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说《隐身衣》代表着格非小说创作风格的重大转变,"现代日常生活"成为其尤为重要的表现题材。通过对两类"隐身者"在日常生活中处世特征的抒写,格非在小说中建构出了一种独有的隐身哲学。这种隐身哲学嫁接于日常生活的"面向"与"真相"之间,"面向"是模糊的,具有外在的多义性;"真相"则是客观的,在轻浮与虚弱的年代,它充满着力度。如何拨开"面向"的层层面纱,进而发现并重新认知日常生活的"真相",是这篇小说带给读者的有益启思。  相似文献   

2.
《追忆乌攸先生》是当代先锋作家格非的处女作,它在叙事形式上融合追忆体和侦探体的文体特征,对身体之殇与历史迷魅展开记忆的侦探,而在主题层面上又是一部有关文革记忆的历史寓言。追忆和冥想是格非小说创作的叙事起源,追忆历史是为了寻找失去的时间,冥想幽魅则是为了探寻存在的隐秘。通过叙事重建记忆,这实际上是先锋小说形式创新背后的精神动力,这一意义上,《追忆乌攸先生》不仅是格非小说叙事历险的重要起点,而且也是先锋小说发展历程上的一个重要的精神起点。  相似文献   

3.
1986-2016年间的格非研究大致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在先锋话语视野下探讨格非的叙事策略与形式迷宫;第二阶段,侧重对格非小说创作主题与叙事风格的研究;第三阶段,围绕"江南三部曲"的相关评述,指出格非融合现实主义与先锋叙事经验,始终坚守文学的创作自由原则和知识分子的写作立场.  相似文献   

4.
格非小说研究至今已有30年,成果不计其数,但仍有不足之处。拿“江南三部曲”和《隐身衣》来说,二者看似毫无关联,实则联系紧密,只有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才能直观地把握格非小说从“乌托邦”转向“反乌托邦”又回归“乌托邦”的发展脉络,清晰地洞察格非小说乌托邦叙事思想的隐性回归,全面地梳理格非小说乌托邦叙事思想的复杂演变,准确地解读贯穿格非小说始终的乌托邦叙事思想,从而弥补格非小说研究的空白。“乌托邦叙事思想”的回归,既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又是乌托邦积极意义的必然要求、个人生存发展的刚性需要,还是格非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这一“演变”与“回归”,格非向我们展现了“乌托邦”的重要意义与巨大价值。   相似文献   

5.
论文在梳理意象概念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意象叙事理论,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格非小说中的意象不仅是象征化的修辞手段,也具有贯串小说叙事结构的功能。格非小说的意象叙事显示了小说作者在小说艺术象征化方面的努力,体现了格非小说繁复细密的叙述风格和含蓄蕴藉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6.
缺失和断裂--格非小说叙事策略解读及神秘性探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后新潮小说的代表作家,格非小说的神秘主义倾向曾将无数批评家和读者引入一座座故事迷宫。尽管后新潮小说的形式实验早已退潮,然而其中有价值的探索仍然具有阅读和研究的魅力。本源性缺失和因果性断裂在格非小说中是现象也是叙事策略,既源于格非对世界真实性的追问历程,源于其对生活的个人体验,又与其对小说叙事的思考紧密相关。这种独特叙事策略的运用,使格非小说内蕴着复杂的文本意味和神秘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7.
格非的《锦瑟》在当代小说史上创造了一种新的文体形式——诗词典故的小说再叙事。时间和梦境的时空轮回是《锦瑟》的叙事语法,但格非的叙述智慧总是穿越形式迷宫抵达对存在的形而上之思,梦的召唤也是现实的召唤。记忆与梦幻的超现实书写,成为格非小说世界的一个重要向度,它试图证明“幻想的领域与神智清醒的领域具有同等重要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8.
格非印象     
格非是先锋小说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没有认识他之前读他的小说,猜想格非是一个比较沉稳、有着某种神秘莫测的古怪癖好的中年人。而当他突然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为我们侃侃而谈小说时,面前的格非却是如此的年轻,如此的神采飞扬,如此的目光夺人。 作品背后的格非,总是在开你的玩笑,不管是《迷舟》也罢,《敌人》也罢,包括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边缘》,他总是不断地设置一些苍凉,凄远又蛊惑人心的谜面,等到你渴望揭开那个理性的逻辑的事实的谜底时,它却在你分量过重的阅读中滑脱开去,永远地驻足于你无法企及的高度上,对你保持着从容而诡秘的微笑。 然而,从他的讲课中,我分明感到,他的创作并不轻松。课堂上的格非,不停地抽烟,当他深深地吸进去,慢慢地吐出来,在缭绕的烟雾中,可以看出他深沉思考时的庄重与肃穆。对小说中的现实与存在,对小说的叙事观念,他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在他自己的创作中身体力行。  相似文献   

9.
欲望的幻象:格非小说中的乡村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格非早期表现乡村的小说中,树林、河流、梅雨是几个较常出现的意象,这些意象与人潜在的欲望有着某种同构关系.格非的小说正是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描写,揭示了隐藏在乡村日常生活中欲望的复杂运作机制,即欲望是如何塑造了乡村日常生活形态并影响着乡村生活进程的.  相似文献   

10.
博尔赫斯小说结构在格非短篇创作中有3个方面的延伸一是时间,小说所呈现的"循环型(圆型)结构"把我们带入了对于时间与幻象的痴迷;二是镜子与迷宫,它们生成了无限繁殖与无限增生的文学意象,虚构了想象世界与现实利益之间的模糊,由此也成为结构小说的内在核心,并为文本的多重意蕴提供了潜在的无限阐释的多重可能;三是空间距离,对原先文本或知识的改写,成为这种距离叙述的主要表现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又拉近了与读者期待视野之间的距离,形成所谓"文本的文本"、"叙述的叙述"式的"幻想小说"叙述结构.  相似文献   

11.
"乌托邦"本身就包含了两种意思,一种意思是人们理想中的美好家园,另一种意思是空想的不存在的国家。从《山河入梦》最后一章起,格非就开始质疑表面上看起来可以称之为"乌托邦"的花家舍人民公社。政治层面的不平等和不自由、生活层面的不美好等,都是格非创作的着眼点。继而,在《春尽江南》中,当格非看到黑暗肮脏、混乱不堪的社会现实,便把乌托邦梦想埋进了内心深处,从各个方面对欲望乌托邦和社会乌托邦展开了无情的批判。这些包含着浓郁的反面乌托邦思想的叙述,可以称之为"反乌托邦叙事"。联系西方反乌托邦作家,与其经典反乌托邦小说进行对比,可以发现,虽然他们选取的时间段不同、批判的着眼点不同,但从更深层面来看,二者的创作目的是相同的,无非是想告诉人们——乌托邦无论如何都是无法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尹晓丽:格非老师您好!非常高兴可以借助《渤海大学学报》这个平台,请您谈谈对您自身小说创作和当代文学等相关问题的看法。人们介绍您的时候经常会说这是小说家格非先生和清华教授刘勇老师,这种双重身份对您有没有什么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当代作家格非的先锋小说《褐色鸟群》为例,分析了其叙事方式和解读的特点,指出了它在当代 文学史上的出现,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先锋文学的潮流。  相似文献   

14.
通过论述格非小说的独特写作风格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关怀和对普通人的同情,解释了所谓的"当代经验"其实是一种双重经验它既是写作的经验,又是生活的经验;既是美学经验,又是存在经验.  相似文献   

15.
80年代后期 ,中国当代文坛上一批年轻作家如孙甘露、格非、余华、苏童 ,在小说观念和创作方法上出现了一股强大且持久的带有新历史主义观念与倾向的文学思潮。在他们笔下 ,历史呈现出全新的丰富多彩的面貌。评论界一度把他们的小说称为“新历史主义小说”,或者“后现代先锋小说”。同当代那些受到特定政治与意识形态因素影响的历史小说相比 ,后现代先锋小说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一、内容鲜明性的淡化和多元化新时期以来 ,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大背景发生了巨大变革 ,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越来越丧失权威的指导 ,规范功能导致话语多元化。与…  相似文献   

16.
米兰·昆德拉(Milan KLintiera)凭借小说特有的言说方式,对人的"存在"进行了不懈探索.以存在主义视野观照其小说文本,认为其小说文本的实质是在历史维度上构建存在的基本境况,其中的两个焦点:政治和性,分别展现人类集体存在境况和个人存在境况.通过对这两个焦点的存在论解读,还原其小说文本的真正意义,揭示出现代社会中人类存在的悖论状态.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身为学者的小说家格非对小说理论的思考更具“学者气韵”。出于理论自觉,他意识到现代文学因自身悖论而面临时代巨变,借助西方叙事学理论重回故事和传统叙事, 经由传统描摹当代生活、触摸时代精神,使小说获得强烈的现实感和历史感,重建文学理解现实的知识谱系。他在中国小说尚属进行时的现代性中思考当代小说的主体性,更在异质性文化空间中探寻汉语写作新的可能性, 为当代文学应对大时代难题提供了典范与自信。格非小说与小说理论使得所讲述的中国故事更具在地性,在为当代汉语叙事提供新经验的同时, 也成为其逼近经典的有效标志。  相似文献   

18.
死亡与救赎是日本当代作家吉本芭娜娜和村上春树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他们的代表作《厨房》与《挪威的森林》成功地塑造了经历了失落、失去,并最终成熟、坚强起来的人物形象。这两篇看似"恋爱小说",但其实均讲述了成长的故事,可以看作"成长小说"。本文在论证了两篇小说之所以可以称作"成长小说"的基础上,得出两篇小说在体现"成长"上的不同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9.
格非的小说中一个最有价值但却没有得到明确阐释的意蕴,在于其富于启示意义的历史哲学意识.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和精神分析学是影响他的历史观念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格非的历史哲学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由个体处境与个体无意识所支配的历史偶然论与不可知论;二是由文化结构与集体无意识所决定的历史宿命论;三是由个体意识结构与记忆方式、语言以及叙事文本的"诗学"特性所决定的历史(叙事)虚拟论.  相似文献   

20.
2004年出版的《人面桃花》这部小说保持了格非一贯的神秘感、思想性,体现在“人面桃花”在小说中的独特涵义、浓重的心理描写、对于革命旗帜下理想与欲望的揭示以及梦醒后的醒悟诸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