峒运动与瑶族发祥地>一是该书的学术价值;二是仍有不少问题要弄清楚;三是瑶族多姓氏的原因;四是千家峒的开发.最后指出,该书是瑶族圣地重现光辉的必读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千家峒是瑶族历史上的重要居住地之一。千家峒的寻根,这是瑶族人民和瑶族史学者一向关心的问题。80年代初,宫哲兵等同志在学术研究和实地调查甚础上得出故地中心即今湖南省江永县大远瑶族乡的结论,许多报纸、电台、电视台对此作了报道,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嗣后,本刊于1987年第4期上曾刊登黄钰、李木高论文《瑶族千家峒故地辨析》,对上述结论提出不同看法。今宫哲兵等四同志撰文对黄、李二同志文章提出商榷,特提供读者一阅。本刊对学术问题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继续欢迎对此感兴趣的专家、学者、读者来稿探讨、评论,通过比较、鉴别,使这一学术课题的研究更加深入一步。  相似文献   

7.
中美洲系指新大陆上自墨西哥到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的狭长地区。这一地区的居民原为印第安人。那里的文化散见于书籍杂志,吸引了大批的历史学家和研究古民族文化的专家。在前哥伦布时代,中美洲的文化是突出的。在那个时代,它有一种固定的书写形式:一些自上而下刻写的象形文字的铭文,其中还有数字。那些铭文与当时口语至少有  相似文献   

8.
和继全 《民族学刊》2014,5(5):34-39,110-112
东巴文玛尼堆铭文是中国西南多民族杂居区多种宗教文化交融和语言接触的产物,集中体现了佛教、本教、东巴教兼容并存、相互融合的历史。本铭文文字较多、结构完整、内容丰富,保留了一些人类早期文字的特征和地域性特征,同时补充了纳西东巴文献的材质类型,也是区域多学科研究的重要历史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9.
戴安林 《民族论坛》2012,(23):34-36
<正>当一个国家和地区有了长时间的和平与安定,人们思考的人生问题往往会变得更加清晰、更加深刻。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人们寻根问祖的心情会变得更为迫切。而瑶族,这个自元朝大德年间迁徙流散至世界各地的民族,在500年以后则发起了一次又一次寻找千家峒运动,寻找他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千家峒"。  相似文献   

10.
寻找千家峒     
千家峒千家峒你在哪里?在瑶族的祖辈的传说中,在族谱中,瑶族早先住在千家峒里,后被官府围剿,才开始了漫长的迁徙之路。从中国迁徙到东南亚,从东南亚迁徙到美洲、欧洲……越是迁徙漂泊的民族,越是怀念自己的故地,寻根是他们永恒的情结。令人高兴的是,不久前的5月...  相似文献   

11.
1997年4月,我们前往靖西县,对念者屯壮族民间传统的制陶方法进行实地调查。因其制陶方法简单原始;对了解和揭示壮族原始的制陶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谨将调查情况整理介绍如下:一、念者屯概况念者屯隶属靖西县荣劳乡凌准街辖区,位于靖西县城西面约25公里。凌准街历来是靖西县主要制陶手工业区,共管辖6个自然电,358户,2085人,均为壮族。其经济生活以农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水稻,兼种红薯、黄豆、田七、甘蔗等。凌准街有4个自然屯,其中2个自然屯烧制现代陶器,另外2个自然屯烧制原始夹砂陶器。新窑屯和旧窑屯专烧现代陶器,分别位…  相似文献   

12.
据《卫藏通志》记载,清前期,拉萨建有两座关帝庙,一座在札什城,一座在磨盘山。札什城关帝庙早毁,磨盘山关帝庙保存至今。作者对磨盘山关帝庙铜钟铭文进行重新辨识,订正了《拉萨市文物志》录文的错误,并以铭文所录88位将领职衔、姓名及题款年月为线索,结合史书及相关碑铭资料进行综合考证,大致推断出磨盘山关帝庙的创修与竣工时间。  相似文献   

13.
2001年9月25日至27日,由中国(广西)瑶学会、临湘市人民政府共同组织,临湘市政协承办的“湖南临湘瑶族专题学术研讨会”在临湘召开。来自广西、广东、云南、贵州、湖南和北京、武汉等地的瑶族专家和瑶族老干部共46人出席会议。会议对瑶族千家峒、漂洋过海、迁徙等重大历史问题进行了研讨。通过实地考察和论证,大家一致认为临湘龙窖山千家峒是瑶族早期千家峒。2002年1月20日,临湘市政协收到中国(广西)瑶家会寄来的《龙窖山千家峒认定意见书》。意见书指出:“龙窖山千家峒风光绮丽,生态环境良好,瑶族遗迹众多,规…  相似文献   

14.
瑶族千家峒运动是十九世纪兴起、二十世纪达到高潮的一种民族复兴运动,它与同时期世界各地发生的本土运动有特别相似之处。千家峒运动的形式有:自发性的、有组织的、武装性的、歌舞祭祀性的。它的主要功能是振兴民族意识和民族性格,提高生存能力,推动迁徙热情。  相似文献   

15.
在内蒙古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发现的突厥鲁尼文查干敖包铭文,是内蒙古迄今发现的唯一的突厥鲁尼文文献史料.根据查干敖包铭文的发现地点及其印记,可推断该铭文应属于后突厥汗国可汗家族阿史那氏的旁系家族,纪年约在7世纪末至8世纪初,极有可能为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突厥鲁尼文文献史料.结合汉籍史料和笔者的田野调查,可推断后突厥汗国的“黑沙南庭”即为达茂旗一带的草原.而查干敖包铭文,则印证笔者有关“黑沙南庭”的这一推论不误.  相似文献   

16.
铁锈花釉瓷器是北方磁州窑宋、元、金时期瓷器装饰的特有品种,玉溪窑青花瓷器代表着元末明初云南青花瓷烧制的最高水平。元代铁锈花釉瓷器与元明时期玉溪窑青花瓷器虽地处南北两地,却共同具有元代瓷器的时代风格和装饰特征。  相似文献   

17.
正陶器,在湘西民间又称土陶、瓦器或窑货,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手工艺品。湘西陶器的制作和使用,根据考古发现证实,已经有上万年以上的历史。在湘西发掘出土的大量陶片以及日用陶器,诸如鼎、壶、罐、盆、钵、碗、杯、盘、瓦等,可以证明,生活在湘西大地上的土著先祖们已经有成熟的制陶经验,而且一直无间断地生产和使用着。大大小小分布在龙山、永顺、保靖、泸溪等地烧制陶器的民窑,土家、苗族人家摆放的粗犷质朴的陶器用具……都是一道道散发着浓浓人间烟火味的风景,见证着湘西古远而厚重的历史和文化。  相似文献   

18.
元代时,昆明已形成较大的穆斯林社群。在13世纪到19世纪的近六百年时间里,这一社群在昆明一直和平发展,最终形成"五坊"穆斯林社群的传统格局。然而,在19世纪中叶的"咸同事变"中,昆明穆斯林社群被完全摧毁。经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时,昆明穆斯林又重新恢复了传统的"五坊"格局。半个世纪之后,在各种现代性因素的作用下,昆明穆斯林社群传统格局最终解体。  相似文献   

19.
千家峒古窑场是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东面是虎头岩,峰峦叠翠,怪石嶙峋;南面是数万顷良田,清澈碧透,玉带般的潇水日夜从身边流过;西面是“红军岩”,是红军北上战略转移住过或养伤的地方,有着深厚的革命荣光;东北面是神话般的花生洞和奇石峻秀的鲤鱼山,西北面是“马山”、“将军山”,雄伟挺拔,蔚为壮观;“日晒岩”、“鬼仔洞”、“枯骨洞”就深藏在“马山”的怀抱里,尤如一座地下谜宫。马山、杉木冲、鲤鱼山、花生洞、岗脚底五个自然村组围绕着这块神奇的宝地,依山傍水而居,世代繁衍生息。神灵之地距古窑场不到200米的地方,以前有一座峰峦重…  相似文献   

20.
西藏拉萨出土的古人类遗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杜齐教授(prof-Tucci)交来的并令我研究的这些骨骼遗骸,是奥夫施奈特先生(Mr.Aufschnaiter)于1950年在拉萨附近搜集的,他的发掘报告发表在本期的《东方与西方杂志上。我参考了他的Ⅰ至Ⅶ编号遗址的骸骨,以及他辨别为三个文化“水平线”的随葬品:“水平线A”陶器粗糙;“水平线B”陶器有装饰;“水平线c”陶器制作精美,绘有鲜红色彩。这些人骨遗骸分装16袋送至我主管的罗马人类学研究所.标号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