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考察同情观点在18世纪欧洲的演变及其与启蒙主义主体观的联系(聚焦于18世纪上半期的情况与之前的铺垫),以及18世纪中叶兴起的人物观点与同情话语的联系(以菲尔丁的小说为主要例证),认为18世纪的欧洲发展出两种同情观,分别对主体的状态与构成做出了两个相悖的假设。假设一:个体之间虽然边界鲜明,但互相之间情感模式相似,个人可以通过想象来认知、体会他人的情感。假设二:人必然受他人情感的影响,个体之间边界模糊,但人与人之间并没有普遍的情感,只有互相受影响的倾向,所以并不能保证情感的有效沟通。如果我们将第一种对同情的理解称为"聚合式同情",第二种就是"间离式同情"。这两种同情观并行交织,构成了启蒙主义主体观中的一个核心悖论,并与新兴现代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手法形成了互文关系。  相似文献   

2.
在网络社会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信息传递的充分和对称并没有避免公众同情与事实本身形成偏差的出现。由于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传播网络上的发声成为了节点化生活中的人们参与社会事务的主要手段。社会资本运动的核心转变为文化资本,公众同情作为传播过程中核心节点——话题序参量媒体参与社会资本活动的重要工具,在公共舆论事件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罗蒂与阿伦特均批判现代性,还将矛头指向现代性的政治领域,他们不约而同地以同情为切入点来审视现代性的政治。罗蒂将政治意义上的社会团结建立在同情之上,因为同情意味着减小差距,从而使"我们"的范围不断扩大;阿伦特则认为差距正是自由的基本内涵,同情作为一种私人情感出现在政治领域意味着自由的消亡。"同情"在他们的理论中具有相反功能。在自由问题上,罗蒂主张现代性的形而上学试图为自由奠基的努力是失败的,在阿伦特看来,现代性的平等、权利等价值理念无非是宣告了"社会"的兴起,是自由丧失的一种体现。他们要么将自由理解为与经济无关,要么将自由理解为对经济的超越。在他们的逻辑视野中,经济问题本质上是无足轻重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问题的本质。同情的政治哲学依然是马克思所批判的"解释世界"理论,也是一种思辨哲学。  相似文献   

4.
施羽尧  李菁 《源流》2011,(3):46-51
1935年11月13日,佛堂里一声枪响,30岁的施剑翘为报父仇,近距离刺杀了军阀孙传芳,她因此被冠以"侠女"、"烈女"头衔,在此后几十载中,不断成为民国时期多种演义故事的女主角。  相似文献   

5.
利用"同情"来解释道德问题是休谟道德哲学的独特标志。休谟的"同情"其实是用想象来再现他人的某种情感。通过对主观"同情"进行修正,不把"同情"局限在解释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上,而看作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具有的一种倾向,从而使之成为普遍的道德判断依据和贯穿其道德哲学的线索。有了"同情"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共鸣和互感,使人们超越自爱之心,"仁慈"和"正义"的道德感和美德才得以形成。在当代美德伦理复兴的进程中,美德伦理学的任务在于重新确认道德行为者的心理情感倾向和内在的行为动机,但却遭遇诸多批评和质疑。重新回顾"同情"原则,依赖情感机制,对于美德伦理学的合理性、社会道德规范的可行性解释、道德规范的确立和普遍化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2012年春节期间,福建归真堂上市募资事件,将我国活熊取胆内幕公之于众,让公众了解到活熊取胆的残忍,也因此激发了公众对黑熊命运的同情与关注。公众及学者对活熊取胆事件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对道德良知的呼吁和担忧。  相似文献   

7.
王辉 《北京纪事》2016,(12):12-15
郭曹互撕,有可能是史上围观者最众的师徒反目事件.虽然论惨烈比不上岳不群与令狐冲,论香艳也不及宋公明和张文远,但这是什么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华山派的家务事和乌龙院的风流案,有几人能亲眼得见?但长微博和公众号里:你写6000字我也还6000字,你不承认收钱我一言不合就贴发票——这看着多过瘾!吃瓜群众也纷纷发表评论,当然是既有挺郭的也有同情曹的.不过,在网上众多评论中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郭德纲是曹云金的"师傅".  相似文献   

8.
公众议题的兴起--网络传播与传统新闻传播互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传播的兴起是互联网发展最显著的一个结果,公众议题的兴起又是网络个人传播发展的结果.公众议题突起于媒介议题之外,既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也暗藏着互联网的解构力量,并对传统新闻媒介实现其社会功能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为了强化和改进传统新闻宣传,应该积极探索使两者良性互动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娱乐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公众话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娱乐文化借助大众文化和文化产业在中国的兴起,影响了当代中国作为日常生活一部分的公众话语系统,使公众话语权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这种改变有其积极的一面,但随着娱乐元素的加深和人们感觉的钝化,公众话语权又会从强到弱、从有到无。娱乐文化和媒体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二者的共谋会带来明显的负面效应,娱乐元素的不断增多会使人们感觉钝化,不再思考,甚至主动放弃话语权,将人的个性消除,变成媒体的奴隶,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  相似文献   

10.
没有人愿意和其他人分享同一个名字,但是叫一个独特的名字比如"wang@"目前还不被允许在一次同名同姓见面会上,20多岁的刘芳的经历颇让人"同情"。高中寄宿第一天、大学新生分宿舍,两次他都被分到了女生寝室。人们在见到刘芳之前,都不会想到这是一位小伙子。在这次见面会上,他也是诸多"刘芳"中的唯一男性。一个名为"中国姓氏权威"的博客近日公布了"中国重名最多的50个姓名",根据  相似文献   

11.
王芳 《延边大学学报》2003,36(2):105-107
余华小说后人道主义人文关怀的最大贡献,就是在揭示出人的负面内容之后,让人们"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从而确立关于人作为一个复杂丰富存在的命题,并启示读者在引进一种圆形思维的方式后去实现人的命题的内转向。  相似文献   

12.
由于以理性与道德法则作为伦理学的核心概念,康德一直被认为忽略甚至否定了情感在道德实践中的积极作用。为此,一些情感主义者一直针对这种"理性中心主义"提出批评,他们认为,应该以自然情感、尤其是"同情"作为道德行动的根据。然而,这种批评在于人们忽视了康德在其后期提出的重要的关于"同情"的理论。在康德看来,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只有理性才能提供真正的道德根据,而在实践上,理性比情感能够更加保证道德动机的有效性。相比于情感,理性可能是反应比较迟钝的,但它却能最大限度地达到道德判断的准确性。康德所谓的"同情"需要受到理性的规范与引导,从而成为一种重要的"道德情感"。基于义务论的框架,康德的同情理论拥有比一般的情感主义观点更加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休谟作为道德情感主义的先驱人物之一,他的同情原则是贯穿其人性哲学的最根本原则。当谈到他的理性与情感、理性与道德的关系时如不提及其同情原则几乎是不可能的。他把同情视为人类行为与心灵相互作用的传导机制,并运用同情原则去解释人各种情感产生的根源。在道德权威遭遇下坡趋势、信任危机凸显、道德冷漠泛滥的今天,休谟的同情原则依旧魅力不减,对引导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区分"德"与"恶",更好地处理和对待各种道德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安忆《遍地枭雄》在直面现实可能性的虚构情境中建立起一个叙事意义上的"侠义"世界,但作者的叙事存在着观照生活与戏说英雄的矛盾,在一种看似充满温情与同情的叙事情境中隐藏着的是冷漠的眼神,并因此影响了文本意义的发挥。  相似文献   

15.
在《尘埃落定》中,阿来借用傻瓜的视角,质疑人们以往思想中的众多概念,关于"女人"的定义也是其中之一.阿来深怀同情地观照了历史中的女性地位,试图为卓玛敞开一个新的可能性的生存空间,但他依然无法完全摆脱其男性视角,无法真正为女人重新命名.  相似文献   

16.
在公益事业营销(causemarketing)兴起之初,通过做善事来赢得商业成功是一种营销技巧,一个公司可以利用这种方式使自己在竞争者当中鹤立鸡群。但是,这样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现在,由于顾客要求更高的透明度,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每个公司都必须优先考虑的,再也不是锦上添花的附加手段了。由于公司审计丑闻的爆发,美国公众认为,企业失控了,而且遥不可及。人们觉得企业忘记了它们在社区中的位置。这就使得企业社会责任备受关注。公众开始对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现在,经济正在复苏,公众的期望更高了。人们希望,随着财务状况的改善,企业能对社区承担…  相似文献   

17.
公众新闻是建立在"公众"问题上的一个概念。公众新闻的任务是使新闻能不断滋养生机勃勃的民主,不只是作为一种新闻方式,而更是作为一种普通人自由而有尊严的生活方式。从美国发源的公众新闻理论,很快在我国大众传媒土壤上生长起来,这种以公众与民主政治的密切关系为核心的新闻实践在国内许多媒体的尝试下,结合民生新闻的做法,很快成为我国公共领域中重要的部分,对当地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起到重要影响。本文对比分析了公众新闻在我国的外部特征,并为其在公共政策中的作用做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18.
海明威这个名字是一个与战争和勇敢、爱情和暴力、美和死相连的名字.他不但以实际行动树立了自己在公众面前的"爸爸"形象,还以其独树一帜的作品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个在重压下仍然保持着优雅风度的"硬汉"形象.  相似文献   

19.
欧阳文风(文艺学博士后,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今天把各位请过来,主要是想对"'博客文学'的兴起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我们知道,"博客"的出现是最近十来年的事情,Blog这一概念进入中国更是2001年底以后了.但是,博客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传播方式,自兴起以来,即以其不同于传统网络传播的诸多特点,对信息的传播甚至人们的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网络事件、网络话语与公共领域的重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3年以来,我国发生了一系列的网络事件.这些事件的共同点是,事件最初通过互联网引起公众的注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网络开始搭建起一个公众自由言论的平台,成为一个针对社会问题的公共讨论空间.网络话语已经成为公共讨论得以延伸到各个领域的重要力量,并对社会现实产生广泛影响.一个基于网络虚拟空间的话语力量的兴起,正在塑造出我国公共领域的新型结构,改变着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