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汉语及其方言中,闽南方言是接受外来词历史较久、数量较多的,并且牵涉到对不同语言(古梵语、东南亚诸语言、英语等)的借用。闽南方言引进外来词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汉、唐、宋)的对古汉语外来词的保留,中期(元、明、清)的南洋马来语、他加禄语和泰语等的借词,以及现当代的来自英语等的外来词,对它们从借入时间和属性类别上加以归纳分析,可为闽南方言在长期的语言接触过程中所吸收的外来词作一个跨文化角度的综合叙述。  相似文献   

2.
词汇是语言接触中表明最为明显的一个层面。当社会之间发生接触的时候,久而久之,总会在词汇上借入一定数量的外来词。通过考察《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所收录新增外来词,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英语作为一种强势语言对汉语的影响,其中,字母词的大量被收入就是最直接的体现。外来词新词语的大量出现呈现了很多新的特点,符合语言变异原则、经济原则,具有一定的语用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新词语中出现了很多外来词汇,其中一些已经很好地被汉语“汉化”,在发音、拼写习惯和构词方式上已完全符合我们汉语的习惯,而有些词语还带着异域风情.旨在通过对汉语新词语中外来词汇的“汉化”过程的分析,揭示我们汉民族语言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包容性,汉民族语言在引进、运用、吸收和改造外来词与的过程中体现了汉语本身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具有极强的开放性,渗透性与兼容性.  相似文献   

4.
外来词的借入方式和汉化方式 --兼论外来词的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来词是其他语言符号的借入,作为一种符号的借入,是形式和内容同时借入,即外来词是以语音一语义方式借入,加入文字的因素,则是以字形一语音、语义的方式借入。根据外来词的借入方式,可以把外来词分为借音词、借形词、借音借形词三大类。外来词借外语词语形、音、义结合方式的同时,又融入了汉语词语形、音、义结合方式。外来词中的汉语形、音、义结合方式便是汉语对外语词语的汉化改造。经过汉化,外语词语才成为进入汉语系统的外来词。  相似文献   

5.
源于俄语的汉语外来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第一部外来词词典——《汉语外来词词典》的出版,是我国辞书编纂工作中的创举。它对研究汉语外来词,推动汉语规范化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汉语外来词词典》共收录了古今汉语外来词一万余条,可谓洋洋大观。其中以英语和日语来源的外来词占绝大多数,其他语言来源的词相比之下略少些。经粗略统计,该词典共收录了俄语来源的外来词四百余条。但仔细分析,其中科技术语多,一般词汇少;笔头借入的词多,口头借入的词少;属全民词的多,属方言词的少……因此,从这  相似文献   

6.
德语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始终受到外来语的影响。自英国革命以来,特别是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英语外来词大量进入德语词汇当中。德国历史上对于英语外来词的研究与争论迄今从未中断。英语外来词在被借入德语的过程中,需要按照德语词汇的要求进行融合。英语外来词没有破坏德语语言,恰恰相反,它们是对德语语言的丰富和补充。  相似文献   

7.
一个民族的语言借用、吸收另一个民族的语言,就产生了外来词。英语外来词大约有80万,而汉语外来词仅有1万条。英汉语中外来词数量悬殊是由社会与历史原因不同、民族传统文化心理差异、语言自身差异造成的。其中,民族传统文化心理差异是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是汉语外来词引进的一个高潮期,在《汉语大词典》中收录了一些从英语、法语、满语等外国和外民族语言中吸收的外来词。这些外来词涉及的领域众多,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不过,日源词和科技词语的收录较少,这不能不说是《汉语大词典》的一个缺漏,因此从《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中补录了近500个外来词。希望对《汉语大词典》的修订工作提供有益的材料。  相似文献   

9.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工具 ,在其发展过程中 ,词汇的交融是常见的现象。着重介绍了来自英语的外来词。从引入外来词的基本方法、各种译法的特点、相互关系与发展规律的角度出发 ,以各种译法的典型实例 ,阐述了汉语中外来词翻译的基本技法。  相似文献   

10.
在中西文化传播与交融中,中国的传媒语言不断吸收外来语言文化成分。文章从分析英语强势语言地位入手,指出中英语码转换、音意译外来词以及词缀汉化等语言创新体现了汉民族语言自身发展的新特点,同时又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1.
汉语在同其他语言的交流过程中,大量借用外来词。以归化与异化翻译理论为依据,通过分析汉语中英语借词的文化内涵以及借入汉语的途径:音译、意译、音义结合和移植,可以帮助译者应对英语词汇借入时复杂的翻译程序以及读者可能出现的抵触心理。  相似文献   

12.
一种语言向其他语言借入语言成分,是为了补充本身成分的不足,词语的借入也是为了补充丰富语言的词汇系统。外语词进入汉语,首先是以语素的身分来补充汉语的造词材料的不足。进入汉语词汇系统后,外来语素便摆脱原语言的词汇系统的束缚,按照汉语词汇系统的造词规则来造词。  相似文献   

13.
词汇借用是语言接触最常见的方式。汉语在吸收英语外来词时,除了音译和意译外,还将外来词直接以字母的形式或英汉混合的形式引入汉语。受强势语言英语的影响,汉语中还出现了自创字母词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汉语中的字母词大量增加,字母化现象日益凸显。分析当前汉语言生活中字母化现象的表现形式、语用功能以及如何规范使用,有助于人们了解现代汉语的发展状况和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汉语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受到强势语言——英语的影响,引进和吸收了数量可观的英语外来词,同时利用自身的强大力量对这些外来词进行改造,以适应自身的语言体系,这一过程即是汉语化.从语音、语义、语法方面对英语外来词的汉语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英汉语在各自发展进程中都不断地从别的语言吸收借用词汇。然而,这两种语言在外来词的数量、借用范围和吸收同化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文章从两种传统文化心理、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以及语言文字类型等方面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讨论了外来词语对英汉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不同民族的语言词汇总是在互相交流、互相借用。每种语言都有来自其他民族的借词。借词属社会语言学范畴,要使外来词合于本民族语言习惯,在民族语言必须具备善于适应、善于吸收的特点。汉语正是具备了这一特点,有相当强的生命力,能使外来的借词带上本民族语的色彩,同时借助汉语民俗语源基于联想的构词能力,借词大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词汇。  相似文献   

17.
两种语言之间音系和语音的异同可以在外来形式的本族化过程中得以反映。对于汉语中英语外来词的音系调整已有一些文章进行了有见地的描写和分析,但对英语中汉语外来词的音系调整却鲜有阐释。鉴于此,作者尝试性地对英语中汉语外来词辅音的音系调整进行了描写,并在优选论的理论框架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英语音段系统对汉语外来形式的音系调整并非是任意的,而是系统的、可预测的。调整过程和结果与英语音系语法中制约条件的等级排列有关。即忠实类制约条件要求最大可能地保留作为输入项的汉语外来形式的特征,而标记类制约条件要求输出项符合英语的音系语法。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与外国经济贸易、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旅游观光等多方面的交往日益增多,各自的语言词汇彼此也有所渗透,涉及面很广.不但西方各国语言吸收了大量外来词,而且汉语也引进了不少外来词.本文拟就由汉语引入英语、由英语(含外来词)引入汉语的常用词语作个初步讨论.这些词首先多以音译形式出现,比如汉语中的“武术”一词进入英语,写成wushu;英语的motor一词,进入汉语写成“马达”.天长日久,有些词由音译变成了意译,如“高梁”由kaoliang→sorghum,汉译motor由“马达”→“发动机”;或二者同时使用,如microphone既说“麦克风”,也说“话筒”.下面主要就报刊和辞书中常见的这类词分两组举例,摸索这两种语言互借的某些规律,以期抛砖引玉,进一步研究现代英语词汇现象,探讨语言变化的动态,来指导语言实践.  相似文献   

19.
外来词的大量涌入是自上世纪苏联解体后俄语词汇变化和发展的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其中英语外来词的比重最大。英语外来词的借入既有俄罗斯社会变革、历史文化传承的原因,更是世界语言大同化及俄语自身发展的大趋势使然。英语外来词进入俄语语言系统经历了从语音、书写、语法、语义和修辞功能等的“本土化”改造过程。  相似文献   

20.
作为字母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来缩略词可以更快地满足汉语交际的需要,避免了音译转写可能造成的麻烦。但是外来缩略词的使用贬低了汉语吸收外来词的功能,也不利于汉语词汇的长期发展。外来缩略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达到了使表达简洁、与国际接轨的目的,但是过多地使用,就会影响汉语表意的明晰性,不利于更大范围的日常交际。在语言发展的新时期,必须对外来缩略词及字母词的使用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