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由中华日本学会、辽宁大学共同举办的"战略互惠框架下中日关系的现实与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9月19日-20日在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顺利召开。  相似文献   

2.
2011年9月3日至4日,“21世纪中日关系回顾与思考”国际学术研讨会辽宁沈阳召开。本次研讨会的主办单位为中华日本学会和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后援单位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和日本国驻沈阳总领事馆。  相似文献   

3.
应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的邀请,日本石卷专修大学经营管理学教授、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名誉研究员木伏良明先生,于1991年2月10日至5月10日来辽大讲学,并就日本中小企业管理等课题进行共同研究。在华期间,除为辽宁大学研究生授课外,木伏教授尚先后为阜新、铁岭等市的中小企业家们举办培训班,传授日本中小企业管理经验。木伏教授的研究著作《日本中小企业管理》,亦由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和《日本研  相似文献   

4.
陈梦莉 《日本学刊》2023,(2):F0003-F0003
2023年2月25日,日本学刊杂志社在京召开“2023年度日本学刊选题座谈会”,来自南开大学、辽宁大学、河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0余位专家与会。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学刊》编辑部主任叶琳主持会议。  相似文献   

5.
2007年是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35周年,为了纪念两国关系发展的这一重要历史时刻,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与中华日本学会在日本国际交流基金、日本国驻沈阳总领事馆等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精心筹备了名为“互惠、合作、发展中的中日关系——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的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6.
2007年5月10日,日本文化厅文化交流使、著名作家立松和平先生访问了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立松和平先生原名横松和夫,枥木县宇都宫市人,1971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经济学部经济学科,酷爱文学,大学时代发表的反映日本战后大学校园斗争  相似文献   

7.
辛晨 《日本研究》2004,(3):F003-F003
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前身为辽宁省日本研究所(又称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第二所),成立于1964年5月,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综合性日本问题研究所。四十年来,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在学科建设、科研工作及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曾设有世界  相似文献   

8.
辛石 《日本研究》2005,(1):78-78
20 0 5年 3月 2 9日下午 ,应日本国驻沈阳总领事馆与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的共同邀请 ,日本社会福利专家江草安彦理事长在辽宁大学学术报告厅 ,作了题为“迎接高龄化社会的日本社会福利”的学术讲演 ,讲演涉及日本应对高龄化问题的社会福利准备、与中国老龄化相关的热门话题等 ,受到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经济管理学院、人口所社会保障专业、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工商管理学院等相关院系近 1 5 0名教师、研究生的热烈欢迎。讲演会学术气氛浓厚 ,提问踊跃 ,答疑周详 ,形成良性互动。讲演会由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研究生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口所…  相似文献   

9.
2007年12月15日,由辽宁省留日同学会、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共同主办,日本国驻沈阳总领事馆作为后援的“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学术讲演会在辽宁大学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辽宁省留日同学会会员、日本国驻沈阳总领事馆领事、沈阳市各高校师生及社会各界人士、日籍教师、在沈日本企业界人士等百余人出席了本次讲演会。  相似文献   

10.
辛石 《日本研究》2005,(2):94-94
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为契机,为顺应“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展示近年来研究“中日民间交流与东亚区域合作”的学术成果,展望中日民间交流与东亚区域合作的未来前景,推动中日民间交流及各个领域的合作,促进中日学术交流和中日友好事业,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中华日本学会将于2005年10月中旬,在沈阳联合举办“中日民间交流与东亚区域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会后论文结集公开出版。对研讨会有学术兴趣的专家、学者,可与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联系,我所将奉上会议邀请函。电话:62202254,传真:62202253,电子信箱:japans…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诗把"时序感"种植到田园之中,超脱了政治、历史,自然主义为其基本主题.自然就是自己生存的家园,他与田园为邻,从事劳作,饮酒赋诗.陶公作诗执持一种"欲辨已忘言"的玄学态度和"但使愿无违"的个体追求.既无须在诗中汲汲于抒情,也不必刻意表现自我,且不再调用"比兴"来高扬道德人格.陶诗对自然和人生取珍视当下、目前的观法,是庄子的逍遥哲学和玄学的独化、顺化哲学相结合的产物,正是此一观法,要求把自然和人生视同一篇自然主义散文.散文化已然成为他的基本世界观及生活态度,它表现为一种平等的对话,陶诗描写邻居饮酒过从,体现了自然和知音之双重关系,而其诗中大量出现的群鸟日常生活意象即此关系之镜相.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小说"放置在传统目录学文类系统发展过程中,全面系统地梳理总结了"小说"与"杂家"之间的种种联系、区分及其流变,力求回归"小说"文类原有的文化语境来把握其非叙事类作品的文类规定性.  相似文献   

13.
刘昌安 《唐都学刊》2004,20(1):134-138
《诗经·周南·麟之趾》中的“麟” ,应是《山海经》中的怪兽“犭婴如” ,其生活时代久远 ,活动范围在陕南秦巴山林中 ,类似长颈鹿。从历史地理角度进行考察 ,“二南”诗的地域应在汉水中上游地区。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与"东突"、"藏独"之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肃元 《社科纵横》2005,20(3):70-71
受经济全球化、民族主义、恐怖主义浪潮国际性互动影响,民族分裂型和宗教极端型恐怖主义在我国西部边疆地区时隐时显。受猖獗一时的“东突”势力暂时进入战略蛰伏期;“藏独”势力暴力恐怖倾向凸显。  相似文献   

15.
徐福来 《浙江学刊》2007,1(5):121-126
马克思的自由概念是扬弃了"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自由个性"。由于柏林不懂得,马克思是从否定的方面去理解物化的现实的,并且强调的是"抽象的自由"和"现实的自由"之分,从而把马克思的自由概念误解为"积极自由"。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澄清柏林对马克思的误解,科学地阐释马克思的自由概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艺术讲究"气韵"、"气脉"、"气骨"、"气象",讲究"风气"、"意气"、"神气"、"逸气"。并将"气"纳入艺术美学范畴,成为艺术评论的一个重要标准。其中艺术的中"气"与"空白"经营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长期的艺术设计与创造的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存在于这些特质材料之间及其周围的"空白"也在积极参与着艺术创造,而且发挥着奇特的作用。艺术设计中的一、"透风漏目"的虚实处理、"借景移光"的整体留白、"烘云托月"的蓄势铺垫、"取法自然"的借景抒情等都是这种空白运用。  相似文献   

18.
谭明方 《浙江学刊》2001,(3):107-111
社会学要回答"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这个问题."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这两个范畴,对把握"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的问题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说,"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就是"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这个问题的理论表述形态.考察西方社会学发展史上形形色色的具体理论,归纳起来可以看作,一是人文主义社会学流派主张的"社会行为"决定"制度文化"的研究范式;二是实证主义社会学流派主张的"制度文化"决定"社会行为"的研究范式.因此可以说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史,就是关于"社会行为和制度文化相互关系"的两种不同研究范式的学说史.另外,从范畴的学科属性看,"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是社会哲学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范畴在社会科学层次上的具体表达,它属于社会科学层次的范畴.将"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定义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利于解决我国社会学对象研究中一直困扰着研究者们的以下问题"社会学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同一性"问题,"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在研究角度上的关系"问题,"研究对象和范畴体系的内在联系"问题,"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机结合"的问题,以及"西方理论和本土理论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9.
廖国庚 《社会》2003,(2):10-12
我国每年有一大批转业军官(包括文职干部)退出现役,回归地方就业。退出现役的军官回归地方后,必须经过一个由职业角色转换的过程。那么,转业军官是如何完成这一角色转换过程的呢?他们的职业角色转换的情况如何?他们在职业角色转换过程中有哪些困难?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在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的支持下,采取分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02年4月至7月对1996年至2000年转业到长沙市及驻长沙的省直单位的转业军官进行了调查,共发放调  相似文献   

20.
政治的"纯化"与"泛化":也谈"中国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布斯给了我们一个政治的"利维坦",外在的、反自然的国家权力,于是在洛克那里就有了作为"利维坦"的对立面的社会;到康德,再讨论社会的"伦理秩序"与"政治秩序",认为生活在一个"伦理共同体"中是人类的特殊义务,或者说只有人类才可能生活在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之中,但这种关系又应该以健全的政治秩序为前提.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国家(政治)与社会(伦理)的关系,认为就世界范围里的现代性而言,"组织"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综合了国家与社会的特征,并进而取代了政治与伦理,使得人们更愿意以放弃公民的政治身份与伦理义务为代价而扮演一个更令人满意的"组织成员"的角色;而这一点,至少有助于我们对什么才是当今的"中国模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