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定位是一个市场营销学术语,一份刊物的定位决定其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决定其内容选择和风格特征。本文以哲学的对立概念为依据,通过对中国男性杂志定位的文化考察,将目前中国男性杂志定位中存在的“受众定位之平民和精英的二元对立”,“主题定位之时尚和心灵的二元对立”,“文化定位之本土化和西化的对立”进行分析和论述,希图找出中国男性杂志文化整合的文化路径,为中国男性杂志的健康发展找到更好出路。  相似文献   

2.
近代留日学生杂志是近代中国人留日史以及近代报刊史上的一个独特存在。近代中国人留日始于1896年,20世纪之后进入繁盛时期,留日学生杂志的兴起发展与留日热潮相对应,在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间达到鼎盛状态,留日学生杂志多达近百种,形成海外留学史上的一个奇迹。这些杂志具有鲜明的同一特征:关切国家民族危机的国族意识,放眼世界追求新知的开放性,追求变革革命的前趋性。从"留日""学生""杂志"的视角出发,对于这一空前绝后的历史和思想文化现象进行系统考察,可以把握描述其整体结构和多元意义,还原一群中国留学生在明治日本末期通过杂志呈现的独特景观。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作为男性唤醒女性的运动,担任启蒙者的男性没有意识到自身潜意识中封建男权传统的残留,并在他们建构新的意识形态的过程中植入新的男权意识。解放区作家孙犁的抗战小说,以诗性之笔勾画了一群生活在冀中平原战争年代的美好女性形象,而在"美好"想象的背后隐含了叙事者男性中心的叙事立场。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国的文化体系主要由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组成,文艺杂志要在这一文化体系中获得长足发展,就必须充分融合这三种文化元素,使之互相促进、协调发展:从大众文化的影响来说,文艺杂志应该充分尊重市场、挖掘民间意识;从精英文化的影响来说,文艺杂志应该承担起营造文学梦想和履行社会公知的职责;从主流文化的影响来说,文艺杂志应该在进行主流意识形态自律的基础上时刻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5.
如何在美国语境中确立华裔男性的身份建构,这是当代美国华裔作家赵健秀的思考重点.在重建美国华裔男性形象的过程中,赵健秀的主要贡献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着重描写美国华裔中的父子关系,以父子关系来表现中美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和纠葛;二是充分利用中国文化史上的英雄主义传统,通过对英雄主义传统的书写,寻找文化归属,确立华裔男性的身份问题.赵健秀和汤亭亭之间,不但是构成了冲突和对话,还具有互补的作用,他们的文学创作,共同书写了华裔在美国语境中的人生轨迹和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6.
《天下》月刊的译介出版活动,践行了该杂志"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实现中西方之间更好的文化理解"的文化宗旨.它通过多元化的出版选材,跨专业、多元化与国际化的中外译者和撰稿人群体,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合理完善的编辑发行体系将中国文化成功地传播到西方.《天下》月刊译介中国文化的成功之道为我国当下期刊的运营和发展提供了参考,也对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台湾怀乡思亲小说出自从大陆迁台的女作家之手,写女性成长的故事,抒女性思乡的真情.但从父亲到恋人,男性是每一个思乡梦里挥洒不去的身影,也是一个个富有内涵的文化指向.<城南旧事>、<失去的金铃子>和<梦回青河>是怀乡思亲小说的"鼎足"之作,从中可以发现,不同男性身份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却同样指向当时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和台湾文坛的生态环境.从文化的角度研究怀乡思亲小说的男性书写,既可以深化台湾女性文学和乡愁文学的研究,也可以为当下两岸文化交流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8.
《亚洲学术杂志》是1921年秋成立于上海、由一群遗民在讲学研究组织“亚洲学术研究会”基础上创办的一个学术刊物,该会及刊物立足于“亚洲学术与世道人心有极大关系”之主旨,极力宣传亚洲旧有学术,杂志的出版在学人阶层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共鸣,同时也引起了部分人士的争议。从文化思想倾向看,杂志肯认中国的伦理道德和中国文化精神,批判西方文化、称颂东方文化,反对机会主义新思潮、批判新文化运动,呈现出浓厚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9.
在民众不断谋求"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同时,我们还需更多地思考文化"本土化"和"地方化"问题,立足自我文化的发展.本文就大众传媒如何立足"本土文化"对地方性杂志的发展展开探讨,力图通过对传播者的生产意图和受众的接受意图来剖析,"城市杂志"发展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社会解放话语中的"婚恋自由",自然是具有中国现代思想启蒙的重大意义。那么这种由男性启蒙者所定义的"婚恋自由",究竟是男性社会在自我主张其"欲望"之"恋"呢,还是他们自以为是地去替女性言说"性苦闷"?通观"五四"时期男性作家笔下的情爱文学,毫无疑问都是以"解放"女性为己任,肆无忌惮地去宣泄着他们自己的性欲冲动,却又让女性群体去为其喝彩并自觉地认同——男性"欲望"的空前"解放",是女性"悲剧"的最大根源;因为女性追求"爱情"的美好理想,早已被男性无节制的"欲望"所吞噬了!  相似文献   

11.
小说《秀拉》中,托尼·莫里森塑造出一群在黑人文化和白人文化夹缝中挣扎生活的美国黑人。虽然故事以黑人女性为中心,但被评论界长期忽略的黑人男性形象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分析小说中的四类黑人男性形象,揭示出主流文化浸淫下的黑人男性无法获取身份认同,只能沦为社会边缘下的受害者。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对于男性人体的审美,存在着阳刚与阴柔并行的倾向。对男性阴柔美的爱好,反映了中国古代主流文化特有的审美趣味。男性阴柔美是指男性在形体和容貌上呈现出女性特征,表现为眉清目秀、肤色白皙、风仪秀美、文弱飘逸。男性阴柔美的人体审美趣味之所以能在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主要源于贵族趣味的影响,农业文化熏陶下民族心理对优美的爱好,"尚文"思想对中国古代人体美观念的影响,以及士大夫文人心态的女性化意识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国男性的平均预期寿命一直低于女性,且男女预期寿命呈拉大之势.这导致丧偶女性的晚年生活质量随之降低,也将导致国家人力资源、人力资本受损,亦不符合健康中国的战略要求.鉴于个体是嵌于社会结构之中的,因此,男性预期寿命偏低的原因可从社会结构视角得到解释.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区域结构、职业结构、社会分层结构以及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等制约着男性预期寿命的提高,为提高中国男性的预期寿命,应从优化社会结构加以着手.具体而言:一是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持续提升农村地区的民生保障水平;二是平衡地区发展,高质量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三是加强职业保护力度,依法保障男性劳动者的权利;四是增强弱势阶层男性获取社会福利资源的能力;五是建立超越差序格局社会结构主导下的行为逻辑.关于提高男性预期寿命的治理对策,并不是要建立男性福利特权或保障特权,而是为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健康寻求制度化保障,在此过程中,男女两性预期寿命均会持续提高.  相似文献   

14.
语言和性别研究认为,现代英语词汇中的语言性别歧视也包括对男性的歧视.本文认为,对男性的语言歧视背后,是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男性特质部分是被语言建构的,具有多样特征,表现在社会政治的不同层面和存在于性别的权势关系中,其既是一种身份,也是一种意识形态.性别与语言的关系是变化的,男性特质随社会变化而变化,对其的研究正向多语和多种文化环境转换,所谓对男性的语言歧视其实反映了社会文化因素所建构的霸权男性观.  相似文献   

15.
<万象>杂志在读者定位上,以青年学生,以及受过教育的家庭主妇这一新兴市民群为主;在生存上,经受纸张涨价的威胁,以自身质量的倾力付出赢得读者支持;在办刊方式上,是靠个人资本于弄堂家庭中生产;在刊名上,运用"象"的多层意蕴,满足市民的多种需求,尤以中国的"象文化"代表民族记忆;栏目上取兼容并包主义,文学与科学合流,小说与散文并重,趣味与意义兼顾,语体文与文言齐收.  相似文献   

16.
《旅行杂志》是中国第一种旅行类杂志,其创刊的目的是为了推进文化和普及旅行。在创刊的二十余年中,杂志从未间断过发行。杂志具有倡导性、时代性、社会性及学术性等四个鲜明的特点,其蕴含的信息为旧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如何在美国语境中确立华裔男性的身份建构,这是当代美国华裔作家赵健秀的思考重点。在重建美国华裔男性形象的过程中,赵健秀的主要贡献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着重描写美国华裔中的父子关系,以父子关系来表现中美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和纠葛;二是充分刺用中国文化史上的英雄主义传统,通过对英雄主义传统的书写,寻找文化归属,确立华裔男性的身份问题。赵健秀和汤亭亭之间,不但是构成了冲突和对话,还具有互补的作用.他们的文学创作.共同书写了华裔在美国语境中的人生轨迹和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8.
《玲珑》杂志在塑造完美摩登女性形象之外同时建构了一个负面的男性形象,并对之大加声讨。在压迫/反抗的女性话语逻辑支配下,男性被建构为施虐者,女性在话语狂欢中完成对男性的反抗和讨伐。然而,话语狂欢终究不能解决现实困境,女性批判男性,寻求自主的同时,却又不由自主地陷入了商业资本的陷阱。《玲珑》杂志中的负面男性形象建构以及女性对男性的话语暴力揭橥了20世纪30年代都市女性面对男性时的复杂心态,映射出她们在消费浪潮、大众传媒与外来文化的轮番刺激下的欲望和挣扎。  相似文献   

19.
为探寻敦煌男性壁画乐舞的渊源及流变,从历史学、宗教学、舞蹈身体语言学等角度尝试探讨敦煌壁画男性乐舞"静态"的舞蹈资源构成及其"动态"的舞台呈现,以期为中国古典舞教学、创作、表演和批评提供具体的参照和有效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承淡安与《针灸杂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承淡安先生是近现代著名针灸教育家、针灸临床学家。为扭转清朝后期以来针灸发展逐渐衰微的颓势,推动针灸复兴,于1930年夏发起成立了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公开家学,广传薪火。为推动针灸学术交流与繁荣,1933年10月,又创办了中国针灸发展史上第一份针灸专业杂志《针灸杂志》。介绍了该杂志的办刊情况,并分析了在国民政府不断试图取消中医、中医生存环境殊为恶劣的20世纪30年代,该杂志能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