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无论何种公司治理模式,均在于充分发挥公司从事商事行为的执行力,并以最小的代理成本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机制,完成提高公司营利和股东收益的公司经济目标。本文通过对公司治理理论及公司治理模式类型的研究,分析了我国公司治理模式的特殊性,并提出在完善公司治理的探讨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建立和构筑有关董事的法律制度,尤其是关注董事如何行使权力、董事的义务、董事滥用职权应承担的责任等操作性较强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理性选择理论和制度主义理论是经济社会学的两种重要理论视角.在关于家庭行为的分析中,贝克尔坚持以效用最大化、偏好稳定、市场均衡等基本假设为基础的方法论个人主义,运用成本-收益的实证分析揭示了家庭内个体理性选择行为.然而,在制度主义理论看来,贝克尔的理性选择分析忽视了宏大的外在制度性因素以及理性来源的社会性建构,不能有效说明家庭行为.因此,应从社会学制度主义立场出发,基于中国当代社会现实,提出家庭制度主义分析下的另一种景象.其中,国家、市场、文化、社会观念等制度共同影响和塑造了家庭行为.  相似文献   

3.
在界定公司治理风险内涵的基础上,利用AltmanZ指数作为公司治理风险的代理变量,构建治理风险预警模型,并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风险进行预警.结果显示,纳入治理特征指标的上市公司治理风险预警系统具有良好的预警效果,准确率达到87.4%;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较大的治理风险;董事会“自主性”治理尚待完善;董事激励、董事会行为对公司治理风险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兴起,使企业社会责任成为公司治理中的重要议题。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企业更需要将社会责任纳入公司治理中,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中负责社会责任事务的组织机构,可统一命名为企业社会责任委员会,它是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活动在利益相关者纽带作用下相互融合的实践产物,由企业高层设立并领导,触及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且具有外部治理职能。通过对《财富》世界500强企业的研究,发现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程度越高,相应企业社会责任委员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层级越高;相较于经理层领导的委员会,董事会介入的委员会制度设计更为成熟。针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制度化的研究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应从企业社会责任委员会的驱动力、制度设计以及影响后果等方面开展研究,为企业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综观世界范围内的公司沿革 ,公司的内部治理正在经历着由“股东大会中心主义”向“董事会中心主义”的制度变迁。各主要市场经济国家近十年来所进行的公司治理改革也大都将董事会制度的改革置于最重要的地位。作者通过介绍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学术界中关于公司董事会的一些理论观点 ,并在此基础上加以评析 ,进而认为 :董事会作为公司内部的一种内生性的控制机制有助于减少和削弱代理问题的发生。由于市场经济要达到理论中所描述的“完美市场”的状态尚不可能 ,因此 ,“董事会”这种内生性的机制就可能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与进步而得到不断修正 ,这就为对董事会提供政策管制提供了空间 ,管制效率的关键在于管制与市场力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寻租理论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寻租是现代市场经济和转轨体制国家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也越来越受到学者和各国政府的关注和重视,本文通过对寻租的含义、经济特征、寻租产生的制度原因,及对寻租行为的成本与收益分析,希望有助于人们对这种现象的认识,从而能从体制入手,有效地防止和治理寻租行为。  相似文献   

7.
与美国等国家较多采用公司型基金运作模式不同,中国的基金业全部采用了契约式运作模式.与基金业运营相关的利益主体主要包括基金持有人、基金管理公司的股东、董事会以及管理层.在契约型基金运作模式下,基金投资人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主要通过市场契约来实现,缺乏通过公司治理结构影响公司决策乃至管理行为的利益实现路径.基金公司的治理结构主要由公司股东、董事会与管理层构成,其利益通过公司治理系统的运行实现均衡.这一利益实现方式通过公司治理系统达成,但会溢出至基金持有人,影响其利益实现方式和程度.本文以中国的契约式基金为研究对象,采用了实证研究的方法,讨论了基金公司治理主体利益实现路径与约束条件对基金持有人委托成本及投资回报的具体影响.结果发现:(1)基金管理公司的股东群体规模越大,中小股东为保护自身产权,采取尽快收回投资的战略会提升基金持有人的委托成本,但缺乏动机提升其持有基金的回报.(2)具有控制权的股东会预期中小股东的战略选择,但鉴于外部激烈的市场竞争,将竭力主张提升公司专业投资能力,以提升吸引现金流的能力,这会提升基金投资者的回报.(3)具有控制权股东的上述战略选择,依赖于其战略执行意愿和战略执行能力两项约束条件的同时具备.(4)独立董事可以帮助基金投资者降低委托成本,但不能帮助其提升投资回报水平.  相似文献   

8.
张一弓 《理论界》2006,(7):69-70
资本所有权制度安排是企业有效治理的前提条件。企业治理制度的形成具有路径依赖的特性,这是与各个国家和企业所处的环境因素分不开的。在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制度下,“功能趋同”由于其避开了制度模式改变的障碍,必然地成为竞争压力下企业治理演变的唯一初始路径。企业治理的关键在于明确而合理地配置公司股东、董事会、经理人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力、责任和利益,从而形成其有效的制衡关系。衡量治理效率的标准是治理成本的最小化或治理主体收益的最大化。提高企业治理效率必须根据不同企业的情况适时进行治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并努力创造适合企业生存发展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9.
董事会是公司内部治理的关键环节。本文根据400多个样本公司的数据,实证检验了我国家族控股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以董事会规模、董事会结构和董事会的激励为特征变量,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家族控股上市公司中独立董事人数与反映公司价值的托宾Q值显著正相关;高管人员持股比例与公司价值显著正相关;董事会规模与公司价值没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制度经济学视野中的个体行为驱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旧制度主义将个体行为驱动简化为理性选择和规则遵循两类,二者之间存在非此即彼、不可调和的困境。用认知—行为框架来分析具体情境下的个体行为,将个体行为划分为规则支配行为和目标驱动行为两类,消弭了新旧制度主义在个体行为驱动上的分歧,统摄新旧制度主义的个体基本假定,从而更好地回答个体行为何以可能这一疑问,是认知制度主义在理解个体行为驱动上的一个理论进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治理成本与治理收益的董事会规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外对董事会规模的实证研究大多集中在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间的关系方面,认为二者之间确有相关性,但关于相关性的方向结论不一。合理的董事会规模应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其决定除考虑公司规模、行业性质、兼并、CEO的偏好等一般因素外,要能以较低的治理成本获取较多的治理收益,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大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现有文献对于董事会以及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董事会行为与公司治理效率关系的实证研究、董事会治理质量、董事会业绩评价以及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效率的实证研究,较少深入分析国资委与国有企业董事会之间的关系以及改制后国有企业董事会的运作。本文认为董事会对于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以及规避国有企业风险等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对山东省管国有企业董事会治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参考各国董事会治理的实践,从规范国资委与国有企业董事会职责、构建优秀董事会治理文化以及完善董事会制度建设等方面,系统提出提升国有企业董事会治理效率的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13.
张志波  李鑫 《东岳论丛》2012,(8):162-165
代理理论认为,任命内部董事常常是一种“管理者防御”措施,目的是为了巩固经理人的地位.而现代管家理论认为,内部董事改变了传统的董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消除了由于委托代理关系而产生的董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不信赖关系,更有可能建立一种合作关系.在中国制度背景下,内部董事是帮助、纵容经理人隐瞒公司的财务风险还是代表所有者及时揭示和规避公司的财务风险呢?这一问题的解答对于深化对中国企业经理人行为的理解有着重要的意义.实证研究表明,在财务风险特征方面,中国上市公司内部董事的行为更倾向于现代管家理论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小企业集合信托债券基金是全球经济危机下的金融创新产物,其本质是公私伙伴关系(PPP模式)在现实中的典型应用.PPP模式下小企业集合信托债券基金公司治理影响因素:小企业集合信托债券基金的公益目标与利润目标;委托--代理关系下公私双方的博弈;信息封锁与小企业集合信托债券基金公司中公私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全下的机会主义行为;公私伙伴关系公司监管机制的缺失等.PPP模式下小企业集合信托债券基金公司治理机制的优化:内部治理机制优化,构建董事会共同治理模式、健全独立董事制度和公司章程中合理界定的双方职责;外部治理机制优化.建立私人部门投资者利益保护和补偿机制和导入"社会治理"的外部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5.
金伟 《兰州学刊》2005,25(2):175-177
公司治理结构的历史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股东会中心主义、董事会中心主义,以及后董事会中心主义三个阶段,这是经济结构和历史传统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公司治理结构变迁的背后,是公司治理价值取向--公平与效率地位的变化.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公司治理结构的价值取向是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徘徊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公平与效率的地位是不同的.社会发展和法律发展的历史预示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平衡将是公司治理制度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制度具有在道德方面具有预期的功能,这主要体现在制度帮助形成道德认知模式.这一功能的实现依靠个体进行成本收益来实现.在有偿失物招领的案例中,失主以及环卫工人通过快乐值的分析,做出有偿失物招领的行为,这是道德的;网民所呼吁的"相关制度"是符合道德的预期功能的.  相似文献   

17.
苏勇  张军 《兰州学刊》2012,(5):122-129
文章利用中国A股市场家族上市公司的数据,从企业集团多元化经营行为的视角,研究了家族控制股东侵占与公司治理问题。研究发现,在投资者保护水平低的现阶段,家族大股东通过金字塔持股等方式实现了对上市公司的现金流权和控制权分离,使其有动机也有机会通过多元化经营侵占少数股东的利益;在要素市场尚未完全发育的条件下,虽然多元化经营对建立内部资本市场从而提高企业价值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总体看家族大股东侵占产生的代理成本大于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带来的收益,企业集团成员公司的绩效与多元化经营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董事会、公司治理与绩效——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分析   总被引:143,自引:0,他引:143  
董事会作为一个重要的内部控制工具 ,为公司的权益资本和管理雇佣契约提供了治理上的安全措施。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分析表明 :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是否分离并不是影响公司绩效的重要因素 ,对两职是否分离的选择应该赋予企业更多的自主权 ;独立董事的力量单薄且与监事会存在功能冲突 ,应严格界定二者的权力界限并实施相关配套措施 ;市场化选择的董事会规模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提高 ;董事会行为缺乏应有的效率 ,应改变非市场化的董事任免制度并完善董事议事规则 ;董事持股制度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提高 ,强制持股并在任期内锁定的制度有助于董事关注股东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有必要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董事会特征对公司绩效影响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2010~2014年在沪、深两市上市的77家中外合资股份有限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董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公司绩效采用因子分析法得到的综合绩效总得分衡量.得出独立董事比例、外国董事比例、董事长与CEO两职分离设置和董事会会议次数对公司绩效起正向作用;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之间没有相关性.并提出完善独立董事制度,适当调整外国董事规模,继续推行两职分离的领导权结构和提高董事会会议次数四个建议.  相似文献   

20.
钱露  董继华 《山东社会科学》2012,(2):154-157,162
机构投资者是否参与上市公司的治理,取决于他参与公司治理收益与成本和参与治理、不参与公司治理的收益比较,即监督的绝对净收益和相对监督收益。将相对监督收益作为标准,通过机构投资者与经理之间的博弈,考察投资策略对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影响。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采取长期投资策略更利于其参与公司治理,而采取短期投资策略则不利于其参与公司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