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分析文化意象和文化错位的基础上,以目的论为理论基础,对文化错位的翻译补偿策略进行探讨。结论表明:对于文化意象的翻译,应以最大限度传递原文文化意象为目的,灵活使用翻译显性补偿弄口隐性补偿策略。显性补偿主要表现为译者的异化翻译倾向;隐性补偿则表现为译者的归化倾向。  相似文献   

2.
在翻译研究中,翻译补偿一直处于边缘地位。本文将从理论上对翻译补偿的定义及必要性作出具体的阐述,将翻译补偿的理论运用于具体的翻译文本,即研究鲁迅《呐喊》中的翻译补偿。该研究将从语言、文化、风格三方面探究《呐喊》英译本中翻译补偿是如何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对于商标词翻译的理论基础,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Nida的翻译理论引入中国后,经历了大受追捧和被全盘否定的大起大落.本文认为Nida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对于商标词的翻译实践仍具有现实意义,能够指导译者在尊重原商标词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传播原商标词文化意蕴,达到其商业目的.本文用动态对等理论,从商标词翻译中的读者反应和文化补偿、文化移植等三个方面对商标词翻译中的文化补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翻译补偿研究现状分析及不同层面的翻译补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诸多如语言、文化、翻译目的、读者及译者主体性等主、客观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决定了翻译文本相对于原文而言某个或多个层面损失的必然性。为了降低损失对译文价值及译文读者理解的影响,达到预期的翻译目的,就有必要根据某些特定的标准对损失进行补偿。目前,国内外译界学者已经开始意识到翻译补偿的重要性,并对翻译补偿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但其研究主要局限于文化、审美等层面,缺乏全面与系统的认识。本文从目前翻译补偿研究的现状出发,指出翻译补偿研究存在的不足,并通过一些英汉互译实例,分别从语言、文化以及审美三个层面分析翻译补偿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并给出可能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5.
翻译补偿研究明显滞后于翻译领域其他理论的研究,实施补偿的理论及实践研究仍处于边缘地位,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欠缺。笔者从翻译补偿的前提入手,分析了汉英/英汉翻译在语言、文化和审美层面存在的各类损失,进而研究译作在各层面的补偿对策。  相似文献   

6.
文化缺省指的是作者在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对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文章将《红楼梦》回目英译的文化缺省补偿分为形式补偿和意义补偿.通过对霍译本和杨译本翻译补偿的对比,总结出形式补偿策略,即头韵法、词缀法、词汇法和句型法,以及意义补偿策略,即增益、具体化、概略化、意象替换法和意象舍弃法.文章旨在通过探索总结汉译英文学翻译中文化缺省的翻译补偿手段,提高文学翻译,特别是古典文学翻译的质量,促进文化传播和交流.  相似文献   

7.
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指导,依据"三维转换"的观点,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探讨公示语翻译补偿中的语言补偿、文化补偿和交际补偿,可以弥补和减少公示语译文的语义、文化信息、交际意图及功能的损失。公示语的三维翻译补偿共同作用并服务于译文质量的提升以求实现最佳有效交际。  相似文献   

8.
文学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因此常出现文化误读现象。本文主要从文化空缺和文化内涵差异角度分析文化误读的成因和表现,并提出了文内补偿、文外补偿,归化、增益、省略等应对文化误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活动和文化移植,更重要的是译者选择适应的结果.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翻译方法探讨了毛泽东诗词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补偿,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中译者要经过选择适应,通过语言补偿、文化补偿和交际补偿等手段对原语进行信息补偿,从而产生“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以适应译语读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文化人类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对于异域文化的描述。因此,翻译问题始终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民族志的撰写过程是对于异域文化的描述过程,也是一个翻译的过程,这种翻译不只是文本翻译,而是一种涉及跨文化翻译的问题。在全球化和跨文化的大背景之下,文化人类学翻译理论有了新的的出发点。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跨文化翻译为新时期的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特别是对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语言文化差异会导致文学作品翻译的损失。对文学作品翻译中审美层面的损失进行适当的补偿,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中的审美元素,以使原作和译作在审美效果方面取得等值效果的最大化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这种审美补偿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对审美形式的功能丧失的补偿;对审美价值冲突损失的补偿;对审美形义统一性丧失的补偿。文学作品翻译的审美补偿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对于提高文学作品翻译的质量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翻译既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文化缺省给翻译带来了很大挑战。功能对等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对文化缺省进行翻译补偿的可能性,并可作为翻译补偿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转换。由于源语和目标语的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文化缺省是翻译实践中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有缺省,就必须要进行补偿。显性补偿和隐形补偿方法各有利弊。合格的译者应具有双文化能力,充分认识文化缺省的存在并采用适当的补偿策略,在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交际中架起跨文化交际的桥梁。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中国典籍翻译是继承中国优秀文化的一种途径和传播策略,同时也是目前翻译专业学生培养的重点内容.文章以《大中华文库》版《徐霞客游记》荚译的译审为例,从《徐霞客游记》的版本及审校准备、《徐霞客游记》地名记述类型及地名的翻译以及《徐霞客游记》原文校读和翻译审校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典籍翻译的实践策略和翻译审校流程,这种典籍翻译的实践与研究对于促进MTI笔译教学、为中国典籍翻译研究培养后备力量、促进典籍翻译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化缺省的成分对于异族文化的读者会产生关系的断裂和意义的空白。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看,译者的任务便是把一种语言的文化内容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文化内容,尤其是对出现了文化缺省的情况进行翻译补偿。  相似文献   

16.
层次转换为卡特福德对翻译转换划分的其中一种类型,指语法与词汇间的转换;翻译补偿为近十几年来国内外译界较为关注的研究领域,其中语法补偿即翻译中语法层面的转换,在语法范畴的补偿策略上与层次转换具有异曲同工之处。由于英汉形态差异及其不同的语法结构,译者需结合层次转换与语法补偿策略,使译文地道通顺。通过对转换理论与翻译补偿理论的归纳总结,并分别对二者的分支即层次转换与语法补偿进行对比研究,在具体语法范畴上阐释了层次转换与语法补偿的关联性以及在英汉翻译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7.
超额翻译与欠额翻译问题最早由英国学者彼特·纽马克于1976年在《翻译问题探讨》一书中首次提及。超额翻译与欠额翻译问题也引起了不少国内学者的关注。国内学者对于欠额翻译与超额翻译的定义、出现的原因及相应的规避方法提出了不少的看法。大多数学者对于造成欠额翻译与超额翻译的原因都是从文化、语言等差异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不少的规避或补偿方法。  相似文献   

18.
典籍翻译是否应当传递古雅韵味?这是一个长期困扰翻译界的问题。本文回顾了中外近代与现代有关这一问题的论述,分析了相关翻译案例,论证了典籍翻译中古雅韵味补偿的必要性。通过比较汉英形态和语义特征的异同,在词法、句法、文化和美学层次分析译文的基础上,探讨了典籍翻译中古雅韵味补偿的可能性与局限性,并提出选词古而不僻、译文雅而不呆;句法求大同存小异;文化上能指与所指共存,异化与同化并举的二元补偿策略。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介绍了文化词,并对其进行界定及简单分类,研究不同语言下文化词的释义特点,借鉴奈达的"零位信息"功能补偿理论,从空位补偿、换位补偿角度看文化词的翻译,从分析中发现英语释义存在的一些问题,找出这些释义不足之处,以期有利于词典编纂、汉语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  相似文献   

20.
翻译与文化密不可分,两种文化间呈现完全重叠、部分重叠和文化空缺等现象。源语文化的特殊文化因子虽包含目的语读者所追寻的异域性价值,但它们使翻译变得困难重重,处理不当便会阻碍文化的沟通与交流。对特殊文化因子的处理需要译者采取措施实行文化补偿。宇文所安在翻译《文心雕龙》时创新性地采用了整体布局和局部整合相结合的方式对译文进行文化补偿,即在整体上建构“整体概述+译文+文本阐释+文末注释集”的独特布局,局部上使用“杂合化翻译”,创造语言、文化和文学景观,以实现译文的自我补偿。整体与局部协同创新,共同发力,较好地实现了对源语文化的有效补偿。这种独特的翻译模式为中国典籍外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有利于推动异域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