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艳芳 《兰州学刊》2004,(5):260-261
20 0 3年《当代》杂志发表了作家陈桂棣、春桃夫妇的报告文学《中国农民调查》 ,在文学界乃至社会各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是一部以“三农”问题为题材的报告文学 ,再现了当代中国乡村的严峻现实 :贫穷、罪恶、苦难、无奈、抗争、沉默……据说作家夫妇是抛下了半岁的女儿 ,深入农村 ,历时三年完成这部作品的。单就这份胆识和勇气 ,我们应该表示敬意。这是一个作家的情感、良知的体现 ,这样有责任、有良心的作家已是寥寥无几 ;而这样深切的地表现“农民真苦 ,农村真穷 ,农业真危险”的文学作品 ,在当前文学中也已经不多见了。值得沉思的是 ,…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报告文学的“文学”成分大大加强,这是应该的,也是报告文学的发展势头.但是“文学”成分的加强并不意味着“报告”削弱,相应的两种成分都应该在报告文学的发展中不断待以充实、强化.  相似文献   

3.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马列文论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如何继续发挥马列文论的指导作用,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如何正视当代马列文论研究中存在的“瓶颈”问题,是我们必须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症结.本文立足于当代马列文论研究的现实,试图从当代马列文论的发展与创新、中国传统文论和马列文论的融合,以及马列文论研究的跨学科视野这三个方面具体解读当代马列文论研究的“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4.
张立群 《学术界》2012,(8):209-222,263
后期延安文学的道路,曾对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在以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为分界线的背景下,后期延安文学道路的确立,首先以文艺政策的转折为前提,而后,则是《讲话》对文学方向的确立.以上两方面内容,既解决了此前延安文艺界的现实问题,也解决了当时文学的道路问题.因而,在其指引下,后期延安文学的典范的生成与对民间文艺形式改造上的繁荣局面,就明显带有某种政治文化意义上的倾向性.后期延安文学的道路问题,最终在第一次文代会上得到全面的确认,这一过程,不但使后期延安文学完成了其自身的历史过程,而且,也在延伸的过程中给当代文学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趋势中报告文学的文化身份与发展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社会生活为参照 ,报告文学发轫于社会批判意识 ;以意识形态为参照 ,报告文学是介于“两种真实”之间的审美情态 ;以文学背景为参照 ,报告文学是兼具新闻特质的复合型文学样式。伴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全面到来 ,社会基础、读者期待、运行通道、激励机制和艺术规律等要素将为报告文学的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环境支撑和资源支持 ,报告文学的明天应该更加美好。  相似文献   

6.
伊瑟尔的文学作品“两极说”,从接受美学维度力主“作品大于文本”,而不是文本大于作品,这是同后结构主义文论的“唯文本主义”理念的一种对话.伊瑟尔的文学文本“召唤结构说”,依据现象学原理深入阐发文学文本之开放性的内在依据,既有别于精神分析学对阅读心理对无意识的阐释,又不同于“读者反应批评”文论所宣扬的文本虚无主义与读者至上主义.伊瑟尔这样的作品观与文本观,丰富且深化了当代文论的基础研究与前沿研究.  相似文献   

7.
报告文学是作为阶级斗争中应用的一种文学样式引进的———报告文学的理论是阶级斗争的结晶———关于报告文学的“人本位”思考———报告文学的学术话语。  相似文献   

8.
被称为文艺轻骑兵的报告文学,是我国社会主义百花园中的一朵鲜花。打倒“四人帮”后,报告文学这朵鲜花开得更加鲜艳,绚丽多姿。本文着重谈谈报告文学的特征问题。报告文学有那些特征呢?报告文学的特征就是报告与文学的有机结合,所谓“报告”,  相似文献   

9.
冯望岳 《云梦学刊》2000,21(2):69-72
报告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新型文体,它萌芽于“五四”时期,30年代开始了报告文学的自觉创作,抗日战争及其以后,报告文学的宣传、教育作用得到了更好的发挥,成为报告文学的繁荣时期。  相似文献   

10.
报告文学的诞生 ,得力于近代新闻事业的兴起与繁荣。在报刊媒体的影响下 ,传统纪实文学的传播观念、价值判断与接受对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文体样式的嬗变渐趋新闻化。在这种以文学写新闻 ,以新闻写文学的双重要求下 ,报告文学以报纸为依托 ,一面吮吸着古典文学的丰富营养 ,一面逐渐突破旧文学的藩篱开始萌生。它在承袭传统风土记、游记、人事杂记、战记、传记、灾祸记、离乱记等基础上 ,形成了旅游考察报告、事件报告、人物报告、社会问题报告等多种范式。目前 ,报告文学创作与报纸的关系正日渐疏离、而渐呈与纪实文学相融合之势。因此 ,如何看待报告文学与新闻的关系 ,如何对报告文学与报纸媒体的特殊关系作出新的价值评估 ,就成了当代报告文学研究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报告文学在我国20世纪的历史上,曾经起到过重要的社会传播作用。但进入90年代后期以来,报告文学在社会文学生活中的价值愈来愈低。不仅报告文学不再有80年代和20世纪其他年代里的那种辉煌,甚至到了少有人问津的地步。对于这种现象的出现,有人愤愤,也有人激辩。事实上,报告文学所以会在90年代末期和新世纪初期出现生存尴尬,主要是由于其“文体”上“不三不四”的“出身”造成的。由于这种既文学又非文学,既新闻又非新闻的本性特征,客观上造成了社会接受的价值障碍。现在,报告文学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我们有必要将它交还给历史。  相似文献   

12.
报告文学这种介于“报告”与“文学”之间的独特的文学样式,自三十年代传入中国以来,已有五十年的历史。它能堂而皇之、毫无愧色地登上文学的殿堂,还是近十年来的事。特别是最近几年,报告文学作家多注意于某一社会问题的调查研究,在更高的层次上反映了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我们应该为报告文学创作的这种发展态势唱赞歌。本文却想提出几个问题,似供报告文学作家和读者思索。  相似文献   

13.
踩着二十世纪的脚步,载着新世纪震撼世界的重大事件和家喻户晓的伟大人物,报告文学走进了读者的视野,冲入了艺术的界地。但只要稍加留意,便发现思想内容的惊天动地,并没有随之而来的形式光彩,灰色的理论始终没有能将这横空出世的“轻骑兵”定性、定型和定论。本文的思考便由此开始。文本特质说报告文学“三性”:在报告文学的定性上,教科书认为,报告文学是以文学的手段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意义重大的人物、事件的一种文学样式,兼有新闻性内容因素和文  相似文献   

14.
哲学本质是形而上学.哲学的形而上学体系既维护着自身的内在一致性,又在其延伸的过程中发散着某些局部环节的变化性.作为形而上学的哲学就其内部理论结构而言,必然是板块式的、粘连的、一体的.这一结构的规定使得哲学的内容以自然倾向和梯度式的连接尽可能地趋近于板块的核心,尽可能地依附于中心地带的本体.可以说古希腊早期建构的哲学样式较为充分地体现了“内敛”的规定,这一点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得以清晰的展示.而其后的哲学发展趋势则是在哲学的“内敛”功能不断地放大,并升至其顶点后,逐渐转向哲学“外溢”效应.这一哲学延伸的现实可能性使得哲学的“内敛”效应减小, “外溢”功能加强.在哲学的“内敛”与“外溢”效应此消彼长的过程里,可以观察到哲学的演进走向和哲学趋向于现实的可能的内在动力.从这一向度出发,可以在更深厚的现实根据上把握马克思哲学出场的历史境遇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吕超 《北方论丛》2013,(1):40-43
西方乌托邦文学的时空观念受到了“两希”文化的共同影响.古希腊文学中的乌托邦多呈现空间化特征,关注的时间维度仅限于过去;古希伯来文学则增加了历史进步的线性时间观念.近代之后,乌托邦文学的时空观念随着时代背景不断变化:文艺复兴时期多以航海的空间发现为模式,19世纪则聚焦科技进步的未来,20世纪在经历了“敌托邦”的短暂风靡之后,随着人类更多关注“当今”和“当地”,乌托邦文学最终走向式微.  相似文献   

16.
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三农”问题无疑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剖析了“三农”问题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中心地位,阐述了我国现阶段“三农”问题的焦点,试图从制度、经济、社会各个层面进行综合分析和考量,为建立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提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想要激活赵树理,使其成为当前“三农文学”创作的精神资源,需要摆脱政治与文学、民间文学传统与五四新文学传统、赵树理艺术手法与现代性对立的研究思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赵树理在当代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黑色幽默”是对当代中国文坛影响极大的文学流派。本文在梳理美国的“黑色幽默”文学影响中国新时期文学发展历程的同时,尤其注意揭示中国作家如何将本国民间幽默资源融入其中,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黑色幽默”风格,并认为这种民族特色主要表现在更具有写实感、更富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和地域文化韵味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中国抒情现代性”是王德威继“晚清现代性”之后提出的又一重要学术范畴.一方面,它的命题与问题意识直接来源于普实克、夏志清、李欧梵等人代表的北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传统,另一方面,它借鉴了陈世骧、高友工等人上世纪中期在北美和台湾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开创的有关中国古代的“抒情传统”的思考.王德威尝试将二者嫁接在一起,重构现代中国的情感结构与文学谱系.“中国抒情现代性”接续了他在“晚清现代性”研究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意识,将对“中国现代性”的寻找由晚清延伸到中国古代——进一步拓展到中国思想与情感的内部,表现出海外中国研究者对文化多元主义、“后学”、文化研究以及批判理论等在内的当代西方人文思想的回应,同时也表现出这一代海外中国研究者独特的文化乡愁.虽然无论是以“抒情”这一西方诗学概念来描述中国古代美学传统,还是以“抒情”对“史诗”的对抗来描述现代中国历史,王德威都面临着一系列知识难题与思想陷阱,但王德威的“抒情”方式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燕 《晋阳学刊》2013,(3):36-39
“文之枢纽”为《文心雕龙》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是刘勰“论文”之枢纽,也即进行文学批评和文术指导的原则性纲领.其关键在于如何认识文学创作的“体”与“变”.刘勰主张“宗经”、“辨骚”,实际上是将二者视为“体”与“变”的两个文学源头,后者甚至可以视为《文心雕龙》最深刻的论说动力所在,由此建立了一种凸显文学史意识与文学经典意识的“经——骚”文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