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宋太宗的上台,给历史留下“斧声烛影”的千古之谜。但毫无疑问,道教是帮了他的大忙的。材料证明,太祖之死,太宗上台,很可能是宋太宗与道士合伙搞了一个宫廷政变。当然,太宗的宫廷政变不只是靠与道士的合谋,但无疑的是,道士们的活动是其宫廷政变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宋太宗还利用道士,制造自己是真命天子的神话。不唯如此,太宗还与赵普合谋,搞了一个“金匮之盟”。固然,对于“金匮之盟”的真伪问题,史学界还有争论,但不管其是真是伪,都为太宗的上台制造了根据。可是“金匮之盟”的存在,却给他的皇位传承带来了麻烦,为此,宋太宗再次靠了道士的帮助,把自己的儿子推上了皇帝的宝座。  相似文献   

2.
厉实 《快乐青春》2014,(6):61-62
传说明朝时,有一年正德皇帝过生日,发生了一桩轰动朝野的事。 那天上午,午门外文武百官到齐,掌宫宦官刘瑾也骑着枣红色的高头大马来了。皇帝因他是自己奶娘的儿子,又因他嘴比蜜还甜,竞封他为九千岁。可他还想篡位自己当“万岁”。他的野心只有一个人看了出来,这个人就是曾当过皇帝老师的何塘。  相似文献   

3.
封禅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在一定的历史环境、历史条件下进行的。《通典》云:“古者帝王之兴,每易姓而起,以致太平,必封乎泰山,所以告成功也。”唐太宗即位后,明君贤臣励精求治,数年后,海内晏然,“远夷率服,亿兆又安。”年谷丰稔,“符瑞”频至。群臣以为,太宗“功高”“德厚”,宜东封泰山以志盛事。由是文武百官累请封禅,而太宗对封禅之事的态度,始终不一。群臣屡清封禅之事,太宗的态度何以总是游移于“许”与“不许”之间呢?经读史发现太宗的这一思想变化,以贞观十一年为界,是随着其经济、文化、民族政策的变化而波动的。  相似文献   

4.
刘洎之死真相考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洎是唐太宗贞观后期宰相,其直谏之言多为太宗所嘉纳,被太宗誉为魏征之后的重要谏臣。可是贞观十九年(645),太宗突然将他赐死,留下了一桩争执不休、发人深省的悬案。  相似文献   

5.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发生的“玄武门之变”是唐代政治史上的著名事件。对于这次军事政变,旧时史家认为“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而建成、元吉嫉功妒能,妄图加害世民,世民被迫自卫,“管蔡既诛,成康道正。”近代治史者也大都因袭这一说法,认为“唐太宗杀李建成、李元吉对本身来说是必要的自卫,对国家来说是有利于大局的行动。”其实,细加考查,这场政变的性质似有商榷的必要。  相似文献   

6.
“任人唯才,各尽其用”,“选贤任能,不拘一格”,“兼明善恶,取长补短”,这是史学界对唐太宗的用人常用的几种溢美之词。综合起来,唐太宗用人可归纳为几个方面:第一,新故并进。第二,亲仇共用。第三,对隋朝旧臣、武德旧臣,择才而用。 的确,唐太宗在使用人才方面的某些措施和做法值得称赞,但是否就可以说太宗做的很完美,没用一点缺限呢?当然不可以。作为封建社会的皇帝,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要受到历史和现实的限制,唐太宗的用人也不会例外。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燕国前两代君主 西周初年,召公奭虽然被封于燕(匽),但他实际上并没有就国,而是一直留在周中央政府任太保之职。根据周初确立的世卿世禄制度,与周公旦封于鲁未就国而让其子伯禽就国执政的情况一样,召公奭也是让他的一个儿子就国为燕侯,再让另一个儿子留作太保之职的继承人。所以真正的第一代燕侯并非召公奭,而是他的儿子。但是,由于《史记·燕召公世家》中“自召公以下九世至惠侯”,燕国的世系和史迹是一片空白,因而,一至八  相似文献   

8.
有的唐诗研究者认为,唐太宗虽为一代英主,但在诗风上是倾向守旧,爱好齐梁的.这种看法是不符合实际的.在《帝京篇序》中,太宗总结了周秦以来历代帝王覆亡于骄奢淫逸的历史教训,主张以尧舜俭朴之风改变秦汉以来的奢淫之弊.与此相适应,在诗歌音乐上,也主张用远古淳朴的“咸、英之曲”,改变六朝以来的“烂漫之音”.音乐诗歌都要“节之于中和,不系之于淫放”.这都可以看出,太宗正是要以朴素实用的观点来纠正梁陈“释实求华”的形式主义诗风的.这是从政治改革的高度来论诗文改革的一篇重要文论.这篇文论,对梁陈形式主义诗风的批判是一针见血击中要害的.它不  相似文献   

9.
论唐太宗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唐朝的第二个皇帝——唐太宗主要是作为一个勇猛的英雄和政治家而为人所熟知。他虽以战绩显赫而闻名,但也不乏文人气质。当他还是秦王时,就为自己组织了智囊团,设置在文学馆中,其中的十八学士在他继位之后仍保持很高的职位,这些人包括了当时一流的学者和作家。太宗本人也是一位多产的诗人,他写了至少五篇赋和大量的诗歌。可是,有迹象表明,他对文学价值的理解有意识地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比如在《贞观政要》中载有太宗对赋的评论: 比见前、后汉史,载录扬雄《甘泉》、《羽猎》,司马相如《子虚》、  相似文献   

10.
我那年仅15岁的儿子在待人处事上已经很“成熟”,“成熟”得胜过我这个父亲。 有一次,一位同学向我儿子借《少儿百科全书》,他回说被别人借去了,而接着班主任的儿子问他借,他却毫不犹豫地借给了他。我当时问儿子这是为何?儿子毫不掩饰地说:借给一般的同学没有什么作用,而借给班主任的儿子对自己则很有帮助。妻夸儿子聪明,说就应该这样处事。我却有一种可怕的感受。  相似文献   

11.
唐太宗李世民称得上是一位开明的皇帝。他在功成业就,统治地位稳固之后,并没有像其他开国之主那样,藏弓烹狗,屠  相似文献   

12.
齐梁文风的北传及余绪周建江田守勇批评太宗世民文学者,常将其同齐梁陈隋之文学相联系。《新唐书》卷201曰:“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糜相矜。”而煽起唐初浮糜的齐梁文风的“风流教主”即太宗皇帝,《新唐书·虞世南传》解释说:“帝(唐太宗)尝作宫体诗,使赓和...  相似文献   

13.
唐太宗注重选贤任能,善于用人,在历史上是有名的。他自己也曾把“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的原因归之于选贤任能,并且系统地总结了五条经验。 第一条是“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唐太宗并不是一般的提出什么礼贤下士,敬贤重才,而是特别强调不嫉贤才,“见人之善,若己有之”,这是他选贤任能的突出优  相似文献   

14.
唐太宗李世民是个“文治武功”兼备的封建皇帝。在唐王朝建立过程中,他建有赫赫武功;唐王朝建立后,他又确立并大力推行“假武修文”之举。贞观初,魏征曾向他建议:‘堰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眼。”①唐太宗采纳了这个建议,实行数年,成效卓著。贞观时期,唐太宗“堰武修文”的文治思想,包括对待儒、释、道的思想、大兴礼乐的思想、驰情文史的思想等等,这些思想的确立和与之采取的文治措施,不仅对巩固唐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起了重要作用;而且直接架构了“贞观之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一、对待儒、释、道的思想与政策…  相似文献   

15.
唐太宗一生经历两次皇位之争,先是作为争夺者和李建成竞争皇位;贞观后期,又亲眼目睹了儿子李承乾、李泰之间为皇位展开的激烈斗争。这两次皇位之争引起的政治风暴,将以房玄龄、魏征为首的诸多史臣纷纷卷入其中,史臣从维护李唐政权稳定的长远利益出发,积极为唐太宗献言献策。唐太宗和史臣君臣关系情深义厚,然而,这也不足以使皇帝完全放弃对他们的猜忌,不足以保护他们及其家族免受政治风波的冲击。  相似文献   

16.
一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经济文化最发达的一个朝代。国势强盛,声威远震,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唐太宗不仅实行了均田制、文化开放等开明政策,还克服了“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的偏见。他极为重视兄弟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和邻国之间的友好关系。由于他对华夷一视同仁,“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太宗“如父母”。据《旧唐书·太宗纪》载:贞观四年,“断死刑二十九人,几致刑措。东至于海,南至于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焉。”这就是被历史上所称道的“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贞观之治”。唐太宗在他的诗中也每每自诩这个政绩。他说:“指麾八荒定,怀柔万国夷。梯山咸(一作盛)入款,驾海亦来思”(《幸武功庆善宫》);“虽无舜禹迹,幸欣天地康。东轨同八表,书文混四方”(《正日临朝》)。当时邻近各国,对唐朝莫不仰慕。其中最突出者为日本。他们首先派遣使者犬上御田锹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的明君直臣,最为人们所推重的,莫过于唐太宗与魏征了。唐太宗在唐初广开言路,知人善任,修身正己,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从而自己也落了个明君的美誉。魏征则在唐太宗朝,敢于直言进谏,为之出谋划策,指正其偏颇,成为唐太宗的股肱之臣,以至被唐太宗比作一面镜子。千百年来,他不仅是家喻户晓的忠贞耿直之士,而且是文臣武将效法的楷模。在人们看来,好像没有魏征,贞观之治部要受到影响一般。因而,他们休戚与共、相得益彰的明君直臣的故事,自然成了千古佳话。  相似文献   

18.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在二百八十九年中间,出现三个重要皇帝,即唐太宗、唐玄宗、武则天。唐太宗既是开国创业皇帝,又是封建社会“明君”,解放后出版了四本《唐太宗传》。武则天的业绩远逊于唐玄宗,也出版几部传记。直到1986年,还没有唐玄宗传问世。今年五月,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了郑英德的专著《唐明皇全传》(以下统称“全传”),这对繁荣隋唐史研究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9.
略论宋太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也许是宋太祖的功业过盛,在他的赫赫功业之下,宋太宗就显得有些黯然无光。因此,对宋太宗其人,历来似乎研究得不够。其实,构成宋初政治的主角,分别以武功、文治开创有宋一代三百年基业的,应当是宋太祖、宋太宗兄弟二人。太祖、太宗兄弟前后相承,一个草创开拓,一个稳定发展。本来,这种开基事业,应当是象唐太宗那样,在一个君主之下形成。然而,由于公元976年一个雪夜的“烛影斧声”,历史就注定由这两个人来完成了。  相似文献   

20.
关于唐和高丽的关系,即唐太宗父子之攻打高丽,史学界历来研究较少,很少有专文发表。在隋唐史著作和中国通史中,也是简单涉及,语焉不详。现就阅读有关文献所得,并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对唐丽战争略作初步探讨,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唐攻高丽之动机与原因 从历史文献记载看,唐太宗父子之攻打高丽,有许多表面原因,即拯救汉民、声讨弑逆、恢复旧疆、预防后世之优、海东三国关系的影响等。但是,当我们对现存史料及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仔细分析后,就会发现如果是这些表面原因,太宗父子绝无必要动用如此多的兵力,花如此大的代价攻打高丽。那么太宗父子攻打高丽的真正意图到底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