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证据理论的国有企业领导者综合测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国有企业领导者的评价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难以量化的因素,无法用传统的方法对其进行评价,本文试图将证据理论引入对企业领导者的评价体系中,提出了利用证据理论进行专家意见综合的方法,以期待评价过程的合理化.  相似文献   

2.
理性精神是指导我们实践行为的一种有效的智慧,是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必需的品质.然而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大量存在理性精神缺失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个人的他治状态,迷信权威,偏执与逆反和缺少怀疑精神.从数学的本质与数学高考的走向分析,学生理性精神启蒙是小学数学教育独特的、应有的目的.大量的数学教学实践表明,数学思想的巧妙呈现是进行学生理性精神启蒙的有效与可能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有不少颇有才干的领导者,他们一般都能处理好与上级和下级的关系,却难以和同级和睦共事,往往将同级之间的关系搞得很僵,甚至出现互相掣肘、四面受阻的难堪局面.出现这种现象,很多领导者只从品德、情操、作风、方法与艺术等方面去归因、改进,很少从思维方式上去重视这个问题.其实,在处理同级的相互关系方面,确立妥当的思维方式往往比方法与艺术更加有效.所以,各级领导者在处理与同级的关系时,既要讲究方法和艺术,还要创新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4.
作为在近现代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组织理论范式,韦伯的官僚制以其理性化的精神内核在西方工业化时代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然而随着社会情境的激烈变迁,理性官僚制陷入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困境,理性官僚制的弊端被人们所诟病。通过对其面临的困境进行反思,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理论蕴含的理性精神、法治意识以及科学化的设计思路,对转型期的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领导者作为社会良好环境的设计者,是社会群体行为保持高效的中枢.决策是领导者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决策能力是领导者的基本能力,其决策结果在社会群体行为中起着事关全局的作用,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我国加入WTO,思想文化多元化以及社会群体思想结构日趋复杂化的影响,给领导者的决策实践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相似文献   

6.
贾旭东 《领导科学》2002,(22):14-15
领导者的能力及其对领导绩效的影响是领导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从目前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来看,对领导者能力的描述多种多样,尚未取得一致的结论.西方的领导特性理论通过对领导者个性特征的研究,总结出了领导者应当具备的许多特性,但这些研究也得出了许多极不一致的结论,使人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7.
决策不是一种静态的智力游戏,而是一种动态的追寻最大综合效益目标的抉择过程,具有极强的时效性.丧失了时效的决策,其正确性将荡然无存.但从领导工作的实际来看,许多领导者在决策实践中往往只重视决策的程序和内容,却忽视了决策的时效,以至竭尽心智作出的决策变成了刻舟求剑似的徒劳行为.因此,领导者在进行决策时,要特别重视对决策时间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实现领导方式创新,首先要提升领导者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高度概括性的哲学范畴,是内化于人脑中的理性认识方式。领导者的思维方式,是领导者相对定型化了的、显现出来的社会理性活动的思维样式、思维结构,是领导者智力、智慧和智能水平的整体凝聚,是领导者精神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总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 尽管许多学者认为,领导是由领导者和追随者共同形成的关系,然而,现存领导理论几乎全部"以领导者为中心",集中于领导者品质和行为对追随者态度及行为的影响,很少有学者探索追随者在领导过程中的作用,这种状况在魅力型领导理论中尤为突出.魅力型领导理论因主张"英雄领导"一直遭到一些学者的批判,在这个"英雄化"概念中,领导者无所不能,追随者只能服从领导者的意志和需要.虽然魅力型领导理论这个观点被过于简化和夸大,但事实上目前主流魅力型领导理论都是以领导者为中心,某种程度上都把魅力型领导的结果归结于领导者的个性或行为.本文认为,尽管在魅力型领导过程中领导者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追随者并非完全处于消极、被动地依赖领导者的地位,而是在领导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任博 《领导科学》2000,(2):16-17
领导者一方面追求工作的有效性,希望取得优异的成绩,另一方面却被许多难以摆脱的现实问题所困扰,领导绩效受到制约。分析影响领导绩效的因素,探索相应的解决办法,对提高领导绩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事业有成,一帆风顺",这是领导工作中常用的祝语.许多领导者可以做到"事业有成",但难以做到"一帆风顺".在成功的后面,还会有许许多多的艰辛、痛苦、非议,甚至一次次的挫折.只有经验的积累、知识的积累、经历的积累,才能塑造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因此,成功的领导者在挫折面前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2.
柴继锋 《决策探索》2006,(12):12-13
一、整合行业资源,深化专业化改革,突出内部自困之围 任何一个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构成企业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但劣势部分却往往决定着整个企业的水平.企业就像一只"木桶",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这就是"短板理论".问题是"最短的部分"是企业中一个有用的部分,我们不能把扔掉,否则你会一点水也装不了!劣势决定优势,劣势决定生死,这是市场竞争的残酷法则.企业领导者要做的首要问题就是迅速找出"最短的一块",尽快把它补起来.  相似文献   

13.
MBA案例教学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问题的提出伴随着1993年初我国自己的MBA的“出炉”,一批懂经营理论、又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懂外语、计算机和相关法律知识的专业人走上了企业经营管理的第一线,为企业带来了勃勃生机。一个时期以来,MBA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但同时我们的MBA教育体系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令人深思:教师短缺;教学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师缺乏与企业的联系,使课程学习缺乏活力;教学体系的不完善;新课程的涌现,如企业伦理学、市场研究等,使原有学科体系受到冲击。1.管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MBA教育的难度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管理学的边缘…  相似文献   

14.
领导者的觉悟决定了组织的命运。所谓觉悟,是指对某个事物的认知水平。“觉悟”是现代领导的要素。组织的许多事物发展和命运依赖于领导者的觉悟,觉悟不到,组织发展就难以完美。  相似文献   

15.
领导从来不是领导者向下属发号施令影响下属的单向过程,而是领导者与下属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交换的双向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下属的需求、价值观、个性特质和能力等状况会或强或弱、或明或暗、或积极或消极地左右着领导者手中权力的运用. 一、下属的盲从、逢迎和依赖是领导者权力腐败的重要促成因素 安弗莎妮·纳哈雯蒂的权力腐败循环理论认为,私欲膨胀是领导者权力腐败的开端,而导致领导者私欲膨胀的除了个人因素和组织结构因素外,还有来自下属的因素. 首先是顺从型下属.顺从型下属被罗伯特·凯利看作是“积极的但却没有任何批评精神的依赖者”,是领导者的“应声虫”(yes people).他们缺乏独立性,唯命是从.只要是上级命令,无论是否违反组织原则和规范,他们都毫不犹豫立即去执行.他们行为的动机并不复杂:可能出于对领导者手中权力尤其是强制权和奖酬权的畏惧或期待;可能因为卑躬屈膝和自我轻视的个性倾向,也可能为不想给自己找麻烦而避免与领导发生冲突.无论哪种情况,他们的总是服从让领导者产生“服从的幻觉”——相信自己总是英明正确的,否则下属为什么总是没有异议地服从呢?于是,领导者变得飘飘然而逐渐自我膨胀,滋生并不断强化自我特殊性的意识,越来越轻视下属,从心底认为他们无能并进而无视他们的参与权,直至无视组织规范,大权独揽,独断专行.  相似文献   

16.
政绩统计法     
如今的许多统计工作,靠正常的加减乘除怕是难以胜任了.特别是统计涉及到领导者的政绩的时候,就更别有一帖妙方,是传统的计算方法所不能及的.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发现了几种常用的政绩统计法.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儒道思想尽管各有侧重,其理论本质却存在着会通关系,老子所倡导的“四不自”,一定程度上为孔子“绝四”奠定了思想认识基础。老子“四不自”与孔子“绝四”思想为领导者自觉强化角色意识提供了认知视角;为领导者主动贯彻“知行合一”提供了实践自觉;为领导者善于驾驭复杂局势、化危为机提供了策略路径;为领导者全面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提高判断力、领悟力和执行力提供了思想认识前提。  相似文献   

18.
经验是一个领导者成长和成功的阶梯,是不可忽视的.作为领导者,应善于用系统的思维和全方位的视野,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性地看待工作经验.  相似文献   

19.
张熙  袁宇 《科学咨询》2009,(24):69-70
理性精神是指导我们实践行为的一种有效的智慧,是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必需的品质。然而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大量存在理性精神缺失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个人的他治状态,迷信权威,偏执与逆反和缺少怀疑精神。从数学的本质与数学高考的走向分析,学生理性精神启蒙是小学数学教育独特的、应有的目的。大量的数学教学实践表明,数学思想的巧妙呈现是进行学生理性精神启蒙的有效与可能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结合管理实践,从领导理论发展的主体脉络、概念化层次视角下的领导2个方面,对百年来国内外领导者价值观研究演变过程中的主要成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指出了领导者价值观研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最后提出了领导者价值观研究的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