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6 毫秒
1.
《通雅》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方以智的代表作。自从康熙五年(1666)正式刊行以来,《通雅》曾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清初学者姚文燮甚至认为,方以智撰成《通雅》之功,“当不在禹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通雅提要》说作者“考据精核,……穷源溯委,词必有证,在明代的考证家中,可谓卓然独立矣”。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也把方以智与清代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相提并论。然而,勿庸讳言,学术界对  相似文献   

2.
《大学衍义》是一部理学名著 ,其书因大学之义推演而成。自成书以来 ,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 ,宋元明清各大书目对其都有著录。作者对宋元明清各大书目对其著录情况作了一次全面的梳理和分析 ,展示了《大学衍义》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3.
《揅经室外集》著录书目,多可验之于《宛委别藏》丛书。故论《揅经室外集》著录书目之特色,可明《宛委别藏》丛书收书之特色,更可彰显阮氏版本目录学之学术价值。阮元为乾嘉时之大儒,亦为扬州学派之殿军。欲窥其目录学上之成就,离不开《揅经室外集》。  相似文献   

4.
今人张涤华《类书流别·存佚篇》著录了《彭氏类编杂说》一书①,庄芳荣《中国类书总目初稿·书名著者索引篇》因之②。《彭氏类编杂说》六卷,明彭好古辑。此书最先著录在《千顷堂书目》子部类书类,“彭好古《彭氏类编杂说》,六卷”③。《明史·艺文志》本于此④。然而有清一代重要的目录书,如……  相似文献   

5.
明末学者方以智在语言文字学领域的代表作《通雅》,内容、分目仿《尔雅》之例,而又有所革新。《通雅》分目上的革新不仅反映了方以智个人的学术思想体系,反映了明末清初社会文化知识结构,同时也代表了“雅类书”发展的巅峰。考察了《通雅》浮山本、四库本(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录)、光绪本及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的分目异同,并在综合考虑全文体例统一、各版本异同及其原因的基础上,对《通雅》分目情况及各类各目条目数量进行了整理统计。《通雅》在类别设计上是比较全面的,但各类、各子目收录的条目则非常不平衡,这说明《通雅》之“通”在于类别的完备,而具体到研究对象,仍然是以常用词语和疑难词语为主,不是一味追求内容的全面。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现在一般的读者,大都知道胡思敬所校刊的《豫章丛书》,而不知道陶福履所校刊的《豫章丛书》,即使在杨家骆所编印的《丛书大辞典》中也只著录了胡氏的子目,并在后面附带说了一句:“各丛书书目所录之《豫章丛书》,皆陶氏所刊之二十二种本。”由此可知,他认为胡氏的《豫章丛书》,是可以包括陶氏的,甚至把二者误为一书,著录胡氏的子目,是比以前各种丛书书目的子目要多,因此,便将陶氏的子目删去而不录了。殊不知陶氏和  相似文献   

7.
吴冠文《关于今本"<大唐新语>"的真伪问题》一文提出了今本《大唐新语》是明人伪造的观点,这一观点值得商榷。《澹生堂书目》将《大唐新语》与《唐世说新语》分别著录在两个不同的类目,是因为采用了互著法,与真伪问题无涉;《玄赏斋书目》是伪书目,不足为证。宋代类书《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等所征引的《大唐新语》在今本中几乎都保存下来了,并没有有意删削的痕迹;今本《大唐新语》与《何氏语林》中所引《大唐新语》不一致,是因为何良俊在引书过程中的删改和失误所形成的。今本《大唐新语》中有与刘肃之后所出书《唐书新语》相同的文字内容,应当是《唐书新语》采用了《大唐新语》,或二者同出一源。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今本《大唐新语》是伪书。  相似文献   

8.
南宋绍兴九年临安府刻本《文粹》是现存《唐文粹》的最早刻本。文章从公私书目对此本的著录、书名问题、绍兴本的面貌等几个方面对绍兴本进行了考察 ,并推测了绍兴本与北宋宝元本的关系 ,重点将绍兴本与历代重要版本作了对勘 ,说明从明徐刻本开始 ,已逐渐偏离宋本面貌 ,至清代许增刻本 ,据它书校改的情况更为严重。从而突出绍兴本在文献方面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宝文堂书目》所著录的宋人小说,一般被认为是留存到明代的宋话本,本文通过考证《宝文堂书目》与《六十家小说》的关系,论证《宝文堂书目》所著录的宋人小说实为《六十家小说》里所收者。这对于明代有无宋话本传世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论《国史经籍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国史经籍志》是中国目录学史上有影响的一部书目,历来论者评价不一,褒贬悬殊较大。文章分析了《国史经籍志》的编撰背景和过程,认为其类例和著录在继承借鉴《通志艺文略》的基础上,也有较多的变通和创新:类例上,两者体系有别,子目增删调整较多;著录上,两者著录内容和图书归类多有不同。《国史经籍志》类例详悉,反映了古今著述源流和学术变迁,颇便查检。该目继承了古代书目类分图书方法的优良传统,并较好地处理了同类书的排序问题,它多彩的注释方法和丰富的注释内容,具有一定特色。《国史经籍志》之失在于著录草率、体例丛杂和类目繁琐  相似文献   

11.
《三国志》裴注的史料价值超过陈寿《三国志》本身,这几乎是史学界的共识。其所以如此,在于裴注引书甚丰。因而研究裴注引书问题者不少,主要有赵翼、钱大昕、沈家本与王祖彝诸家。然而,赵、钱、沈、王四家之说,差异颇大,以致后之学者,各承一说,言人人殊。本文试图考察赵、钱、沈、王四家差别的具体表现及其造成差异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裴注引书目为258种,分别指出其中四家均未著录者36种,各家所著录但互差异者15种及存疑待考者16种,最后列出裴注引书目表及裴注所引书目存疑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清史稿·艺文志》取法《明史·艺文志》只著录清代人著作,凡9633部,138078卷,是书以《四库总目》为底本,舛误殊多。近读子部书,分著作讹误、篇名讹误、卷数讹误札记二十二则,附记数条。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自东汉至清代有代表性的官私书目子部杂家类著录书籍情况的比较与分析,得出结论:中国古代书目子部杂家类著录内容经历了由"思想流派"之杂到"庞杂"之杂的演变。  相似文献   

14.
《编珠》是隋代杜公瞻为隋炀帝编纂的一部类语体类书,编纂时间约在大业六年(610)至大业七年之间,编纂地点在江都。《编珠》在唐宋时代流传不广,《日本国见在书目录》《崇文总目》《遂初堂书目》等对其亦有著录,又可见其流传之余绪。清代高士奇在翰林院整理旧库纸堆时发现了《编珠》残本,补续之后将之刊行于世,《编珠》遂再次公开流传。高士奇补遗本《编珠》与原本有很大不同,《续编珠》则是高士奇据《编珠》体例而成的新作,目前《编珠》主要有清吟堂本、翰林院本、文政十二年本3个流传系统。  相似文献   

15.
分析同源词是《通雅》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虽然方以智尚未提出“同源词”、“词族”一类的术语,但他把一些语音相近、语义有联系的词放在一起,分析它们的音义关系.他所做的工作正是在分析同源词.方以智在《通雅》一书中分析了大量的同源词,为我们今天研究同源词提供了大量的材料.  相似文献   

16.
现代图书馆的藏书分为两大类,一是图书资料,一是非书资料。依据《国际标准书目著录(非书资料)》的使用范围,非书资料(NonbookMaterials,简称NBM)是指以音响、形象等方式记录有知识的载体,它包括录音制品、录像制品、幻灯片和投影片、电影片...  相似文献   

17.
马国翰是清代著名的辑佚学家、藏书家。他注重实用,以常见版本为主;注重收藏类书、古注等辑佚常用书;收藏有较多的古佚书辑本;本文从《玉函山房辑佚书》引用书《玉函山房藏书簿录》多有著录几个方面对马国翰辑佚与藏书的密切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8.
掇微漫笔     
一、《七十六年史学书目》有遗漏失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资料室所编(1900—1975七十六年史学书目》是一本极为有用的工具书。它分门别类把史学论著、历史研究法、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物质文化史、综合参考等书目著录于上篇,而于下篇著录经济史、政治史、军事史、农民战争史、民族史、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学术思想史、文化史、艺术史、教育史、图书馆史、文学史、语言文字史、科学技术史、地方史和历史地理、中外关系史、华侨史、史学史和史料学等书目、相当完备。而且每一门中又分类,类下又分目。如经济史分中国经济史和世界  相似文献   

19.
《文心雕龙》一书,最早著录它的《隋书·经籍志》署为“梁兼东宫通事舍人刘勰撰”,清内府藏本所署相同;汉魏丛书本和清黄叔琳的《文心雕龙辑注》则署为“梁刘勰撰”。清代以前对该书所署的年代似未曾引起注意和异议,到了清代开始对成书的年代进行探讨并对所署“梁”代提出了异议,如纪昀、顾千里等清代学者  相似文献   

20.
《通雅》是明代方以智所著的一本训诂学著作,其中包含着丰富的语源学方面的思想,反映了近代语源研究的一些成就。本文通过对《通雅》的一些复合词的语源进行了初步探讨,从而初步认识《通雅》复合词语源研究的成就和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