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冀察政务委员会”考辨王建科(解放军工程兵工程学院政治教研室讲师南京210007)在日本侵华的华北事变中,曾出现过一个“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机构。关于它的由来、内部成份、所作所为、与日本的关系及存废演变等,以往论著涉及甚少,多系语焉不详。本文拟对该机构...  相似文献   

2.
卢沟桥之战是日本的预谋,日本侵略者的野心触动了华北军民的觉醒。卢沟桥之战爆发后,全国人民一致支持29军的抵抗。因日方实施和谈阴谋,以及南京政府与冀察当局的相互猜忌,平津相继落入敌手。平津沦陷及日军的残暴激发起中国人民同仇敌忾,举国抗战成为共识。  相似文献   

3.
卢沟桥之战是日本的预谋,日本侵略者的野心触动了华北军民的觉醒。卢沟桥之战爆发后,全国人民一致支持29军的抵抗。因日方实施和谈阴谋,以及南京政府与冀察当局的相互猜忌,平津相继落入敌手。平津沦陷及日军的残暴激发起中国人民同仇敌忾,举国抗战成为共识。  相似文献   

4.
1945年8月23日,我冀察根据地军民经过浴血奋战,从日伪军手中收复了华北军事重镇张家口。但多年来国内外史学界对此情况并不十分了解,有些外国书刊甚至有意歪曲事实,说张家口是苏联军队解放的,这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当时我任中共平北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直接指挥前线作战,亲历事件始末,洞悉其中曲直。现将此役的经过作一简要回顾。  相似文献   

5.
从国民党南京政府同日本就“济南惨案”问题,经过十一个月的谈判解决过程,来剖析南京政府的性质,可以看出,它是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以新军阀代替旧军阀的反动政权,贫穷积弱的旧中国,造就了软弱的南京政府;软弱的南京政府又奉行了一条妥协求和的外交路线。其根本原因是由南京政府的阶级本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一九三六年十一月初,彭雪枫同志奉党中央、毛主席之命,秘密前往太原,为争取阎锡山与红军联合抗日,开展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八路军开赴华北前线抗日,做了艰苦而又细致的工作,并且取得了重大的成功! 一 阎锡山,是一个专横暴戾、老奸巨滑、素以“山西王”著称的老牌军阀。然而,自一九三五年“何梅协定”签订到一九三六年“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华北五省已名存实亡,这个土皇帝的统治地位也因此受到了直接威胁。  相似文献   

7.
蒋介石、宋哲元对卢沟桥事变态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介石、宋哲元对卢沟桥事变态度比较罗平汉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了卢沟桥事变,作为当时全国最高军政领袖的蒋介石和冀察地方政府首脑的宋哲元,顿时面临和还是战的选择。本文试对蒋、宋和战态度的差异作分析与比较。蒋介石:重在战,不放弃和7月8日,在庐山消...  相似文献   

8.
从抗战全面爆发到最后胜利,阎锡山对抗战的态度前后截然不同.为什么?只有从中日民族矛盾、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以及阎锡山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民族意识等方面进行分析. 抗战初期,阎锡山所以对日军的进攻能够采取积极的态度,这固然是有的人所说的,是为了保护他多年苦心经营起来的那份家当,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因为在1935年的“华北事变”中,当日本关东军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动员阎锡山脱离南京政府,参加组织“华北五省自治联合政府”,并答应让其出任该政府主席时,他完全可以拿上  相似文献   

9.
张冬梅  许述 《理论界》2013,(9):131-134
淞沪会战不断升级扩大,是中日双方作战意图及能力不断博弈的结果。其中,沪宁地区举足轻重,双方志在必争是基本性原因。南京政府居于会战扩大的主导地位,其希望通过在外国利益集中的上海与日军作战以争取国际干预,达到以战略促政略的目的,这是促使会战扩大的政治性原因。蒋介石意图通过扩大华东抗日第二战场,牵制华北日军是军事性原因。日本对中国的抗战决心和作战能力估计不足,被迫逐次增兵,成为会战扩大的推动性原因。  相似文献   

10.
“九·一八”事变后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东三省 ,把东北变成了它独占的殖民地。日本侵略者在东北的残酷统治和经济掠夺 ,对华北移民的限制政策以及日人向东北的移民狂潮 ,使近代以来华北人民的“闯关东”活动被迫中断。此后 ,这一活动被纳入了日本侵略者的战争轨道 ,不能自由发展 ,其实质是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华北劳力的强制掠夺。  相似文献   

11.
白崇禧与两广事变 胡汉民逝世引起宁粤关系激变 从1931到1936年,两广当局利用胡汉民作招牌,以西南执行部、西南政务委员会两机关做门面,以攻讦南京政府对日妥协投降为口实,与蒋介石遥相对峙;南京政府因内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的牵制,外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忧外患,自救不遑,对两广的武装割据局面,只好听之任之。  相似文献   

12.
蒋桂战争1927年冬国民党南京政府“西征”胜利,汪精卫,唐生智先后通电下野,结束了宁汉分裂的局面,“西征”的主力军——桂系占领了武汉三镇和湖北全省。蒋介石在唐生智通电下野的前一天,(1927年11月10日)从日本回到上海,并于翌年一月九日复  相似文献   

13.
孙筱尚,字希文,河南安阳(今安阳市郊区西郊乡)南流寺村人。生于1914年。其父孙尚志教书为业,有爱国进步思想。孙筱尚天资聪慧,8岁入学启蒙,12岁以优异成绩考入彰德府中学,16岁入北平师大附中读书,1932年毕业后,又考入北平交通大学。孙筱尚在北平交大读书期间,正是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日甚的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后,进而把侵略魔爪伸向长城内外。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政府,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基本国策”,对日寇进逼步步妥协,致使华北半壁江山名存实亡。在此民族危亡的  相似文献   

14.
试论新生活运动的缘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波 《江西社会科学》2003,1(5):146-149
南京政府成立后,就面临着一系列合法性危机,政治上国共两党的对立、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日本侵略中国;经济上南京政府抽取大于供给;意识形态上,无法形成统一的价值信仰体系。新生活运动就是为了解决这些合法性危机,为南京政权提供合法性基础而出现的。  相似文献   

15.
耿兆锐 《理论界》2009,(4):148-149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军事上在华北策动分裂活动,经济上打着“中日经济提携”的幌子,扩张其经济实力,为继续侵华战争进行物质准备。当时执掌华北防务的宋哲元将军迫于日本的压力.被迫与日本达成华北“经济提携”协议并签字。  相似文献   

16.
国民政府针对中日华北"共同防共"问题的政策措施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敦文 《江汉论坛》2001,12(1):14-19
1935年9月至1936年底,日本外务省和关东军向国民政府要求两国在华北实施"共同防共".本文探讨了日本要求与中国实施华北"共同防共"的真实意图,重点分析了国民政府针对日本要求的"共同防共"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认为日本之所以要与中国实施华北"共同防共",是想以"共同防共"为借口,推动华北"自治"的实现和阻止国民政府中央军北上;同时还想以此诱导中日结盟,隔断中苏联系,阻止红军向华北发展.针对日本的这些意图,国民政府一方面拒绝实施"共同防共",另一方面加强了与苏联的沟通和联系,并相机控制绥远.此外,在对共产党和红军实行武力围剿的同时,也将以政治手段解决共产党问题提上议事日程.这些政策措施说明西安事变前国民政府因华北"共同防共"问题的提出,对苏政策、对共产党政策和对日政策都出现了值得重视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1928—1936年间,张学良与日本的关系成为引人注目的焦点,曾影响东北及全国政局。张学良对日外交观内涵颇丰一,对日本侵略中国的认识深刻,认为日本对中国东北早有侵略野心;推行“大陆政策”,意欲“统治全中国”;对中国采取武力与经济并举的侵略手段;中日问题绝没有和平解决的希望。二,张学良对日本侵略东北采取一系列对策反对日本政府干涉中国内政;通过秘密外交策反推翻日本军阀内阁;对日外交完全听命南京政府,与日本的东北铁路交涉则寸步不让;倡导国共合作共同救国;提出唯有抗日才能求得中国统一。三,张学良对日外交思想的失误之处即九一八事变时对日本政府抱有和平幻想,希求事态不扩大;依靠国联外交,制裁日本;寄希望蒋介石领导抗日。但张对日外交观自始至终以抗日为主线,不愧为是民族英雄。  相似文献   

18.
<正> 自1914年侵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后,日本一直以山东作为在华北侵略扩张的基地。“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期间,日本加紧了对华北的经济掠夺和控制,山东更是其经济侵略的重点之一。本文拟就这一时期日本掠夺山东的计划及实施情况作一初步探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在酝酿制订掠夺华北计划的过程中,对山东的经济地位尤为重视。首先,山东与旅大遥遥相对,扼京津之门户,不仅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山东与东北历来人员往来频繁密切,经济贸易互为依存,是建立所谓“日、满、华北经济区”必不可少的重要区域。其次,山东的资源丰富,尤其是煤、铁、棉、盐,都是日本帝国主义图谋攫取的重要战略资源,被日本称为“两黑两白”。加之山东交通发达,有青岛、烟台、  相似文献   

19.
<正> 1945年9月2日,随着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旷时八年的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以中国人民的胜利而宣告结束。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与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是分不开的。因此,研究共产党和国民党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形成的关系,客观评价国共两党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做出的贡献,对于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是至关重要的。 一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华北的争夺,在短短半年时间里连连制造了一系列事件,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华北事变。华北  相似文献   

20.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八路军创建的第一个敌后根据地,当时被誉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它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对华北乃至全国的抗日游击战争的胜利起了“战略基地”和“坚强堡垒”的作用;对配合苏联红军作战,收复东北失地起了“前进阵地”的作用。对于研究普察冀抗日根据地史和认识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整个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笔者根据调查和建国以来各种报刊所载有关论文、资料的搜集,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研究情况作了初步整理,现略述于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