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五四”新文学运动是受新文化运动的催生而出现的,在理论与创作方面都受到新文化运动各种思潮的影响,其中很重要的一种即个人主义话语。在新文学的理论指导层面,胡适的《易卜生主义》与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新文学内容的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前者倡导的发展个性、个人自主引发了新文学创作初期爱情、婚姻题材的滥觞,后者所提倡的“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使新文学在注重自我表达的同时具有了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2.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现实斗争和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需要,对中国传统女性伦理进行了有力批判和革命性改造,初步构建了以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为核心的新女性道德,实现了中国传统女性伦理的历史性变革.  相似文献   

3.
在基督教以神为主体的道德统治欧洲千年之后,费尔巴哈将道德回归于人,创立了以人为主体的人本道德论.费氏整个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以人为核心,以发扬人类德性为主线而展开的.其中,“利己主义”作为行为道德基础,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牺牲”作为行为道德的最高否定形式,是群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个体行为道德基础与群体行为道德  相似文献   

4.
张学本 《理论界》2007,(5):199-200
人德管理的人性假设不是基于简单的人性善恶,而是基于人性假设更高的概括——道德人,剖析传统道德人假设的现代内涵:人是有限理性,但具有无限理性(德性)的潜质;指出人是情感的存在。以“道德人”为人性基础的管理模式注重以人为核心,倡导“柔性”激励,这对于在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理念,正确贯彻“人为为人”的管理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朱献贞 《齐鲁学刊》2005,1(6):93-96
新旧道德转化是五四时期重要的文化课题,也是新文学表现的一个核心。五四文化运动的先驱们敏锐地发现,是吃人的“忠、孝、节”儒教三纲支配了“以家族为本位”的传统道德伦理体系。他们一方面激烈地批判传统道德体系中的三纲五常,意欲彻底铲除家族道德伦理的根基;一方面积极地吸纳西方现代意识,重新构建“以个人为本位”的新道德体系。这种道德体系以“平等、自由、独立”为“大原”,以“幼者、女性和人”为本位。  相似文献   

6.
王志远 《理论界》2023,(6):80-86
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的大事件,在西方持续影响下,中国知识分子借助现代刊物第一次集体反思传统。从对康有为、陈焕章等人推动孔教入宪的批判开始,新文化运动就带有强烈的政治批判色彩,它力图阻止儒家思想重新制度化的努力。面对复辟帝制及尊孔复古的逆流,陈独秀等人将批判推进至中国传统伦理政治之根本——礼教,礼教既是一种道德伦理观念,也是一种别尊卑明贵贱的等级制度。与此同时,《新青年》同人打出的“文学革命”旗号引起知识界广泛关注,文学革命的实质在于通过文学革新推动国人思想变革,以此为中国社会种种制度的变革提供思想基础。由此对儒家的三重批判获得了内在逻辑的一致性,而对“现代性”和“儒家传统”的认知及想象主导着这场批判。  相似文献   

7.
赵庆灿 《北方论丛》2017,(6):113-116
金岳霖提出以“普遍同情”为核心的道德共同体思想,将自然万物都作为道德共同体的成员.普遍同情是人对自然物的怜悯、友爱和同情关怀的道德态度.要形成这种道德态度,人们必须摆脱主客对立的思维方式,以及区分开性质世界和价值世界.金岳霖的“普遍同情”思想是金岳霖哲学中最具独创性的理论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斗争矛头是针对着封建主义的,胡适、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率先发起猛烈进攻,他们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为思想武器,在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下,积极宣传、提倡民主主义的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竭力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掀起了“打倒孔家店”的潮流,表现了勇猛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9.
1、作为价值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的道德价值以“应当”“ought to be”为其核心。道德价值的研究能否成为科学,在相当程度上有赖于“应当”是否具有客观性内容,即有赖于“应当”(“oughtto be”)与“是”(“to be”)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伦理道德的现代化,是五四新文化“人的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伦理革命的形成原因,人们往往归因于新文化运动,这是不够全面的。新道德的出现更是现代民族国家建立后新的社会制度和生活的历史要求,这是五四新道德生成的直接的现实原因。  相似文献   

11.
处世之道是人类社会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思维方式与文化个性的重要表征。中国人的所谓“处世”,首先是要“做人”,其要义在于人的行为必须合乎“人”应该具有的道德规范,做人就是以道德律己,以道德待人。孔子言“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与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2.
我国学术界在对爱因斯坦的道德和伦理思想的研究和宣传中,把爱因斯坦塑造成为一个可疑的“圣人”形象,其根本原因在于研究者对爱因斯坦的道德和伦理思想的片面理解。爱因斯坦的人生经历、科学追求和哲学思想,是他的道德和伦理观念的思想背景。在爱因斯坦的道德和伦理思想中,除了他所主张的那种以“利他”为核心的道德和伦理外,还有一个他所没有意识到的以“自由”为核心的道德和伦理。爱因斯坦的以“利他”为核心的道德和伦理,与他的以“自由”为核心的道德和伦理,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道德和伦理。爱因斯坦的以“利他”为核心的道德和伦理存在着先天的缺陷,因而他的以“自由”为核心的道德和伦理,是对他的以“利他”为核心的道德和伦理的合理补充。  相似文献   

13.
王奎英 《理论界》2007,3(5):25-26
道德是社会和谐的基石,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社会主义道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大力弘扬为人民服务道德,践行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康宇 《学术探索》2008,(1):6-10
儒家道德学说具有一整套形式严谨、内容完备的理论建构,其以仁义道德的绝对价值为理论核心,形成了价值论;以德性与人性的相通为基础,形成了德性论;通过论证“德性所知”与“闻见之知”之间的关系,创造出知识论;通过论证人的本体实现,创造出目的论;为让人实现道德“自觉”,建构了教化论;为强调道德的合理性,建构了义务论。儒家道德理论的形成,为儒学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这也是儒家道德学说经历了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历次变迁后,仍能对国人产生巨大影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自觉在汉语语义上是指“自悟”、“自明”、“自晓”等,是指个性主体对知觉客体的理解和把握,这个客体可以是自在的事实世界,也可以是自为的价值世界。伦理学意义上的自觉除了对道德世界的自明之外还有一层更为重要的含义——“自持”,即根据“应当”所作出的或自愿或不自愿的自我约束。道德自觉是儒家伦理的核心和原则,它以人的道德本体为依据,对道德自觉的目标、内容、途径、境界等都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一、道德自觉的哲学人类学根基儒家的道德自觉有着深层次的哲学人类学根基,即以“人禽之辨”为中心的道德人类学观念。泰山孙明…  相似文献   

16.
卢萍  吕艳春 《理论界》2005,(8):108-109
"仁爱生命"的道德理念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人文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主张,充满了高尚的道德情怀、博大的生命境界,是建构现代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论儒家道德伦理的内涵、特色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分辨道德、伦理之不同涵义入手,对儒家道德伦理思想体系的内容、特色及其与东亚社会现代化的关系作了具体探讨。作者认为,就人文意义而言,儒家的“道德”是对人的本性及其行为准则的内在自觉性的规定,儒家的“伦理”则是指人在一定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秩序性道德,即人际关系之理。儒家就本质而言是以道德为本位而非以伦理为本位的“仁本礼用”的道德形上学。儒家道德伦理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其德性原则、伦理原则、修养原则三大方面,其基本特色是以人为中心、以道德之“仁”为本位,强调道德的日新和礼制的适时变化,并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其根本精神乃是道德人文主义精神。这一根本精神及其一系列道德伦理原则具有永久性价值,已经并将继续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新文化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新文化运动” ,这是至今并不明晰的问题。当时的人们没有做出明确的回答 ,这就难免导致后来的种种误解和曲解。本文认为 ,从中国的现代化历史看 ,新文化运动是政治变革完成之后的一场思想文化补课 ;从中国与世界文明主流的关系看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中国文化的世界化运动 ,也是中国与世界文明主流全面接轨的运动 ;从新文化运动的价值选择与努力方向看 ,它是一场人的解放运动 ,又是争取人的独立、自由与权利的运动  相似文献   

19.
1915年,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正式开始。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鲁迅等人先后聚集在“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这面大旗之下,以咄咄逼人之势向以孔孟儒教为代表的“旧道德”和以中国传统...  相似文献   

20.
虚拟社交中的“道德人设”,是道德主体为了获得社交利益,在虚拟社交空间塑构的道德人格面具。道德人设蕴含着“主我”、“客我”及“真我”的有机互动与相对平衡,在其生成过程中有“应然之我”和“实然之我”的动态博弈、“主我”与“客我”的辩证互构、认知认同与反馈认同的自我统一。在利益的驱动下,“主我”隐藏、“客我”束缚、“真我”露馅可能导致道德人设的虚假、异化与坍塌。强化道德主体的“内生性”以促进人设的道德人格统一,弱化道德客体的“外生性”以避免人设的道德人格虚化,提升道德环境的“纯洁性”以营造表里如一的道德人设氛围,成为虚拟社交中道德人设走向道德合理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