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媒体和文学的结合催生出一批迥然有别于传统纸媒文学的新文类作品,而被流行化的亚文化构成了它们的重要话语资源,新文类中最常见的亚文化种类有同性恋亚文化、神秘亚文化和游戏动漫亚文化等,这些亚文化中蕴涵的抵抗和边缘因素在消费时代成为商业文化的卖点,被流行化快餐化之后作为一种"奇观"投合了都市青少年群体追求新奇刺激的猎奇心态,因而在新媒体平台上成为新的时尚和潮流。  相似文献   

2.
被称为第九艺术的电子游戏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它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发展而出现的高科技的产物。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它最大的特点是具有互动性。它是一种新的人际交流工具、一种新的媒介、一种新的大众文化和一种新的以虚拟为基础的文化平台。游戏的流行给社会带来新的问题,如青少年对游戏的痴迷,网络虚拟社会问题等。  相似文献   

3.
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就业市场对应用型高校学生所具备的英语应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要求必然导致英语教学改革并产生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又必然催生出新的高质量的符合就业市场要求的优秀教材。这类优秀的教材又为提高应用型高校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手机普及率的提高,手机短信成了大学生获取信息及进行信息、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文章就短信文化流行的原因,从学生个人需求、技术发展和短信自身特点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索了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新媒介和后现代可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媒介技术和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给诸如电视、电影等传统媒介带来了新的社会化特点,同时导致像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出现。它们的主导特质是:图像的优势地位;巨量多元信息的快速流动;广泛的互动性。而上述特质对生活的平面化与历史意识的丧失、小叙事的流行、消费文化的出现和新主体的产生都有着重大的影响。而种种新的文化症候为我们想像未来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新一代网络语言——火星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网络语言的形式也在不断地发展提升.时下,最流行的网络语言当为"火星文".这种由"90后"新新人类创造的"火星文"在分类造字方式、特点等方面有其独特之处.为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论教师与校本课程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校本课程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另一方面校本课程也对教师提出了要求。两者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的。二者要达到协调地发展催生出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新的角色定位即教师成为研究者。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以来 ,在中国小说园地出现了为数不少的有着传统笔记小说神韵的小说作品 ,即“新笔记小说”。新笔记小说极大程度地继承了古代笔记小说的文学精神和艺术旨趣 ,同时又包蕴了不少新的质素 ,新笔记小说是古代笔记小说潜移默化的产物 ,也是新时期以来特定人文环境激发、催生出的一种小说体式和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9.
李娟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10):47-50
网络文学写作是依托于网络技术的全新写作方式,网络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网络文学写作与传播日益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消费时尚。网络文学产生于后现代主义文化语境下,带有明显的即时交流性、科技化、商品化等当代流行文化特质。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态,网络文学在创作上有着与传统纸质媒介文学不同的特点。网络文学写作改变了文学的本质属性,在写作主体、写作受体、写作题材及其写作文本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文学的写作是对传统写作理论的颠覆与重构,而网络文学的独特性又对网络文学的创作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及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在明代文学中,"台阁体"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文学流派,但关于其具体的流行时间后人却莫衷一是,相关的说法有五种之多。以明代中期的政治生态为切入点,从"台阁体"的得名缘由、"台阁体"的文学活动传统、"台阁体"的具体特点等方面入手,对"台阁体"的流行时间作一重新检视,可以看到明代"台阁体"盛行的时代大致在永乐经仁宣而至正统前期,这一时间是与"三杨"的政治生命相终始的。随着"三杨"的逝去,政治生态的变迁,新的社会现象的出现,"台阁体"失去了存在的条件,其自然就发生了变异。  相似文献   

11.
技术作为“应用科学”之观念的历史溯源——以美国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美国把技术解释为“科学应用”并成为一种流行的观念的复杂历史演变过程及其演变动因进行了探究。美国关于技术的流行观念形成过程分三个阶段:逐渐形成了把科学应用于“实用技艺”的观念;技术观念演变为“应用科学不过是纯科学的应用”;把科学到技术的过程理解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生产经营的过程,即“技术程式”的观念深入人心。通过对美国技术史的研究,指出关于技术的流行观念是一个围绕科学与技术的关系问题为主线,科学共同体和技术共同体的社会地位、群体利益等因素参与了技术流行观念的建构。认为关于技术概念的观念是一个社会建构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假山营造之"法"根植于审美认知,其生发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巨大影响.在初盛唐、中晚唐、北宋末年以及晚明四个历史时期,由于社会文化思潮的变迁,催生出新的自然观、哲学观与价值观,并通过审美观的更新使假山在营造体例与外部形态上产生了新的内容.但是,这些新思想的出现并非是对旧观念的简单取代,相反,新旧假山营造之"法"或以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就给教育技术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教学的多媒体化、网络化成了当务之急。流媒体技术是当今在网络上较为流行的新兴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学、科研、娱乐等领域。网络的发展,流媒体技术的普及,为网络教学带来了新的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14.
现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不但促使许多传统产业不得不转型发展,甚至被淘汰,还催生出大量的新产业、新业态与新经济模式,也使人类进入前所未有的技术动荡时期。技术决定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内容与定位,技术动荡必然会引起职业教育的变革。技术动荡性是指行业技术发展或变化的不确定性、复杂性与难以预测性,技术与职业教育长期存在着交互演进的关系,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动荡性持续加剧逼促职业教育进行深层次变革。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动荡从三个方面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变革提供了动力来源:国际技术竞争是外部动力来源;我国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是内在动力来源;“技能强国”战略是外部驱动力。我国职业教育的深层次改革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坚持整体性思维与复杂性思维,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整体推进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提升职业教育改革的内驱动能。  相似文献   

15.
现代信息技术与民主政治的结合催生出网络民主这一新生事物,乐观者据此梦想回归古希腊直接民主,而悲观者则否定其存在价值,认为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无助于民主政治,甚至还可能强化国家控制,削弱民主政治发展.面对如此泾渭分明的立场,有必要从民主的本质属性角度厘清网络民主是什么,不是什么.对网络民主的乐观展望和悲观诘问都难免有失偏颇,虽然网络民主并非一种新的民主模式,但网络民主在拓宽公民政治参与路径和提高政治系统的政治沟通能力方面对民主政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市场的呼唤、技术的进步催生出一个崭新的网络时代 ,在网络时代广告发展的原动力仍然首推技术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 (市场营销的发展 )。技术的进步更多地在广告的传播、设计手段、制作工艺等环节促进广告的进步 ,而市场营销的发展则更多地在广告的定位、策划、策略等环节促进广告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当前状况和现实需要,基于当今国际上流行的几种项目管理模式,提出了三种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然后对建筑业供应链管理的实施从信息规划、质量管理、风险防范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为解决建筑业发展中供应链设计的不合理、实施的混乱、管理的不规范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教育并不是生产力中的独立因素,教育生产力的作用主要在于它渗透于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上形成和催生出新的生产力要素,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教育生产力的作用规律主要体现在教育生产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以及教育生产力和个体成长与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二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转变着人们的思维、观念,冲击着传统的大学理念,催生出全新的大学教学模式.本文阐述了数字化浪潮对传统大学教学模式的冲击,进而引发大学教学模式的变革,并对数字化校园与大学教学模式变革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作了一些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工商人类学作为一门将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研究工商管理实践问题的新兴学科,能够为现有研究提供独特的研究视角和思维模式。应用工商人类学思维从“生物进化”的演化模式中探究互联网时代下的商业组织策略行为模式的内在动机和逻辑,指出人类商业文明通过“自我进化”的方式催生出了三种新的变量:新“物种”、新入口和新土壤。新“物种”是资本和创业者交合的产物,其基于“人格”的商业策略模式,将带来新一代的商业入口,而商业的首要土壤已经从传统工业时代的工业和城市转为数据和计算。现代商业组织的策略行为正是在这三种新变量的影响下不断变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