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身份的诉求:评加拿大华裔英语小说《玉牡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后殖民主义批评的视角,阐释小说《玉牡丹》所表现的加拿大华裔身份认同的问题,指出作者通过重写华裔历史、再现华裔生存状况以及书写中国传统文化,质疑种族主义和文化霸权,消解中西文化二元对立,完成加拿大华裔身份诉求,表达对价值和人性的思考和关怀。  相似文献   

2.
菲利普·罗斯在2000年出版的小说《人性的污秽》,全方位展示了作者对于人性更加多面化的思考.罗斯通过对几位主人公艰难生活在自己所建构的复杂身份中的描述,探讨现代人生活的困惑,让读者意识到正是这个到处充斥着污秽的社会影响了人,人性的污秽正是社会的污秽.这部小说生动地展示了美国民众的生存状态以及社会的阴暗面.  相似文献   

3.
文化身份一直以来都是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主题,其定位在华裔美国文学史上屡经变迁,即从文化认同、反认同再到否定的认同;本文通过比较黄玉雪的《华女阿五》与任璧莲的《典型的美国佬》的文化身份定位问题,探讨华裔经历的两种不同的文化身份定位的变迁问题。  相似文献   

4.
张玮 《东方论坛》2014,(1):116-119
流散文学中,对自我身份的探索和文化身份认同是重要的表现内容,印裔美籍流散作家裘帕·拉希莉的《同名人》描写了两代印度移民自我身份探索时的困境、文化融合等问题。异族婚恋是《同名人》中,第二代印度移民面对印度文化与异质文化之间冲突与抉择时,进行自我身份探索的途径,也是身份认同的中介及桥梁。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个犹太裔的美国作家,索尔·贝娄在他的辞世之作《拉维尔斯坦》中第一次公开、直接地讨论犹太问题及身份认同问题。小说主人公拉维尔斯坦融入主流社会之后,思想层面上却仍然徘徊于美国文化与犹太文化之间,不断地寻找自我的真实身份。文章运用文化研究中关于散居者多样性,甚至流动性身份的可能性理论探讨美国犹太人的身份/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6.
《何以解忧》是女作家张抗抗依据她的知青经历所写的作品。本文以"互文性"为原则,将其置于环境和原型语境中,变文本的暗示为明示,去解读作家透过小说所提出的对于生命,对于人性的叩问。作品中,张抗抗用自身经历,来对北大荒知青这一文化身份表示认同;并表达了她在灵魂的纵深处对人性意义的执著追求。  相似文献   

7.
陈若曦在20世纪80年代创作了优秀的长篇小说《突围》《远见》《二胡》和《纸婚》,通过婚恋与情爱故事探究海外华人女性的精神求索历程。在这类移民小说中,陈若曦塑造了一系列在中西文化冲击融会下艰难成长的华人女性形象,她们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却又置身于美国那种需要独立拼搏的西方文化中,勇敢地放弃父权社会中的爱情与婚姻,选择有尊严的独立生活来抗争,从而达成自强,遂成为她笔下女性形象的鲜明特征。小说中她们从迷茫到自立的成长历程,也是她们在异国生存中的一种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变化过程。这种身份认同,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进而达到融入异域环境;这种文化认同,源于对西方文化的包容,进而达到接纳,促进了个人自强,蕴含着作者独特的呼唤女性自主精神升华的关怀意识。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进程加快了沈阳等东北城市的转型。不同于学界其他作者聚焦产业工人厚描东北的传统叙事视角,《张医生和王医生》从两位医生沉浮人生的微观视角切入,力图描绘出沈阳城市空间和文化景观变迁的宏大图景。两位医生在沈阳新旧文化语境的撕扯中遭遇了身份困境,但同时也努力地寻求新的文化认同、建构新的文化身份。个人将空间嵌入其社会化进程中,借此来区分自我与他者,以期实现自我目标,完成社会认同到心理认同的转变,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基于空间语境的文化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9.
在欧洲一体化的语境中,"身份认同"已然成为德语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获得2010年德国图书奖的移民小说《鸽子飞去》便深刻地反映了这一主题。小说着重描述了主人公对自己边缘生存的焦虑和身份认同的困惑。在瑞士主流文化面前,作为移居的少数族裔因缺乏认同感使主人公感到愤懑;同时在南斯拉夫-匈牙利文化面前,主人公同样遭遇身份焦虑。基于身份认同理论,剖析了主人公对身份认同的焦虑与追寻的思想历程,展示了欧洲一体化中当代欧洲移民的真实心态和混杂身份。  相似文献   

10.
与诸如《女勇士》和《喜福会》那样的华裔美国文学名著不同,雷庭招的《吃碗茶》于1961年出版之初并没有引起轰动。迄今为止,美国学者往往关注它所体现的封建父权以及唐人街令人窒息的封闭社会所造成的人性扭曲,而国内学者则被它包含的“亚裔感性”、群体主义价值观以及语言特色所吸引。本文拟运用英国文化学家斯图加特·霍尔关于文化身份/认同的理论,对其主人公的文化身份重塑以及同化过程作一探讨,旨在挖掘该经典作品深邃的思想内容和无穷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索尔·贝娄在《赫索格》中探讨了美国犹太移民的身份和归宿问题,小说主人公的家庭矛盾其实是社会文化矛盾的反映。赫索格面对宗教矛盾和文化冲突产生了强烈的心理焦虑,对犹太移民的身份和生命意义提出了质疑。他试图从性、暴力和大自然中寻求消解身份焦虑的途径,最终在自然之美和情人之爱中获得了内心的宁静,也变相地在心理上获得了身份认同。事实上,索尔.贝娄并未解决主人公面临的生存困境,其笔下人物回归自然也有逃避现实的嫌疑,但贝娄通过赫索格对犹太身份的焦虑和认同,表达了不同文化应该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的理想诉求。  相似文献   

12.
林语堂身处中国文化变革的交替时期,20世纪30年代起从“译入”转向“译出”标志其文化身份的转向。通过“译入”,引进和吸纳各种各样的西方文化,实现对现代性文化认同建构;通过“译出”,评介和传播中国智慧,寻求民族文化认同的同时并建构自我的文化身份。林语堂以翻译《浮生六记》这部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为开端,进行文化身份建构以实现双向认同。因此,研究《浮生六记》翻译的跨文化动因,有助于我们探究译者诉诸的文学相关功能及推崇的文学理想形式,了解译者主体与历史文化、社会现实之互动。  相似文献   

13.
谭恩美的作品《喜福会》已成为华裔美国文学的经典,其中一个章节《另类》(Two Kinds)近年来被选入本科英语专业教材,产生了对经典的简约化、俗世化的误读。文章从对文类的认定、主题的诠释与语言特色的角度凸现了作品蕴涵的身份认同的后现代意义和文化政治内涵,赏析了关于中国/美国文化认同的人为虚构的两分特性和作品中人物体征的文化混血。  相似文献   

14.
卡里尔·菲利普斯是当代英国著名的黑人移民作家之一。其代表作《落雪中》讲述了生活在英国的加勒比海裔黑人移民所面临的身份认同危机,以及对文化身份和家园的追寻。小说不仅再现了黑人移民面临的文化困境,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作者对流散族群如何才能保持自身文化身份的思考。从后殖民批评视角分析小说中黑人移民及其后代所面临的失落感和文化上的无归属感,揭示黑人移民只有通过认可自己的民族文化才能成功构建自己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5.
在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中,身份问题一直是个反复出现的主题。《人性的污秽》中的主人公科尔曼就是伪装失败的典型,自始至终他都不敢坦白,一直活在虚假的牢笼里,受尽折磨。而《望岩》中的杰克选择用假名字来真实地生活,从而实现了一种"真我"和"假我"的结合,完成了自我建构。"真我"通过伪装转化成"假我",二者不应该是完全割裂的。只有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才能打破真与假之间的壁垒,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自我。  相似文献   

16.
身份和身份认同是一切文学中不可避免的主题,其多种表现形式常常带有不可避免的政治性。本文讨论身份与身份认同在文学中的表现,以及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等当代文学批评关于身份问题的利用,从身份认同、身份危机、身份建构和身份叙事等方面探讨文学中的政治问题。结合对法侬、奈保尔等后殖民知识分子和作家对经典作品中的人物以及身份在批评理论中之挪用的分析,指出身份本身就与社会、文化、民族、种族等重大问题不可分割,与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不可分割,因此本身就具有政治性。  相似文献   

17.
移民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有关身份认同的文化问题。文化视野中的移民身份转换和认同经历了疏离阶段对“我是谁”的追问,以及融入阶段对“我们”的重新建构的复杂过程,并最终不得不面对移民城市杂糅文化语境中多重身份认同的新焦虑。  相似文献   

18.
美国华裔作家黄玉雪的自传小说《华女阿五》,描述了美国华裔女孩阿五在美国族裔属性和中华族裔属性间的斗争,以及她如何摆脱被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双重边缘化的两难境地而融双重属性于一体的状况.阿五身上熔铸的中华族裔文化属性和美国族裔文化属性反映了实现自我身份认同、社会身份认同的文化政治权利角力关系,从而达到重铸自我族裔属性,实现混合身份认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在不同的文化生态背景下,各国动画片都有意识的构建民族想象共同体,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相互排斥,相互交流和相互渗透。马克·奥斯本执导的《功夫熊猫》系列片,因其表达的直观性和动画的形象性,文化传播与构建中拥有先天的优势。但导演马克·奥斯本对文化认同构建的实现取决于该动画作品能否对被传播者提供共性的认知。动画片《功夫熊猫》系列从商业角度是利用东方文化的外衣来包装宣扬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故事,但导演马克·奥斯本在故事深层未停留在简单的中国元素挪用与单纯的符号化处理,从深层艺术意象审视,影片展现出中国文化与艺术意蕴;从文化认同方面归纳分析它,"身份认同"与"符号认同"得到了成功地演进与传递。  相似文献   

20.
美国音乐剧《演艺船》在加拿大多伦多上演引发了一场加拿大黑人质疑犹太权势的黑人权力运动,并由此引发了黑人对自己文化认同、身份认同的质询。《演艺船》事件折射出加拿大黑人盲目追随美国激进黑人的足迹,试图建立一个标志黑人非洲文化的社会,将黑人与犹太人的民族关系定义为受害者与霸权者的关系。在多元文化主义的语境下两个少数族裔的文化矛盾和文化冲突,深层次地揭示出多元文化主义的双重效应,也凸显出在多元主义文化下如何防止民族分裂和身份危机依然是加拿大政府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