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星余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翻译实践包含了对原语文本的各种形式的改写和操控。字幕翻译过程实际是对原来电影的一种改写。本文从翻译活动的外部??意识形态角度探讨字幕翻译中的改写现象。意识形态的操控分为两个方面:官方意识形态和大众意识形态。在这两方面意识形态的操控下,原电影呈现出纯净化,标准化,娱乐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姜海清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8(4):86-88
意识形态对翻译活动的操控是一种普遍现象。从宏观和微观视角探讨意识形态对翻译活动的操控意义重大。研究意识形态对翻译活动的操控属于翻译的外部研究,在做好翻译内部研究的同时,加大翻译的外部研究有利于译者准确把握作者意图和原语信息,充分再现原语语境效果,以期获得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3.
翻译中主体因素对文化信息传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磊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4(5):132-135
本文拟用传播学中相关理论来分析翻译中主体因素对文化信息传播的影响。指出,翻译过程中文化信息在传播过程中通常会发生变化,具体表现为:文化信息误解,文化信息损耗和文化信息附加三种情况。并进而指出,造成文化信息变化的原因与翻译中的主体,即原作者、译者和译语读者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李执桃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7(4):147-150
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控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对译者翻译策略的操控。根据文化语境框架下的操纵学派的翻译理论,从民族意识形态、赞助人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个人意识形态等几个方面初步探讨意识形态操控下的归化/异化策略对文学、文化产生的影响。意识形态操控下的归化/异化策略对文学、文化产生的影响:有的表现为人物的“变形”,有的则表现为译作在给读者传递的文化信息方面“叛逆”了原作。 相似文献
5.
论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意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宋志平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6):84-88
译者是双语转换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主要体现在对原作精神的把握和全面考虑译文读者群素质两个方面。译者既要充分调动预存信息 ,利用一切手段 ,力求进入原作者的思想 ,又要顾及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 ,提高译文的社会价值。译者主体意识能否正确发挥 ,是翻译成败的关键 ,也是翻译活动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6.
美国对华关系的文化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的对外政策在现实操作上是以所谓国家利益为准绳的 ;在精神道德主张上则由以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为基本内容的价值观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政治文化为依据。对华政策作为美国外交政策的组成部分不会偏离上述基石 ,反而因文化传承的差异、现行政治制度的不同和意识形态及宗教信仰的大异其趣更加彰显了这些内容。了解美国对华关系中的文化因素 ,有助于研究中美磨擦冲突中美国方面所主导的东西。文化因素虽然不像政治操作、对外政策和军事行动那样具象 ,但后者都是前者的表现 ;后者是结果 ,前者是起因。美国人的核心文化价值观里的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构成是美国对外政策中的恒定文化因素 ;美国政治制度中的制衡机制是美国政治文化中的恒定模式。这两个因素在研究美国对华关系时不能忽略 相似文献
7.
鲁迅早期翻译的意识形态操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凤霞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5(2):122-124
鲁迅早期的翻译活动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的烙印。在鲁迅早期的翻译作品中,归化策略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该文探讨了鲁迅早期的翻译作品及应用的翻译策略,说明鲁迅早期采用的归化翻译策略是受当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操控的。 相似文献
8.
杨琍玲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3(3)
强调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是20世纪末翻译界的一大研究热点,至今对此论述甚多.然而,这种影响并非绝对.事实上,翻译对意识形态亦有巨大影响力和反作用力.以中国历史上几个重大翻译史实为例,分别论述翻译对译者意识形态立场、译入语本身以及译入语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王凤霞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83-87
鲁迅先生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杰出的翻译家,译作几乎占其文学作品的一半。鲁迅从未翻译过英美或其他强大国家的文学作品。在不同的翻译时期,鲁迅精心挑选翻译文本,译介弱小的和被占领国家的作品,其选择的翻译文本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操控痕迹,与特定社会意识形态及其本人的意识形态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0.
周琼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5)
从文化角度来解析在异质文化语境下汤婷婷、谭恩美两位美国华裔女作家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她们打破原有的文化认识模式:对中国文化传统并不是一味认同,而是进行理性的反思,这种自我审视并不是为了背弃,而是一种自我认识。通过这种文化反思、文化自审,我们才能更好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增强自我意识,更好地进行自我定位。 相似文献
11.
何晓嘉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79-82
本文以主体间性理论为支撑,透视了汉诗文化意象翻译中的文化内涵,并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探讨了文化意象翻译与主体间性之间的关系。此外,文章还通过具体译例分析了主体间性理论对汉诗文化意象翻译的启示及如何突破意象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12.
13.
张继涛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0(5):107-109
随着旅游业发展模式由经济型向经济—文化型转变,旅游文化也开始受到广泛关注。旅游主体是旅游活动的核心,旅游主体在旅游过程中会形成一套相对独特的观念和行为,即一种文化形态。旅游主体文化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规范性、多样性、时代性和扩散性。 相似文献
14.
晚清时期大量的域外小说被译介到中国,但此时的小说翻译却因其对原作的不忠实而受到后来学者的非议或者不能引起应有的重视。从晚清时期的意识形态入手来解释当时小说翻译中的一些现象,指出译者对翻译小说题材的选择、译者的翻译策略以及外国文学在中国的认知程度都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陈晓勇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7(3):134-137
翻译者主体意识的发挥及其对民族文化异质性的认知 ,不仅关系到翻译策略和效果 ,更关系到民族文化在译入语和世界文化中的影响和地位。杨宪益、霍克思的《红楼梦》宗教文化意象翻译对翻译工作者具有启示作用 :在中国翻译文化产品交流长期存在逆差的现实面前 ,中国翻译者要积极传播民族文化意象的异质性 ,发挥其对外族文化的影响 ,同时应加强研究翻译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6.
对话与融合:基于对话理论的文化翻译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爱惠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334-335,349
异质文化之间进行对话的首要前提就是实现其话语之间的相互对话。只有通过语言的转换,不同文化的内容才能够被异质文化所认识、理解或接受,达到文化的大融合。这种语言文字的转换过程就是翻译。翻译是异质文化相互对话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对话理论的视角下讨论翻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异质文化对话对于译者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钱圆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2):86-88
主体一词具有双重的含义——行为发生的中心与附属被动的臣民,这种表意上矛盾体的建构受到CDA研究者的普遍重视。在CDA向度内重点探讨阿尔都塞与福柯理论在主体建构上所持观点的异同,并指出两者主体建构观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包通法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3):118-120
文化的全球化趋向给跨文化交际的"异化翻译"实践带来了方便.但是由于民族文化的个性化,历史的沉淀和传袭产生了对异质文化的排它性,故即便在经济生活的全球化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异质文化输入原质文化亦需寻求原质文化的认同和合作."异化"翻译只能是建立在符合原质文化的思维、认知、心理、审美以及其语理语性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9.
从误译看文化与翻译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章磊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3(6):120-124
误译现象体现了文化与翻译之间的互动关系。误译的产生是由于主体文化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和制约造成的 ,误译又有利于拓展客体文化和充实主体文化 ,对加强主体文化和客体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促进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等作为翻译研究中的核心问题,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也从形式和内容的二元对立中解放出来,向着多层次的、语用的和文化功能的层面拓展。但是,从译者角度解读翻译中对等问题的研究还属鲜见。论文以Robinson的"翻译身体学"为理论框架,以系统范式为指导,从意识形态和诗学追求两方面探讨了译者个体及其历史背景对文本选择、翻译策略以及翻译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译者的意识形态和诗学追求决定了其翻译作品对等表现的性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