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围绕着日本的参战问题,时任日本外相的加藤高明、陆军、对外硬派等站在了同一条线上,将此视作在中国扩张权益的绝佳时机,谋求在远东确立日本的霸权,解决所谓“中国问题”。虽然顺序、策略可能有所不同,但希冀制定出统一的能够支撑中日关系中、长期的框架是一致的。而加藤外相在事前对于“中国问题”并无明确的方针政策,只是一边重视与欧美等国的协调,一边放任了参谋本部的行动。导致在对华政策的实施中,不断陷入被动,除被迫承认陆军制造的既成事实之外,就只剩下收拾残局。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泰国趁机向法国提出了归还"失土"的要求,但遭到法国拒绝。德国侵占巴黎后,泰国的对法政策立即转向强硬,决定以武力夺取柬埔寨和老挝的大片地区,同时向日本求助。日本这一时期已经决定南进,遂策划借机介入,以控制法印及泰国。随着战事很快失利,泰国决定投靠日本,日本则见时机已到,强行介入,法国被迫接受日本"调停"。泰国因此得到近7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日本则迫使法印和泰国与之签约,夺取了政治、经济、军事的控制权,为大规模南进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3.
受国民革命的影响,1925年下半年接连爆发了浙奉战争、郭松龄反奉战争与国奉战争,掀起了全国反奉反帝运动的高潮。浙奉战争爆发后,郭松龄于滦州举兵,意图推翻张作霖的统治,冯玉祥也随之通电讨奉。滦州兵变后,日本政府采取了"暂时静观"之策,大搞外交作秀;军部则采取了"分段干涉"之策,以实力援奉。日本驻华使、领、殖机构力主及时援奉,驻华日军则一开始就竭力阻击郭军。在郭军兵临营口时,日本军政两界干涉政策合流,加藤内阁适机出兵,军部也由"分段干涉"转向了全面干涉。在日本的全面干涉下,郭松龄兵败被杀、曝尸奉天,冯玉祥败归西北、被迫下野,反奉战线彻底崩溃,奉张借日援起死回生,日本藉此进一步加深了对华扩张。  相似文献   

4.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从此失去独立地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宣布自动废除在华不平等条约。究其原因,作者认为美国此举并非出自于对中国的人道主义的同情和帮助,而是美国自身利益所驱使:一是为换取中国在亚洲战场牵制日军;二是为与日本争夺在外交上的主动权;三是为削弱英国在华势力;四是为树立美国新形象,以便战后实现世界霸主地位。  相似文献   

5.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本侵略军向北平郊区芦沟桥发动进攻。八月十三日,又大举进攻上海。驻守芦沟桥和上海的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八月十四日,国民党政府被迫发表“自卫”宣言,表示:“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从此,中国全国性的抗日战争就爆发了。从一九三一年日本发动对中国东北的武装进攻起,延宕六年之后,这场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为什么能够爆发?这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决定  相似文献   

6.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十年,为了对藏恢复管理权,积极开展对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国民政府建立不久,在西藏问题上强调与内地的"同一性",推行地方自治,随着宣慰等措施的失败,又把"同一性"过渡为"特殊性".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逐渐以国防问题和边疆问题取代民族问题.在对藏政策上,奉行和平主义原则,企图通过军事护送班禅回藏,从根本上解决西藏问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出于自身实力和英国的压力,又被迫放弃了这一政策.国民政府西藏政策的失败原因有三:定位上"同一性"与"特殊性"的矛盾为其一;治藏目标与手段上的矛盾为其二;国家实力不济为其三.三者之中国家实力不济是根本.护送班禅返藏中的"和平主义",与英、藏交涉中"妥协主义",中国传统边疆治理策略执行不力等都体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7.
1931年爆发的江桥抗战是马占山领导黑龙江爱国官兵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一次重要战役,使日本侵略者遭到了自"九一八事变"以来的第一次沉重打击.关于江桥抗战的历史地位与作用,史学界有一定的共识,但对于江桥抗战开始的时间、是否为中国军队武装抗日的第一枪、以及马占山降日真伪等问题仍有学术上的争议.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如果说在整个80年代,日本的对外政策是为实现“政治大国”准备条件和打下基础的话,那么90年代初日本的对外政策便进入积极行动阶段。90年代初日本对海湾政策,集中反映出日本加快推行“政治大国”的进程。 一、日本与海湾危机 1990年8月2日拂晓,伊拉克以10万大军,突然袭击的方式占领了邻近小国科威特,科威特政府被迫流亡国外,海湾危机爆发了。日本政府对海湾危机迅速作出反应,日本积极参与解决海湾危机的原因: 美国的积极“邀请”是日本参与解决海湾危机的主要外部因素。海湾危机爆发后,美国成为解决危机的急先锋。此时的美国实际上成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决不能容忍新兴起的地区霸权国家伊拉克控制住海湾地区。但是为避免“出兵他国”的忌讳和影响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美国竭力呼吁其他国家出兵组成多国部队解决海湾危机。对于日本来说,首先日本是进口海湾地区石油最多的国家;其次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另外日本与美国有“伙伴关系”的约束。8月14日美国总统布什给日本首相海部俊树打电话,要求日本从经济上援助因对伊拉克实行经济制裁而受到损失的中东国家。8月28日,美国政府高级官员会见日本记者时说,美国对日本政府在对伊拉克实行经济制裁后没有拿出具体对策表示强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由于就业形势的严重恶化,中国相继爆发了两次高校毕业生的求职请愿运动。这两次求职请愿运动,与同一时期的爱国政治运动不同,主要是学生为了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而发起的。高校毕业生求职请愿运动的爆发,引起了社会对学生就业问题的广泛关注,政府也被迫采取了一些措施来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0.
1938年10月日军攻陷广州、武汉。以此为标志,旷日持久的中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粉碎了日军妄想在短期内灭亡中国的野心,日本统治者被迫放弃主要以军事手段解决“中国事变”的企图,开始注重采用政治手段。从1939年9月德军悍然发动二战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国际形势急剧动荡,日本对华政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并与国际政治风云的变幻紧密相连。本文拟对这一时期的日本对华政策作一些简单的剖析。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把这一时期划分为两个阶段,即从1939年9月二战爆发到德军闪击北欧和征服西欧为第一阶段;从德军闪击北欧和征服西欧到太平洋战争的开始为第二阶段。  相似文献   

11.
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是九一八事变前在东北发生的两起严重的国际事件,在由两事件引起的中日交涉中,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地方当局对日本采取隐忍退让、力避冲突的方针。张学良之所以采取如此方针,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国内内争未消的局面及其在其中所处的地位所决定,另一方面是由于张学良本人对日本和当时的国际格局的错误判断造成。这一方针不仅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加速了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力避冲突"最终也发展成为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的"不抵抗主义"。  相似文献   

12.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芦沟桥事变,中国驻军奋起抵抗,抗日战争爆发。在中国共产党以推动和全国人民抗日怒潮的冲击下,国民党政府被迫于8月14日发表自卫宣言。从此,开始了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但是,“差不多一百年以来,中国是好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的国家”。因此,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内外形势呈现出十分错综复杂的情况。围绕着抗日战争,国际上有不同的力量和不同的对华政策。这些不同的力量和不同的对华政策,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有很大影响的。弄清楚各种不同力量的对华政  相似文献   

13.
作为后发型现代化国家,日本具有强烈的侵略性,俄国南下与其争夺朝鲜半岛的利益加速了日本在东北亚扩张的步伐,也导致了日本与清政府之间矛盾的激化。清政府借由"壬午军变"、"甲申政变"、"巨文岛事件"的解决,进一步宣示了其对朝鲜的宗主权,加强了中朝关系的紧密性。日本丧失其在朝鲜半岛的主动与"先手"地位,不得不通过战争实现其侵略野心,中日战争遂不可避免。一般认为朝鲜东学党起义是甲午战争爆发的导火线,但日本大陆政策与俄国远东政策的天然对立以及在朝鲜半岛的角逐更是其深层原因。在挑战中朝宗藩关系上与日本有同样利益的俄国,在默认朝鲜"独立"之余,坚决反对日本势力涉足中国东北。甲午战争结束后,就辽东半岛的割让与返还,原本以朝鲜作为争夺焦点的日本与俄国,又将目光转向了中国东北。  相似文献   

14.
以日本"大众"诞生时期创刊的"新杂志"《犯罪科学》特别号《上海研究号》为中心,对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文字媒体中有关"上海"的言论的研究显示:"大众"媒体的发达使原本只存在于少数政治家和知识分子头脑中的"上海形象"终于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呈现在日本大众的面前。在1931年的节点上,从杂志《犯罪科学》中可以听到来自日本社会各阶层的"声音";但无法否认的是,此时的日本人对上海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危险、犯罪、女性、受欧美列强统治"的"他者"认识之上。可以说,上世纪30年代是产生上海负面言论,使其得以扎根并使其大众化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5.
王晓秋 《中华魂》2014,(14):38-39
今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转折点。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曾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戊戌政变记》)意思是说,中国人做了四千年“天朝大国”之梦,从甲午战争被日本打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以后,开始被唤醒了。甲午战争究竟是如何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呢?  相似文献   

16.
"米统会"是在日伪原有的粮食统制政策日益陷入困境,日本被迫实行"对华新政策"的背景下产生的,它是一个完全受日伪控制的半官方商业经济组织。为实施粮食统制,"米统会"采取了多种超经济的强制手段,给华中沦陷区民众带来深重的灾难。  相似文献   

17.
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安派的主将袁宏道任吴县令,万历二十五年,再历游吴越.作为一种较成熟的文化类型,吴地人文相当程度上改变着袁宏道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文学观点,为重塑其文化人格和审美品格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参照.在批判接受吴地人文的基础上,袁宏道形成纵情适意的文化品格和"独抒性灵"的诗歌观点.袁宏道与吴地文士在"性理"和诗歌创新观念两方面的冲突分歧,则代表着万历中期革新诗人与吴地文士在学术思想和诗歌创作理论上的分野.  相似文献   

18.
对环境被迫移民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国际和国家层面上,都存在着因为环境问题而被迫流离失所或背井离乡的人。本文称之为环境被迫移民。针对该问题,本文探讨了环境被迫移民的概念、造成环境被迫移民问题的原因以及应对该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试论史迪威来华使命失败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44年10月19日,美国总统罗斯福下令召回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中国战区最高司令参谋长、四星上将史迪威,就此结束了战时中美关系史一场复杂的争斗。历时两年零7个月艰辛的史迪威来华使命最终夭折。本文试就造成这一重大事件的原因进行探讨。一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被迫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迫使美国结束了观望,在战争最艰难的时刻登上了战争舞台。美国只有彻底打败日本法西斯,才可能继续保持其世界强国的地位。在此前一年,罗斯福曾在一次高级会议上与三军参谋长商定:一旦美国被拖进战  相似文献   

20.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日本帝国主义统治集部内部曾在北进、南进战略问题上争论不休。战后,国内外史学界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本人拟就这个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