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松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13-114
《榆树下的欲望》是美国戏剧大师尤金·奥尼尔的一部优秀作品,它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美国淘金热潮驱动下人们各种欲望交织、挣扎生存的图画。在奥尼尔看来,人的欲望主要表现在人性中的物欲与情欲,如果性欲只是情欲的最初级的表现方式,爱情就是情欲的最高级的表现方式,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往往会遭遇情感的毁灭,从而引发人们对未来的思考。分析人性欲望产生的社会原因,探索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在物欲和情欲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榆树下的欲望》是美国现代戏剧奠基人尤金·奥尼尔的早期剧作之一,文学伦理学批评是近年来兴起的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本文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出发浅谈了蕴含在该剧中的伦理关系,就同一文学事件,我们可以发现更多的伦理现象并且可以看到文学伦理学批评之于现代人的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乔继梅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
《榆树下的欲望》是美国多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早期悲剧作品,反映了物质主义和清教主义异化下人物的悲剧命运。根据黑格尔悲剧冲突理论,冲突双方是两种对立的伦理力量,只有通过一方退让或双方同归于尽才能达成和解。基于黑格尔悲剧理论,通过分析剧本《榆树下的欲望》中的悲剧冲突,,探讨了人物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4.
张心慰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166-168
《榆树下的欲望》被称为是"奥尼尔创作的第一部悲剧",是一部以伦理为主题的悲剧。凯勃特的庄园是人的动物兽性的外化,是非理性意志的具象,在这座庄园的人都会产生出占有、肉欲、冷漠等充满原始兽性的欲念。凯勃特占有田庄,与儿子形成剥削被剥削关系,违背了作为父亲的伦理身份和伦理道德;爱碧嫁给了凯勃特,却未尽到妻子的责任,以乱伦手段获得儿子,欲以此来得到庄园;伊本不承认与凯勃特的先天父子伦理关系,仇恨父亲,希望父亲早点去世,以便霸占庄园,他也与爱碧发生了乱伦关系。戏剧中的人物都违背了伦理道德,造成了严重的伦理后果。 相似文献
5.
尤金·奥尼尔的中期剧作《榆树下的欲望》及《悲悼》,在取材与主题方面有很多相似性,特别是两剧的主人公都生活在浓重的清教氛围中,文化的禁锢与人的自然欲望的激烈冲突,构成了人物性格的极端对立。力求淡化传统精神分析批评对奥尼尔中期剧作的模式化影响,而以两剧主人公伊本与莱维尼亚极端对立性格的成因、发展及悲剧性结局为主线,对人物的归属感问题进行横向比较分析,从而展示了奥尼尔作品的悲剧力量。 相似文献
6.
周小娉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以美国作家尤金·奥尼尔的悲剧《榆树下的欲望》为研究对象,以文本分析为基础,从继承和创新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这部现代悲剧中蕴涵的古希腊传统悲剧因素,以及作品中折射出来的现代悲剧特征和作者独特的悲剧艺术才能。 相似文献
7.
《榆树下的欲望》的女性主义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奥尼尔是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其剧作往往贴近生活并且哲理深刻.他的早期剧作<榆树下的欲望>就体现了剧作家本人的女性观.通过对剧中三位女性人物的分析,探讨了她们的女性自我意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从而表明奥尼尔也是一位具有女性意识并且非常关心女性生存状况的剧作家. 相似文献
8.
肖利民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6):76-79
奥尼尔著名悲剧《榆树下的欲望》一反西方戏剧只注重刻划人物行动与外在矛盾的传统,将人物心理冲突的刻划上升到主导地位,其中塑造了三个分裂的灵魂,他们的精神世界经常在“自我”、“本我”和“超我”之间彷徨,无力平衡内心矛盾,从而被分裂、异化成双重人格——狄俄尼索斯与阿波罗,最终走向毁灭。在探求人物复杂心灵方面,奥尼尔明显接受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和尼采的哲学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韩传喜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1):47-50
美国戏剧家奥尼尔的著名悲剧《榆树下的欲望》,以其深刻的思想蕴涵和巨大的艺术魅力成为世界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榆树下的欲望》营构了一个巨大的意蕴空间,欲望之渊、残酷之美和温暖之光是这个意蕴空间中三个互动互渗的层面,忽视对其中任何层面的观照,都将对文本的意涵造成一定程度的遮避。 相似文献
10.
张媛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
进入父系社会以来,女性的社会地位总是处于依附男性的境地,这在女性主义觉醒的今天是令人难以容忍的。奥尼尔作为美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在其作品中塑造了诸多女性形象,或罪恶或神经质或疯狂极端,因此被女性主义批评者认为是反女性的,可是细观奥尼尔的剧作,读者和观众不难发现他对女性的细腻关怀。从女权批评的角度入手,对奥尼尔剧作《榆树下的欲望》中女主人公爱碧的女性形象展开分析,以期从新的视觉展示奥尼尔对女性的人文关怀,并给出符合当今时代特征的现代解读。这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来自希腊神话和圣经等西方经典的原始场景,作为文化编码存在于西方许多作家的潜意识中,在他们笔下或被继承或被颠覆.运用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对尤金·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所体现的神话原型及圣经场景的投影和颠覆进行分析阐述,使我们对奥尼尔价值观和作品思想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周小娉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136-138
以美国作家尤金·奥尼尔的悲剧《榆树下的欲望》为研究对象,以文本分析为基础,从继承和创新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这部现代悲剧中蕴涵的占希腊传统悲剧因素,以及作品中折射出来的现代悲剧特征和作者独特的悲剧艺术才能。 相似文献
13.
周志男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4):20-23
自然主义文学流派对20世纪美国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奥尼尔的剧作《榆树下的欲望》带有明显的自然主义倾向。从自然主义的基本特征出发,分析作品中的自然主义因素,并且探讨作者自然主义倾向的源头———成长经历、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以及对东方哲学的浓厚兴趣。同时,作为一个伟大的现代派作家,奥尼尔又远远超越了自然主义的局限,体现了他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王英宏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2-53,57
《耻》是南非著名作家库切1999年创作的一部具有影响力的代表作。小说的主人公开普技术大学教授戴维.卢里的道德之耻、个人之耻、历史之耻,揭示了人的本性与社会道德规范的冲突。在欲望的凸显所导致的父女俩的人生悲剧中反思历史与现时,我们从中看到了在历史变革大潮的裹胁中生存在现实社会中的个体与他们纠结的人生。 相似文献
15.
陈泉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6-70
《梅雨之夕》是一篇可以归入心理分析范畴的小说,作者的创作有意识地借助了精神分析理论,尝试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拆解精神分析的文本游戏,解读这篇小说叙事的欲望结构和生产机制,分析语言背后无意识深层的欲望法则。 相似文献
16.
美国悲剧作家奥尼尔的创作深受其母亲的影响。同母亲复杂的情感纠葛使其对女性的认识等同于母性:衡量好女人的标准就是她能否像母亲一样给男人以抚慰。难解的“母亲情结”使奥尼尔在婚姻中寻找着母亲,在戏剧中塑造着母亲。在《榆树下的欲望》和《悲悼》中两位母亲身上都可以找到其生母的影子,而其对女性的态度也从最初的抵触发展到理解和同情,并对她们的悲剧赋予了积极意义;剧中的母子关系反映了奥尼尔与众不同的母亲—儿子—妓女的三角母子关系的创作模式,再现了作家痛苦的内心世界,对母亲无望的追寻。 相似文献
17.
18.
从《榆树下的欲望》看奥尼尔的悲剧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洪涛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9(3):46-50
《榆树下的欲望》表现了西方现代人在失去"上帝"这一精神信仰后的惶恐和不安。受物质主义文化影响,他们把追求财富作为一种新的精神寄托,在这种追求中,他们的人性与物质主义产生了激烈的冲突,结果导致他们人性的丧失,根本无法感受到生命本身的意义,同时也造成他人的悲剧。欲望本身成为他们成功的标志,同时也成为他们失去正常人精神和道德生活的标志。在物质主义造成的复杂矛盾中,父子关系、夫妻关系,都沦落为物质关系,无论他们如何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结果都必然是悲剧性的。奥尼尔通过表现他们在和自己的命运进行抗争时所表现出的悲剧力量,从而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悲剧思想:人只要能在绝望的境地里继续抱有希望,他就获得了生命的悲剧美感。 相似文献
19.
《悲情城市》和《海角七号》两部影片叙事风格存在明显差异,前者是以自我意识为主体的艺术片,后者为清新影像风格的商业片。二者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均引发观影热潮。文章从叙事时空、叙事视角、叙事人物的建构等方面,对两部影片进行文本叙事分析,剖析了两个时期台湾电影的内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古诗十九首》是汉末下层文人集体创作的文人五言诗,其内容多呈现出浓重的悲情意蕴,使诗歌形成一种悲凉、哀怨的艺术风格。实际上,古诗中这种悲情的意蕴正是汉末知识分子生命意识觉醒的具体体现。东汉末年动乱的社会环境,士人失去了进入仕途的机会,传统的儒家价值体系逐渐淡化,士人开始对生命发出追问和思考,关注个体生命的价值。士人生命意识的觉醒无论对于文学的个性化还是思想解放都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